美國前總統卡特逝世 曾見證美中建交
文/RFA唐家婕
12月29日,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喬治亞州家中去世,享年100歲。卡特生前曾對推動美中關係和世界和平作出傑出貢獻。
卡特於1977年至1981年擔任美國總統,曾見證美中於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鄧小平訪美等,兩國關係開啓新篇章的歷史時刻。
任期內,卡特政府的其他重要外交政策還包括了《巴拿馬運河條約》、《戴維營協議》、《埃以和約》、美國與前蘇聯的《美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等;但也經歷過伊朗伊斯蘭組織針對美國使館的人質危機,並最終導致他連任失敗。
卸任後的卡特依舊活躍與社會事務,他與妻子於1982年創辦卡特中心,參與調停戰爭及人質斡旋工作,並且曾公開反對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出兵伊拉克。卡特中心創辦二十年之際,他於2002年以「推動和平解決國際衝突、民主和人權的不懈努力」,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美中建交:卡特與鄧小平找「共同點」
「晚上好,我想讀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此刻在北京同時發表的《聯合公報》:美利堅合眾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意,自 1979 年1月1日起,相互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在此背景下,美國人民將與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業和其他非官方關係。」1978年12月15日,卡特總統在白宮講話上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還宣佈,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將於第二年1月底訪問華盛頓,兩國從1979年3月1日起互派大使並互設大使館。
「美中關係正常化沒有別的目的,就是促進和平。」卡特説。
儘管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併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但美國國會於1979年通過《台灣關係法》,並由卡特簽署實行。他説,這保護了台灣與美國的利益。
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分析指出,美國前總統尼克森1972年訪問中國為美中後續接觸建立基礎,1977年卡特就任後,曾一直思考如何打破與中國建交的僵局:一方面是民主黨人常被指責對中、俄束手無策;另一方面,在美國與前蘇聯競爭激化的時刻,美國無法對當時近8億人口的中國視若無睹。
「 他(卡特)經常説,這個要‘找到共同點’。實際上,他跟鄧小平談判建交的時候,中美的矛盾遠遠大於現在這個中美矛盾。 他説,我們當時就把事情也搞成了 。」 劉亞偉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
在許多研究美中關係的歷史學者看來,卡特與鄧小平各有考量,美國當時面對著蘇聯入侵阿富汗、中東石油危機、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美國國內經濟的「滯脹」;中國則是剛完成由毛澤東、周恩來向鄧小平的權力轉移,鄧小平把對外開放、改善與西方關係視為引進中國所需技術與資源的窗口。
「當時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跟美國共同建立了應對前蘇聯的一個防線。另外,在鄧小平訪美之後,也很快對越南發動中國稱為的‘自衞反擊戰’。」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楊大利告訴本台,「從這些角度來講,之後很快美國也作出一些努力,包括允許中國加入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更為中國取得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地位鋪路,讓走上改革開放歷程的中國也有了美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
「建交總統」心繫中國政治改革未如願
卡特與中國建交的歷史決定,為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帶來新氣象。但卡特在中國的影響力還體現在他對中國民間的關懷,這層情感源自於卡特對中國的接觸。
卡特對中國的印象最早來自家鄉喬治亞州農村的浸信會在中國的傳教士,與他在美國海軍服役的舅舅。他在教會裡聽著中國因貧困問題而需要幫助的故事。他曾回憶,自己每週都會捐出5美分,幫助為中國兒童建造醫院和學校。
卡特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是1949年,他作為一位潛艇軍官,看到了中國在戰時遭受的破壞。退役後,他先回到老家經營花生農場的生意,38歲才踏入政壇。卡特於1971年當選喬治亞州州長,1977年入主白宮。卸任後,他於1981年訪問中國,併成立以推動和平、鞏固民主為宗旨的非營利國際組織卡特中心。
卡特中心的中國項目從1980年代開始,在中國鄉村為殘疾人做假肢;為聾啞、盲人提供教育機會。他們還關注中國鄉村基層民主選舉,之後又研究中國政府的透明度與政治轉型問題。
「卡特中心除了公共衞生項目眾所周知,其他就是選舉觀摩。當中國政府邀請卡特中心去觀摩選舉,跟其他國家不一樣。我們是到最小、最基層的單位觀摩,比如村委會的選舉。然後,實際上我們不僅在選舉程式上提供技術幫助,在國內培訓當選的村委會主任、居委會成員,也推動選舉程式的規範化,希望搞成推動中國政治改革的項目。」在卡特中心服務超過25年的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告訴本台,從1996年到2012年,卡特中心的中國項目致力於幫助中國推動政治改革,包括在2002年創設了中國選舉治理網(chinaelections.org)。
《華爾街日報》曾報導,習近平在2012年12月當選為中共總書記後不久,開始收緊對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制。中方向卡特施壓,希望卡特中心改變研究路線。
劉亞偉間接證實了這個消息:「中方當時傳達的資訊是,你(卡特)是‘建交總統’,希望你能夠在促進兩國關係的穩定和改善、增進兩國人民的瞭解方面多做一點工作。…… 我們當時也很清楚風向變了,開始從中國內政方面退出,只做中美關係的事。」
「建交總統」卡特在中國的活動在建交幾十年後受到限制,折射了美中關係複雜性的一面。
「美國確實有一批非常良善的人,或許在一些人眼中,他們對中共專制及共產主義毒性的理解不足,尤其在今天當我們看到中國、伊朗及俄羅斯又抱在一起的時刻。」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説,「這並不是説都是卡特的錯,當然卡特也從來沒有在關鍵的問題上為難過中國。」
平民總統 人道關懷
卡特對中國或對世界的交往來是秉持著人道主義的關懷精神,且身體力行。他在身體還硬朗時幾乎年年到中國,深入農村,包括在汶川地震後進入災區協助賑災。
「這個曾叱吒風雲的美國總統,他看待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劉亞偉曾多次伴隨卡特訪華的行程。他回憶,「我第一次陪他到中國,中國給準備了一個加長轎車,他堅決不坐。我們所有卡特中心的代表團就坐一個麪包車。另外,中方準備總統套房他也堅決不住,就是都住一個普通的套間。」
「平民總統」卡特的種種事蹟也在華盛頓為人稱道。他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在白宮任職時,把女兒送進公立小學就讀的美國總統。這所學校是非裔美國人為主的社區小學,總統的女兒在此就學是一個推動進步與族羣和解的象徵。卡特在白宮裏請的保姆是一位曾被誤判有罪,而後透過社會正義計劃保釋的非裔殺人犯。
卡特曾説,「作為一位來自南方的白人男性,我非常瞭解種族隔離和不公正對非裔美國人的影響。作為一名政治家,我感到有責任為我所在的州和我們的國家帶來公平。」
卡特的人道主義關懷也體現在國際問題上,他在非洲及發展中國家推廣消滅幾內亞龍線蟲病,他1986年制定全球根除幾內亞龍線蟲病計劃時,非洲、亞洲農村有350萬人受此病折磨,到2022年全球病例僅剩13例。
用卡特自己的話説,美國的領導理所當然應該促進和平與人權。「在我看來,一個超級大國的決定性特徵不是它的武器系統、貨幣強度或語言的使用範圍,而是它是否促進世界和平與人權。」
連結: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逝世 曾見證美中建交 – 普通話主頁 (rfa.org)
專訪卡特中國中心主任劉亞偉:卡特留給中國什麼?
文/RFA記者唐家婕
美國前總統卡特逝世,世人緬懷著他為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卡特對中國的情懷除了見證美中建交之外,還有人道關懷及對中國政治改革的支持。本台記者唐家婕就此專訪卡特中國中心主任劉亞偉,探討卡特為中國留下哪些政治遺產。
從「反美青年」到卡特的中國得意助手
記者:劉老師好,您從1998年出任卡特中心中國項目副主任,2005年成為主任至今,跟著卡特總統也超過20年了,能不能先簡單介紹一下您跟卡特總統的淵源?
劉亞偉:跟卡特總統的淵源最早是1978年,我在唸大一,突然在高音喇叭裏面聽説中美建交了,卡特是建交總統。我們當時很吃驚,因為那時感覺自己的使命就是消滅美帝國主義,怎麼突然廣播就傳來了中美建交的消息?1979年春節,鄧小平就到美國訪問了。那是我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他(卡特)、看到美國是怎麼樣的。
我們之前一直覺得美國非常腐敗,美國是日薄西山,中國是一天天地好起來、美國是一天天地爛下去。突然看到一個生機勃勃的美國,看到卡特總統在白宮裏接待鄧小平、搞晚宴,然後鄧小平到亞特蘭大、休斯頓、西雅圖。突然感覺,美國跟我們之前聽到和看到的美國是不一樣的。
1989年,我到埃默裏大學(Emory University)唸書。卡特是傑出教授,每年的秋季都跟國際學生見面。1996年, 我的老師帕斯特(Robert Pastor) 在卡特中心工作。他説,你要不要參加卡特中心在中國做的觀摩選舉? 我説,中國沒有選舉,選舉我一點不懂。他説,那沒關係,我讓你慢慢更多地瞭解選舉的事。
1996年,我參加了卡特中心組織的對尼加拉瓜的總統選舉的觀摩,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卡特 。1998年我正式到卡特中心以後,差不多每兩、三個星期,每個月都能見到他,一直到我最後一次陪他到中國去訪問是2014年的9月份。
記者: 你常跟卡特一起到中國訪問嗎?
劉亞偉: 我應該是2001年第一次陪他去中國,2014年最後一次陪他去,中間可能估計是6次到7次。從2007年之後,基本上每年他都到中國去。
卡特的中國情緣
記者: 卡特卸任以後,為什麼會這麼常訪問中國呢?他對中國的熱情是從哪裏來的?
劉亞偉: 他第一次到中國時還是美國海軍、潛水艇上的軍官。那是1949年,他到青島、上海。到後來他從部隊離役、在美國從政後,再到中國已經是1981年,那時他離開白宮了。鄧小平邀請他到中國訪問 ,説你是「建交總統」,隨時到中國來我們隨時歡迎。
1996年後,卡特中心開始觀摩中國的農村選舉。那個時候,開始卡特去得比較頻繁,也開始做一些增進中美相互理解的活動。卡特最後一次去中國2014年9月份,他馬上90大壽、中國建國是65週年,也是中美建交35週年。
記者: 卡特總統有沒有跟您聊過,他對中國印象的改變?
劉亞偉: 他後來每次講的就是,49年看到的中國還在內戰期間,81年看到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接著每次來中國都跟上一次來不一樣。這個日新月異是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新的景象,也是中美建交帶來的變化。
卡特心繫中國政治改革
記者: 卡特中心的中國項目除了推動與中國學術機構的合作,上世紀八零年代,做義肢、幫助聾啞盲人提供教育,再到關注鄉村基層民主選舉,也曾推動中國基層選舉?為什麼這項工作對卡特總統來説是重要的?
劉亞偉:卡特中心的一個任務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廣、鞏固民主。除了公共衞生項目眾所周知,其他就是選舉觀摩。當中國政府邀請卡特中心去觀摩選舉,但在中國觀摩的選舉跟在我們在其他國家觀摩的選舉不一樣。在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總統、議會的選舉,或全民公投,在中國觀摩的選舉實際上是最小、最基層的村委會的選舉。
觀摩之外,我們後來也在選舉程式上提供技術幫助,讓選舉程式的規範化。我們把村委會選舉搞成推動中國政治改革的一個項目。我們2002年創辦了中國選舉治理網 ,但這個中文的網站現在剩在美國還可以看到,2012年(從中國)下線了。
我們網站因為是中文的,大部分的編輯、技術人員都在國內。我們當時還在國內搞培訓,培訓當選的村委會主任、居委會成員,以及推動資訊公開。雖然卡特中心在中國沒有辦公室,但我們在國內有一些幫助我們和地方政府或者與非政府組織對接的人。
2012年 國際NGO組織中國受阻
記者:2012年對在中國運營的NGO是一個轉折點。當時有報導説,習近平告訴卡特應該改變研究路線,不應該再繼續在中國從事研究和監察農村選舉議題,以集中國政府的透明度議題?
劉亞偉:對,2012年之後我們基本上就從中國所謂的內政方面退出了,開始做中美關係的事。因為中方當時傳達的資訊是: 你(卡特)是建交總統,希望你能夠在促進兩國關係的穩定和改善、增進兩國人民瞭解方面多做一點工作。我們當時也很清楚,風向有點變了 。
記者:你説這個「風向」變了,對於想要看到中國經濟及政治上改革的卡特總統來説,他是怎麼想的?
劉亞偉:風向的變化是,如果你還要繼續跟中國接觸的話,那就需要做中國政府同意你或接受你做的事,否則卡特中心就變成地下組織了。
卡特中心是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所以在任何一個國家的這個項目都是經過當地政府批准的,跟當地政府或者是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出現了這樣(反對)的情況的話,我們有時候會按照東道主的要求,去做我們認為我們能夠做好的事。
記者:這幾年中美關係的巨大變化跟卡特理想的中美關係似乎背道而馳,他怎麼談這個變化?
劉亞偉:他覺得,兩國因為歷史不同、文化不同、政治制度更不同,所以兩國要想和平共處,一塊維護世界的和平和經濟的發展,就需要把不同的意見擱置、找共同點。
他經常説,他跟鄧小平談判建交的時候,中美的矛盾要遠遠大於現在,但當時還是把事情搞成了。所以他認為,無論是特朗普、拜登作總統,也應該能找到跟中國這個共同的點, 跟現在布林肯所説的:能合作就合作、競爭我們也不怕、發生衝突也可以,就是可以把整個的中美關係兩分化或者三分化。中國則是感覺説要合作的話,那就所有的方面都應該意見一致,你不能一邊打壓我、一邊跟我競爭、一邊要跟我合作,那我是這個買賣我不做,所以現在的情況不太一樣。
卡特中心做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計劃,現在我們花時間和精力最多的是探討中國和美國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非洲能不能在各個方面展開實際的合作。
卡特留給中國的三大政治遺產
記者:您認為,卡特留給中國的政治遺產是什麼?
劉亞偉:我覺得卡特總統留給中國最大的政治遺產首先他是以身作則。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總統,他視自己為普通人。他從白宮退下來以後,他能夠為全人類、全世界做這麼多的好事。大家一想到卡特總統,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個高官願意付出,為受苦受難的老百姓解除苦難。我覺得,這個是榜樣的力量、靈感的力量,我覺得永遠都不會消失。
其次,對中國來説,他是建交總統。中國愛説尼克森、季辛吉在中美關係上發揮多大的作用。他們是發揮一定的作用,特別是1971年尼克森讓季辛吉去打開關係的管道,1972年尼克森訪華破冰之旅。但是一直到7年之後,卡特終於做出了跟中國建交的決定,這筆賬也應該記在卡特身上。
第三,卡特一直在推動中國的改革。建交是中國與西方關係的正常化,接著中國經濟走向正常化,還缺了一個政治改革的現代化。所以,後來卡特中心、卡特本人一直都在推動中國的政治改革。
中國的政治改革不是説美國人叫你怎麼改你就怎麼改,或者是中國按照某一個國家的範本去改,中國的改革一定是根據中國自己的國情、自己的政治設置和安排去改。所以,我們當時推動的是,什麼樣的改革才是中國可以進行的改革?什麼樣的改革才可以讓中國能夠有序地、進入一個有選擇、有問責的政治制度?我們在這方面,從1996年到 2012年,做了將近15年。
記者:卡特的平民作風一直被世人稱許,你自己長期近距離相處也有這樣的觀察嗎?
劉亞偉:對,他這個曾叱吒風雲的美國總統離開白宮之後,也就是一個來自喬治亞州小鎮的普通人。比如説,我第一次陪他到中國,中國準備了加長的轎車,他堅決不坐。我們所有卡特中心的代表團就坐一個麪包車,大家都在一塊。另外,他們給他準備的總統套間他也是堅決不住,就是説他和夫人普通的套間就可以。所以,每次到中國去他都住一個很普通的套間。
另外就是他的這種人道主義的關愛,卡特中心絕大部分的資源都是花在對抗傳染病,尤其在非洲被忽略的疾病,他目標要把幾內亞龍線蟲病消滅。卡特中心一開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全球每年病例是350萬,到2022年只剩13個病例。卡特説過,他最大的夢想是在他走之前,所有的線蟲也都能先走。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們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