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

美聯手盟友制中 中國也在找夥伴「抱團取暖」

當美國聯手盟友共同制中時,中國也在尋找夥伴「抱團取暖」

文/VOA斯洋

美中阿拉斯加會談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前往歐盟和北約,尋求盟友的支持,共同商討應對中國的辦法。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尋求自己的夥伴的支持,以期抗衡美國和西方的影響力。繼中俄桂林會談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出訪中東六國。分析人士說,王毅此行部分是為了尋求中東穆斯林國家對中國在新疆問題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國的「大國」之姿,顯示中國在世界的很多地區都有影響力和存在。

受西方制裁後,中國轉向俄羅斯和中東尋求支持

3月24日,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歐洲會晤盟友,要求共同應對越來越「咄咄逼人的」中國的同時,王毅也抵達沙烏地阿拉伯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會晤。

中國媒體報導說,默罕默德表示,沙特「堅定支援中方在涉疆、涉港等問題上的正當立場,反對以任何藉口干涉中國內政,反對個別勢力挑撥中國同伊斯蘭世界的關係」。

分析認為,在中國由於在新疆踐踏維吾爾穆斯林少數民族的人權遭到西方聯手制裁的時候,來自自稱是「伊斯蘭世界的心臟」的沙特的更明確的支援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很重要的。

在出訪中東前,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中國桂林也進行了會晤,並從俄羅斯那裡得到了支持。中俄聯合發表的聲明說:「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摒棄借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和搞雙重標準,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該領域對話,造福各國人民」等。

3月22日,星期一,美國、歐盟、英國與加拿大紛紛因新疆問題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這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西方國家首度針對北京採取這類協同行動。

中國在孤立中毫不諱言中東穆斯林國家對中國的重要性。《解放日報》旗下的《上觀》新聞援引中國專家的話說, 「在中國面臨特殊外交環境的情況下,(中東國家的)這份支持彌足珍貴。」

大衛·波洛克(David Pollock)是華盛頓智庫華盛頓研究所的資深中東問題專家,他告訴美國之音:「他們確實想向外界展示,新疆維吾爾人的問題並不能阻止中國與許多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包括非常伊斯蘭化的國家,比如沙特、土耳其和伊朗保持友好的關係。」

不過,波洛克認為,這應該不是王毅此行的主要目的,因為在此之前,中國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已經成功地讓許多穆斯林國家對新疆維吾爾問題保持沉默。2019年7月,北京成功地讓伊斯蘭合作組織十幾個成員國簽署了一項聲明,支持中國在新疆的政策。

土耳其是維吾爾人開展反對中國鎮壓活動的重要根據地。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一直對中國對待穆斯林少數民族維吾爾人的方式提出強烈批評,甚至在2009年譴責中國在進行「種族屠殺」,但是,2016年後,埃爾多安似乎改變了他的立場。

3月25日(星期四),王毅訪問了土耳其。土耳其表示,雖然兩國將加強在抗擊新冠病毒和新冠疫苗上的合作,但是,他們也向王毅表達了在維吾爾問題上的「感受和想法」。土耳其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Mevlut Cavusoglu)星期四還否認土耳其會遣返維吾爾人。

土耳其和中國於2017年簽署引渡條約。去年年底,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這項引渡條約,很多人擔心,土耳其會向中國引渡維吾爾人。

王毅在土耳其訪問期間,還遭到大約300名維吾爾人的抗議。 他們高舉著 「阻止中國「的標語,抗議中國在新疆打壓他們的同胞。

土耳其之後,王毅還將出訪伊朗、阿聯酋、巴林和阿曼。

展示中國的「大國」之姿

華盛頓研究所的波洛克說,王毅此行算不上「危機公關」,更應該是一次例行訪問,顯示中東在中國外交版圖中的地位的上升。

他說,「中國正試圖向所有人展示它是大國之一,它在世界各地,或者說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擁有利益和存在。雖然中東不是中國的重中之重,但是,對中國而言,仍然意義重大。一方面是因為中東的地理環境,另一方面,中東在「一帶一路」項目中的重要性,還有一個方面是中國對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依賴。」

根據中國的說法,中國目前已經同19個中東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檔。王毅訪問的所有六國都已經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協議。在中國的十大原油供應國中, 有六個是中東國家,其中沙特是最大的原油供應國。

根據中國外交部的介紹,王毅此次中東之行的議程和目的有三個。第一,同對方深入進行戰略溝通,推動落實習近平主席同各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促進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各國重大發展戰略對接;第二,支援地區國家抗疫和經濟社會恢復發展,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探討雙方互利共贏合作。第三,就地區事務,特別是熱點問題同對方交換意見,為維護中東和平貢獻中國智慧。

根據王毅3月24日在接受阿拉比亞電視臺專訪中透露的資訊,中國似乎要在中東的很多熱點問題上發揮作用,包括推進政治解決敘利亞、葉門、利比亞的熱點問題,幫助落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兩國方案」, 討論制定美伊恢復履行伊核全面協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等。

在巴、以問題上,王毅說,中國計畫邀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和平人士到中國舉行和平會談。不過,《耶路撒冷郵報》3月24日報導說,中國還沒有和以色列外交部或是總理辦公室就和平會談事宜取得聯繫。2017年,中國曾在北京舉辦過類似的研討會,當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委員馬吉達拉尼和以色列副議長、議會兩國方案小組組長巴爾率團前往北京。

不過,華盛頓研究所的波洛克認為,這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姿態,這樣的會議不會太嚴肅,參加的人員級別也不會很高,因此,也不會有什麼結果。

波洛克認為,鑒於中東的複雜局勢,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應該還是會保持之前的原則,與中東各方保持關係,避免選邊站,或捲入任何一種衝突中。

他說:「中國不想在各種衝突中選邊站。它希望與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以及任何其他有爭議的國家保持良好的關係。中國人不想糾纏於任何一方,而被迫採取立場支持一方反對另一方。他們的利益將繼續主要是經濟上的和象徵性的,表明他們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不是認真參與調解或參與任何區域衝突。」

中東之行六國中有三國與美國關係緊張

3月26日(星期五)王毅已經抵達伊朗。伊朗媒體報導,預計,兩國將簽署一項長達25年的戰略合作協定。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和中國目前都遭到美國的制裁。

伊朗外交部日前表示,非常歡迎和重視王毅的訪問。王毅屆時將會和伊朗總統魯哈尼、伊朗外長紮裡夫分別會談。華盛頓研究所的波洛克認為,伊朗核協定必然成為王毅和伊朗官員會談的主要議題之一,而且中國也會好好利用這個機會來破壞拜登政府希望就協議重新談判的努力。

2018年5月,川普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並對伊朗實施極限施壓,美伊關係再度緊張。拜登政府上任以來雖已表達了調整對伊朗的政策、重回伊朗核協議的意願,但美伊兩國關係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

除伊朗外,王毅此次訪問的六個國家中,沙特與土耳其也與美國關係出現摩擦。

土耳其因為購買俄羅斯防空系統事宜讓美國不滿。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任之初就說,土耳其的行為不像一個美國的盟友。他還表示,美國將重新考慮是否要就土耳其購買俄羅斯防空系統對其進行進一步制裁。

去年12月,美國就土耳其從俄羅斯購買S-400地對空導彈系統一事,對其國防工業實施了制裁。這些制裁當時就得到了美國國會兩黨的支持,並最終通過《通過制裁打擊美國對手法案》(CAATSA)實施。這是該法律首次被用於打擊北約成員國。土耳其方面則稱此舉是一個「嚴重錯誤」。

沙特也在美國的制裁之下。今年2月,美國國家情報局局長辦公室公佈了一份解密情報報告。報告認為,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批准了綁架俘獲殺害《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沙特記者賈邁勒·卡舒吉(Jamal Khashoggi)。

儘管沙特皇室仍然矢口否認,拜登隨後公佈了對多名官員的制裁案,包括經濟、個人、旅行制裁。拜登還對沙特國王喊話,兩國關係即將發生「重大改變」,所有的規則也都會改變。不過,3月1日,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重要,美方正在「重新校準」雙邊關係,但不尋求關係破裂。

華盛頓研究所的波洛克說,雖然中國在大力提升與中東國家的關係,中東國家也希望發展與中國的關係,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要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他說,除伊朗堅定反美之外,沙特和土耳其依然致力於與美國發展安全關係。阿聯酋、巴林和阿曼與美國的關係也很好。繼阿聯酋、巴林和以色列建交後,阿曼也有可能與以色列建交,而美國對這樣的發展態勢感到滿意。

波洛克說,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確實呈收縮態勢,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就要退出中東,因為中東也是美中大國較量的區域之一。

正邪對抗 美中清點各自盟友

阿拉斯加中美對話後,中美對抗不僅加劇,歐洲也加入到與中方對抗的行列。圖為阿拉斯加中美對話場面。
阿拉斯加中美對話後,中美對抗不僅加劇,歐洲也加入到與中方對抗的行列。圖為阿拉斯加中美對話場面

文/法廣

美中阿拉斯加劇烈對抗之後,各自清點各自的「部隊」,一方是歐洲和亞洲盟邦,一方有俄羅斯、朝鮮和伊朗,後者中有兩國曾被美國前總統布希歸列為「邪惡三軸」,但他們是中國的盟友。法新社評論說,雙方都在尋求鞏固他們的聯盟,圍繞着一個不可調和的斷裂點–民主。

拜登時代中美首次接觸就已導致中國與西方關係各個層面的損害,尤其是歐洲與中國的關係被損壞,此前,歐洲多多少少維持着與中方的接觸。

政治學家、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系主任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概括指出:「他們正在走向兩極,走向新冷戰,一邊是正義(民主陣營,西方),一邊是邪惡(獨裁政體,中國,俄羅斯)」。

他的觀察是,「圍繞新疆、香港、中國人權,出現了一個新的神聖同盟」,「對美國而言,全新的是他們需要聯合他們的盟邦一制衡迅速上升的中國強權」。

世界為什麼會變得這樣?歐盟安全研究所亞洲部主任Alice Ekman 認為,當前,中國有條不紊的實行一種雙向外交。它在尋求擴大盟友的圈子,特別是與所謂的「南部」國家的圈子,最終使得美國同盟邊緣化。中國的外交是精心盤算的,當因新疆維吾爾人的命運或香港局勢在聯合國遭遇二十幾個歐美國家抨擊時,中國鼓動了大約五十個國家為其人權辯護。在這位專家看來:中國正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分裂。

北京的政治分析人士華頗則認為:在把捍衛自由作為優先使命之後,拜登團結民主陣營共同應對中國挑戰的戰略正在獲得成功。如果美國人和他們的盟友面對中國時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但是面對人權問題他們完全一致,人權,成為美國與西方盟友緊密團結的象徵。

在對面,中國外交最高負責人楊潔篪3月18日在阿拉斯加激烈攻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此舉顯然讓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極端興奮。他稱「美國和西方代表不了世界輿論。」

中國外長王毅從此不斷地與西方關係微妙的國家強化結合,先從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開始,中俄乘拉夫羅夫訪問中國之際重申,在他們眼中,「西方民主模式不是唯一的」。

王毅接下來去了土耳其、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在沙特,王儲薩勒曼高度讚揚中國的新疆穆斯林政策。

星期六,在德黑蘭,王毅與伊朗外長簽署為期25年的中伊貿易長期戰略合作協議。

在美一方,拜登決定在阿拉斯加美中對話之前舉行包括印度、澳大利亞、日本在內的“四國聯盟峰會”,這是一個非正式的旨在抵制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民主聯盟。

華頗觀察到,由此,中國面對華盛頓的戰略、科技以及貿易並舉的「多重包圍政策」。他認為,面對三重威脅,中國與俄羅斯、伊朗及朝鮮的聯合不成比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為準備其與中方的首次面對面開啟日韓之旅,日韓是中國緊鄰,但卻是美國的同盟。上周,美中對話結束後,布林肯繼續前來布魯塞爾遊說,他承諾面對中俄威脅,美國將與歐盟重新強化同盟。

幾乎同時,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就中國大規模鎮壓新疆維吾爾穆斯林制裁一批中方高官,這一聯合制裁引發中方暴怒,以不接受人權祖師爺說教為由反制。

中方在反制歐美時提出的理由有點不可理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警告:納粹德國曾犯下猶太大屠殺罪行,法國屠殺過阿爾及利亞人民,英美販賣過奴隸,而加拿大野蠻對待過土著。中國是在以半個世紀或者百年前這些國家犯下的罪行為自己的新罪行開脫嗎?

很悖論的是,華盛頓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葛來儀 (Bonnie S. Glaser)分析,在這一火藥味十足的戰狼語言背後,中國官媒卻集中全力宣傳阿拉斯加中美對話積極的一面。強調中美同意在氣候及防疫問題上合作。她認為,靠近俄羅斯,中方尋求展示自己有另外選項的朋友。

同時,「中方似乎明確顯示,他們要和美國有一個穩定的關係,世界並沒有分裂成對抗的兩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