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美中激烈交鋒後 布林肯訪歐處理全球議題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文/古文明

中時報導,美國務卿布林肯3月22日起將訪問歐洲,這也是美國與中國在阿拉斯加州會談後,布林肯又一次的出訪行程;此行被視為美國宣示重新與歐洲結盟處理包括中國等全球議題的舞台。

美國駐歐盟大使館今天(3/22)發布訊息,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將在3月22日至25日前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參加北大西洋公約(NATO)部長會議,並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及比利時外長威爾梅斯(Sophie Wilmes)等人會面。

美方表示,布林肯參加北約會議,強調美國總統拜登政府透過北約與盟國建立聯繫的決心。會議除討論北約2030聯盟議題外,也關切中國和俄羅斯以及氣候變化、網路安全等。

而布林肯會見歐盟高層時美方將討論美歐跨大西洋關係、對抗疫情、應對氣候危機及強化民主等議題。布林肯此行被視為美國新政府重回與歐洲結盟,以便處理包括中國等全球議題的舞台。

特別是歐洲媒體報導布林肯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3月18日與中國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美國安克拉治市會談,在公開的開場時間出現激烈交鋒混亂後,歐媒關注屆時布林肯在布魯塞爾是否再度提到中國,而歐盟及北約會如何回應也受矚。

在美國前總統川普時代,美歐盟友關係不佳,在全球議題上意見不一,甚至美國對歐盟也祭出貿易戰。

但在拜登上任後,歐盟今年2月外長視訊會議即時邀請布林肯參與,會議聚焦疫情、中國及氣候變遷等迫切全球議題。

當時美方會後表示,布林肯在會中與歐盟會員國外長談論多項迫切全球議題,包括應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伊朗、中國及氣候變遷等議題,並說美國、歐盟及成員國以民主、人權與多邊主義等共享價值為基礎,緊密合作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性。

中國邀俄羅斯外長訪華

拜登上台後的首次中美高層會晤已經結束,兩國高官激烈交鋒,會晤也未帶來關係的重大改善。會晤之後,中美將各自與自己的友好夥伴磋商。

美國務院3月19日發表聲明稱,布林肯將於3月22日至25日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北約部長級會議,與歐盟領導人接觸,並與比利時官員會晤。

聲明指出,3月23日至24日,布林肯將參加北約外長會議,他將會見北約盟國的官員以及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以強調拜登政府加強跨大西洋聯盟和通過北約重振美國與盟國關係的決心。

聲明指出,這些會議將為部長們提供一個機會,討論《北約2030》改革報告、對中國和俄羅斯的關切,以及氣候變化、網絡安全、打擊恐怖主義、能源安全以及其他挑戰。

聲明還指出,布林肯將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和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博雷利(Josep Borrell),討論控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追求可持續的全球經濟復甦、應對氣候危機和強化民主。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和俄羅斯外交部已經證實,中國邀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於3月22日至23日訪華。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在3月19日報道稱,中美第一次攤牌結束了。現在,兩國將分別與它們的合作夥伴聚在一起,希望獲得國際支持,在多個方面向對方施壓。

報導指出,拉夫羅夫訪問中國時,美國肯定會在中俄討論的議程之中。拜登政府同中俄兩國的關係都正在下滑。

美國《國會山報》3月20日報道稱,莫斯科和北京發出的敵對信號向拜登政府表明,兩國都願意對抗美國。

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專家泰勒(Kendall-Taylor)說,俄羅斯和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利益越來越一致,並希望反擊它們認為正在衰弱的美國。「在行動上,俄羅斯更像是一個破壞者,中國傾向於少一些對抗,但它們都在朝着同一個目標努力。」

美中阿拉斯加攤牌後 布林肯遊說歐洲

圖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率團與中方在阿拉斯加對話的情形。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率團與中方在阿拉斯加對話的情形

文/RFI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馬不停蹄,剛剛與中方代表團在阿拉斯加舉行完火藥味十足的美中對話,周一(3/22)起前往布魯塞爾,參加北約外長會議,並與歐盟高層官員會晤。與此同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亦將於3月23-24日訪問中國。但有中國學者發出疑問:誰是我們的真正盟友?

剛剛結束的美中對話開場針鋒相對,在布林肯批評中國人權問題後,中方代表團領隊楊潔篪反指美國干涉內政,「網攻冠軍」,譏諷美國非裔遭屠殺,美國的價值觀不能代表世界。他警告美國「不要居高臨下」,「中國人不吃那一套」。美中對話會最後在平靜中結束,美方稱對話「艱難而直截了當」,中方則稱「有建設性」,承認「存在嚴重分歧」,但「增進彼此的了解」。與楊潔篪開場的高調明顯不同,楊潔篪和王毅似乎都在淡化爭執,強調積極的一面。高唱民族主義小調的官媒似乎也相對平靜下來。但是借用楊潔篪金句「中國人不吃那一套」營銷的紅色T恤,繼續熱賣。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在有條不紊地推行拜登盟友優先的對中政策,美中對話開始前,他與國防部長奧斯汀聯袂訪問日本、韓國,舉行2+2會談,目的都是針對中國,在日本發表的聯合聲明,對中國措辭十分強硬,北京非常憤怒,尤其刺激北京的是日本點名譴責中國。布林肯前往阿拉斯加與中國代表團對話時,奧斯汀繼續訪問印度,強調印度在印太地區的「領導角色」。

美國白宮發言人強調布林肯歐洲之行旨在「重申美國對歐洲同盟國的承諾」,此行前後持續四日,3月23-24日參加北約外長會議,與此前後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盟外交事務最高領袖博雷利會談。在北約外長會上,按照議程,布林肯首先強調中國與俄羅斯引發的嚴重關切,討論『北約2030』,接下來還會討論氣候問題、網絡攻擊、能源攻擊以及反恐問題。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問北京幾乎與布林肯訪歐同時進行,新華社只公布了一條簡短消息,內容不詳,但時間如此巧合,鳳凰網引述文章稱,中俄將就雙邊關係及近期高層交往「對表」。

與前任特朗普政府單打獨鬥不同,拜登上台後,對華政策強調聯合盟友共同應對。北京對美方的新戰略高度警惕。中國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在鳳凰網周日刊出的專訪中這樣解讀:「美國在不斷地拉攏和編織更為強大的同盟體系網絡,這恰恰是中國最大的憂慮和擔心」。

他反問:「如果美國在編織盟友關係,我們往自己身後看,誰是我們的盟友?這個問題恰恰是今天中美戰略競爭中我們最大的戰略脆弱點」。

據美國媒體『政客』報導,美國可能針對新疆「種族滅絕」採取針對中國的制裁措施,時間就在最近幾周之內,而且有可能與歐洲聯手進行。

美俄關係惡化…拜登強硬嗆普京 俄召回駐美大使抗議

文/古文明

美國指控俄羅斯試圖干涉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並直指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是幕後操縱的指揮者,美國總統拜登更揚言,普京將為此「付出代價」。對此,俄羅斯召回駐美大使表達抗議,反映兩國關係陷入惡化。

路透社、《華爾街日報》等外媒報導,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3月17日表示,俄國當局已將駐美大使召回莫斯科,就美方指控俄干涉2020年美國大選一事進行協商。報導指出,此舉凸顯美俄雙邊關係日益緊張,並顯示拜登對普京的態度要比前任總統川普更加強硬。

俄羅斯外交部在聲明中稱,將與駐美大使討論下一步行動,俄方願意修補與美國關係的裂痕,以防止兩國關係出現「不可逆轉的惡化」。

3月16日美國最高情報機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The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發表報告,首次直接指責普京是下令干涉2020年美國大選的罪魁禍首。在此之前,美國情報機構曾表示,莫斯科試圖干預2016年及2020年美國大選,但當時皆未直接點名普京,而俄羅斯始終否認有對美國大選動手腳。

該報告指出,俄羅斯在美選期間搞小動作,試圖「打擊拜登和民主黨的選情、支持前總統川普連任、破壞民眾對選舉過程的信心,以及加劇美國社會內部的政治分歧。」

拜登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專訪,同意將普京稱為「劊子手」(Killer),且很快就會為干涉美國大選「付出代價」。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沒有計劃召回美國駐俄羅斯大使蘇利文(John Sullivan)。

拜登上台必然導致美俄關係變差

雖然所有人都清楚,代表美國傳統政治精英的拜登上台,必定會對俄羅斯出手,美俄關係惡化必定為期不遠。但是很多人都沒預料到,美俄關係惡化,會來得如此突然。

近日美俄關係,在一夜之間進入劍拔弩張狀態。此次事件以美國總統的言論為開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美國總統拜登公然宣稱,「認同俄羅斯總統普京是劊子手」的說法,並且強調,會讓普京為干預美國2020大選付出代價。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已經發表聲明,宣佈召回駐美大使。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更是進一步宣稱,「拜登有關普京的言論是對俄羅斯人的侮辱」。

美俄新一輪惡鬥,開始了。

拜登美國為何緊咬俄羅斯不放,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核武器

核武器是人類至今為止發展的最具威力、戰略性武器,因為這種武器的存在,美國再想像近現代時期那樣動則對他國進行侵略,已經很難。而俄羅斯則是目前世界擁有核武器最多的國家,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和美國搞核對抗的國家。因為俄羅斯等核大國的存在,美國核訛詐,已經很難成功。

如此的俄羅斯,自然是美國的大敵,不把俄羅斯置於死地,美國絕不會罷手。

在美國,反俄是政治正確,親俄是特例,川普時代的美國對俄政策,就是例外

第二個原因:美蘇冷戰的影響

美蘇長達幾十年的冷戰給美俄關係造成很大影響,冷戰時期美蘇的對抗是非常全面的,深入到各個領域,包括兩國國民對對方的態度。受此影響,美國內部就形成了一股極端仇視俄羅斯的勢力,這股勢力,幾乎包括全部美國政治精英。簡而言之,美國政治精英對俄羅斯的敵視、仇視,是根深蒂固的,很難在短期內改變。

川普時代,因川普本人原因造成的美俄相對親密局面,在美國內部就引發很大不滿。現如今,代表傳統政治精英的拜登來了,美國重啟打壓俄羅斯戰略,絕不會太遠。

在美國,仇視俄羅斯是政治正確,親俄,是例外。

美蘇幾十年的冷戰,給美國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美國絕不想要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第三個原因:俄羅斯軍改成功

美國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根基,就是強大的美軍,美國絕不允許任何國家軍隊具備挑戰美軍的能力,包括俄羅斯。可是,俄軍卻已經具備這樣的能力。

由於率先開始全面軍事大改革,並在大國中第一個完成軍改,俄軍整體能力,已經足以挑戰美軍。俄軍在2014年俄烏事件、其後的敘利亞內戰中的表現,都讓美國意識到危險。

美國再次重點「關照」俄羅斯,主要目標之一,主要原因之一,都是俄羅斯軍隊。

俄軍崛起,再次讓美國感受到威脅

因此來說,美俄關係迅速陷入緊張,一點都不奇怪,從拜登被確認當選開始,美俄關係惡化,就已經「命中註定」了。

只不過,想要整治俄羅斯,美國也絕不會太順利。俄軍快速完成崛起,以及足以摧毀全世界的核武器儲備,是俄羅斯頂住美國壓力的最大底氣。即便是傳統美國最喜歡使用的各種所謂革命手段,現如今的俄羅斯也有足夠的能力、智慧應對。

打壓俄羅斯,美國必定很艱難。

美俄關係緊張 美促立即終止北溪2項目重申制裁風險

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資料圖片
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

文/RFI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3月18日發表聲明,再次呼籲參與備受爭議的北溪2號天然氣輸送管道項目的所有實體立即終止作業,否則將面臨制裁風險。北溪2號項目由俄羅斯和德國等歐洲國家企業合建,目的是繞過烏克蘭陸路,經波羅的海直接向德國和歐洲供氣,該項目90%以上已經完成。

布林肯18日在推特上指出,「拜登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北溪2號管道是一筆糟糕的交易。我們繼續監測各項活動,並警告參與北溪2號管道的任何實體都有可能受到制裁。我們承諾遵守國會在這方面的立法。」布林肯的聲明稱,「正如總統所說,無論是對德國、對烏克蘭以及對我們的中歐和東歐盟友和夥伴來說,北溪2號管道是一筆糟糕的交易。國務院正在跟蹤完成北溪2號管道的努力,並正在評估有關似乎參與其中的實體的信息。」

布林肯稱,「正如多屆美國政府所表明的那樣,這條管道是俄羅斯的地緣政治項目,目的是分裂歐洲,削弱歐洲能源安全。國會在2019年通過並在2020年擴大的制裁立法得到了國會兩黨多數派的大力支持。拜登政府致力於遵守該立法。國務院重申其警告,任何參與北溪2號管道的實體都有被美國制裁的風險,應立即放棄該管道的工作。」

自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德國國內廢除核電的呼聲日益增高,同年5月30日,默克爾政府宣布,將於2022年關閉德國所有的核電站。截至2019年3月,德國僅剩7座核電站在運行,應按計畫關停和拆除。與此同時,廢除核電站造成的能源短缺及新能源無法滿足需求迫使梅克爾政府另尋他處。

事實上,時任歐巴馬副總統的拜登在2016年就曾警告稱,北溪2號管道對於歐洲不是好的交易,並同波蘭和烏克蘭討論如何使歐洲放棄該項目。波蘭根據其國內反壟斷法律,阻止了俄氣公司同五家歐洲公司合資組建北溪2號管道的項目公司,使這條管道在法律上成為俄氣公司的獨資項目,但這並未阻止該項目順利獲得來自歐洲能源企業的融資。

到了2019年底,在北溪2號管道已經建成大約90%時,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簽署法案,對北溪2號管道進行制裁。數年來發生了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挑動烏克蘭東部內戰,出兵干涉敘利亞戰爭, 俄前間諜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和女兒在英國遭受神經毒劑攻擊等系列事件。2021年1月初,治癒中毒後的俄羅斯政治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返回國內被捕,再次引發歐洲議會的強烈反應,並呼籲徹底放棄與俄羅斯合作建設北溪2號管道。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Ned Price)曾於上月向媒體介紹,至少有18家歐洲公司要麼終止了參與北溪2號管道建設工作,要麼已承諾退出該項目。據悉,終止參與北溪2號管道項目的18家公司分別來自德國、瑞士和英國,其中大部分是總部位於英國的保險公司。近日,美俄關係再度緊張,拜登在受訪時將俄羅斯總統普京稱為「劊子手」,要其「為干預美國2020年大選付出代價」。

3月17日,俄羅斯外交部以美國領導層「欠考慮」言論威脅雙邊關係為由,宣布召回駐美大使阿納托利·安東諾夫(Anatoli Loukianov),磋商俄美關係前景。普京還於3月18日建議要與拜登舉行「直播形式」對話。

法國智庫專家談歐洲和俄羅斯的緊張關係淵源及前景

俄羅斯異見領袖納瓦爾尼中毒背部事件成為新一輪歐俄關係危機導火索
俄羅斯異見領袖納瓦爾尼中毒背部事件成為新一輪歐俄關係危機導火索

文/法廣艾米

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從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後跌入低谷,俄羅斯遭到制裁和孤立,但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中毒在德國治療回國後被捕判刑,加上德國建設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引發爭議敏感時期,歐洲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不顧歐盟議會的勸說,還是一味前往莫斯科試圖進行斡旋,但這次對莫斯科的訪問以失敗告終,遭莫斯科當面羞辱,在他還在莫斯科時,宣布驅逐了三名歐洲國家的外交官,理由就是他們參與了一月底支持納瓦爾尼的遊行活動。

這個事件引發嚴重外交危機,甚至歐盟內部引起要求博雷利下台的呼聲,從更深層看,這個事件將歐盟與俄羅斯之間自冷戰結束後就互不信任的關係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俄羅斯變得更加強硬。拜登上台後,歐盟和俄羅斯關係如何發展值得進一步高度關注,俄羅斯和美國,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又將如何都會影響到全球地緣政治。

法國智庫戰略研究基金(Fondation pour la Recherche Stratégique)副主任,俄羅斯問題專家伊莎貝爾·法空(Isabelle Facon)女士,談她對歐盟與俄羅斯關係以及俄美,俄中多個國際地緣政治的解析。

法廣:歐洲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說歐洲和俄羅斯的關係回不去了,作為俄羅斯問題專家,您是否也認為目前歐俄關係進入了一個非常緊張,沒有回頭路的拐點?

Isabelle Facon:現在的確是一個很關鍵的時刻,反應出來的是俄羅斯認為和歐盟之間對話渠道早已中斷了。莫斯科普遍認為,在與歐盟關係問題上已經沒有什麼可期待了。這實際上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問題,而是俄羅斯長期以來的怨恨積累的體現,莫斯科對歐盟的主要批評之一就是認為歐洲沒有能找到相對美國而言的獨立自主戰略——這一點最近也常被提及,因為對俄羅斯而言,歐盟過於依賴美國有損其自身利益。

法廣:歐洲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先生去俄羅斯的目的之一是尋求對話,找到解決異見人士納瓦爾尼問題的途徑,但他還在莫斯科的時候,俄羅斯就驅逐了三個歐洲國家的外交人員,這被看作是一個巨大的「侮辱」性外交事件,法國有分析認為博雷利敏感時期去莫斯科斡旋是一個很天真的行動,過於自信,您如何看?

Facon:首先,我想他去俄羅斯並不只是為了納瓦爾尼,但是由於目前的局勢非常複雜,也由於納瓦爾尼回國前曾在德國進行過治療,所以他很難不提這個事件,但是他也帶去了其他的一些重要議題擺在桌面上,其中包括歐盟的戰略環境、俄羅斯目前影響力很大的歐盟南部和東部近鄰,另外還有疫苗問題等。所以納瓦爾尼先生是一個交談的話題,但不是唯一的。

試圖拉進雙方的觀點是否天真呢?我認為試圖重啟對話總是值得讚揚的。但很明顯,俄羅斯已經對歐盟沒有什麼太多期待了,俄羅斯優先考慮的是,(歐盟)又來要求他們在內政上這樣做那樣做,而俄羅斯也十分清楚地表達了不想再接受來自外部教訓的意願。而且,他們也因內政原因需要在這些議題上態度堅決,需要顯示出強硬的立場,尤其是與干涉內政的議題上。我們看到在納瓦爾尼的問題上,俄羅斯將所有與外部干預的標準定得非常低,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干預。

法廣:您剛才提到俄羅斯不滿歐洲對美國的戰略自主依賴,但拜登上台後,要改變川普的外交政策,和盟友,尤其是歐洲盟友重建關係,這對歐盟和俄羅斯的未來關係會有連帶性的影響嗎?

Facon:我在這個問題上 的看法比較謹慎,因為拜登這個人的確似乎更友善,但拜登在和與歐洲盟友的關係問題上採取政策與其前任是否會有巨大差別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莫斯科方面,他們一定會朝這個方向進行分析。拜登的前任川普對歐洲非常強硬,但也沒有讓歐洲發展出獨立自主的戰略。雖然有川普政府的強大壓力,我們也看到歐洲有過相關的討論,但都沒有具體的結果。 所以,莫斯科一定會認為,拜登政府可能的確會對歐洲人更禮貌,所有與戰略自主有關的議題也因此可能退至二線,這些背景都會導致俄羅斯的懷疑。

法廣:能否解釋一下俄羅斯要求歐洲擺脫美國,實現戰略自主的原因何在?和北約有關嗎?

Facon:說起來話長,最初是在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對北約擴大很有敵意,這也不是秘密,俄羅斯將一些前蘇聯衛星國——被認為是應對外部威脅緩衝區的國家納入北約,是對其安全的威脅。比如2008年,北約計畫最終會將喬治亞、烏克蘭納為成員,儘管大家都很清楚這不是很快就能實現的計畫,但還是很難讓俄羅斯接受,認為對自己構成了威脅,而且自身也被排除在了歐洲安全範圍之外,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了它的位置。

在這樣的框架下,莫斯科在很長的時間內曾期望歐洲實現自主,可以通過雙邊的安全和軍事領域的合作,能讓自己在歐洲安全議題上有更多的槓桿和分量。這是在1998和2000年之間,當時在歐盟內部也常就防禦和安全議題進行討論。但莫斯科看到的是——這裡姑且不論對否——歐盟內部的國家越來越多地轉向了美國,認為美國是他們主要的安全保障,尤其是面對俄羅斯的時候。所以,這就讓克林姆林宮感覺歐盟在中國問題上一味追隨華盛頓,沒有給它在歐洲大陸安全議題上有更大分量的機會。

這就是俄羅斯的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今天俄羅斯將歐盟作為一個戰略角色看待時會帶着一些傲慢,甚至蔑視的態度。但與此同時,矛盾的是,正是由於歐盟是一個相對美國不能自主的夥伴,當歐盟試圖在某些對俄羅斯重要的國家,比如烏克蘭,摩爾多瓦或高加索地區有政治動作時,莫斯科就將其認為是地緣政治計畫,反映出歐盟內部靠近美國的國家的立場,自然會損及它的戰略利益。

很清楚,雙方在此議題上基本沒有共識可言,同時也要強調的是,俄羅斯更希望與歐盟各國的交往建立在雙邊的基礎上,他們根本不喜歡歐盟,也搞不懂歐盟內部運作的邏輯和哲學,他們看到的是一些國家自願放棄主權,接受超越國家的權利機構來領導。總之,俄羅斯當然更希望與歐盟各個 國家分別建立雙邊關係。

法廣:談到國與國的雙邊關係,不得不提到法國總統馬克宏去年九月份曾提出要和俄羅斯進行對話,用他的話說就是「既不自滿也不天真」的對話,但目前看這顯然也是一個失敗的策略,沒有任何結果?

Facon:並不是只從去年開始,馬克宏一上台就對俄羅斯展示出善意,他2019年在南方總統夏季避暑官邸接待過普京,他上台不久後(2017年5月29日)在凡爾賽宮盛情款待過普京,俄羅斯顯然是馬克宏的外交政策中的一個重要軸心。但這在歐盟內部完全沒有共識,可能也是因為法國沒有就此諮詢過或者事前通知過其他歐洲夥伴國,儘管後來法國也曾試圖予以解釋,指出接近俄羅斯採取的是雙重路線,也就是說要和俄羅斯對話,但不脫離歐盟框架下,也要徵求歐洲夥伴國的意見。

事實上,俄羅斯對馬克宏的倡議甚至都沒有什麼回應,因為他們很快就發現,法國展開與俄羅斯的對話非常有限,因為法國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歐盟和北約框架的限制。的確可以說是「不天真」的對話,因為馬克宏沒有因為重啟對話而對俄羅斯做出讓步。雖然俄羅斯和歐盟已經非常不佳的關係沒有進一步惡化,但到目前為止,看到的結果都很令人失望。

我認為有其原因,這就是在俄羅斯與歐盟關係危機問題上有很多互相不解之處。

在俄羅斯方面,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是冷戰結束後緊張積聚的結果,是歐盟在安全和政治議題上的觀點不相容的體現,俄羅斯認為自己被排斥在外,而對歐盟而言,克里米亞危機是與俄羅斯關係的一個拐點,而不是緊張關係積聚後的結果,兩者沒有在同一個時間範圍內來對問題進行分析。

法廣:博雷利先生從俄羅斯被「羞辱」後,談到要對莫斯科進行制裁,但我們知道2014年以來  歐美對俄的制裁一直未間斷過,從您剛才的分析看,制裁似乎也不會有結果,您認為歐洲還有哪些牌可以打?或者制裁只是做做樣子,本質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Facon:可能會有一些制裁,涉及到幾個重要人物,就像2014年俄羅斯侵佔領克里米亞之後一樣,當然要有所表示,做出姿態。博雷利先生的莫斯科之行可能加強了制裁的決心,至少在象徵意義上。的確,需要有所表態,就像 2014年要表態一樣,因為俄羅斯在不少議題上違反了承諾,包括對聯合國,經合組織或歐洲理事會的承諾,雖然不能對俄羅斯發起戰爭但還是要做點什麼。

除此以外,還有如何度量制裁的問題,俄羅斯方面說他們已經學會了在制裁下生活,認為將來還會持續很長時間,雖然一些領域適應了,而另一些領域則遇到了很多困難,從幾個層面看,儘管俄羅斯政府不願意承認和面對制裁帶來的後果,但這些措施的確給俄羅斯的經濟帶來了困難,這一點不能否認。

但如何用普京政權是否有所改變來作為對制裁結果衡量的話,答案就是否定的,而且還有加強其政權以及對西方國家態度更強硬的趨勢。或許這是俄羅斯政權加強團結的工具,他們在對民眾的大量宣傳中都強調,俄羅斯之所以被制裁因為希望在國際舞台上開展獨立外交政策。克里姆林宮這樣的表述可以起到凝聚民心,將大多數民眾團結在周圍的作用。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制裁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法廣:那麼從國際舞台上看,美國新總統拜登在首個外交政策發言中將俄羅斯和中國列為美國主要的對手,俄羅斯似乎還排在中國之前,您如何看?

Facon:我不太清楚拜登針對俄羅斯用了那些形容詞,但在美國,從短中期看,的確將俄羅斯列為一個真正的戰略問題,雖然俄羅斯的影響力下降,而且從經濟領域、高科技和影響力等多個層面看,其重要性也都遠不如中國了,但還是「間諜」,利用所有手段,包括干涉內政,駭客襲擊等來破環美國的生活。

但我了解的是,中國被美國認為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對手的挑戰  ,而且,川普與俄羅斯的關係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川普接近普京並不是因為對普京有好感,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和他的部分團隊認為不能同時有兩個對手,他很清楚美國的中長期戰略對手是中國而不是俄羅斯。

我想拜登政府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相似,俄羅斯竭盡全力展示自己,出現在西方國家不願意看到它的地方,減弱西方的影響力,破環西方的形象,儘可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甚至不惜恐嚇。 所以當然俄羅斯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不能視若無睹,不理會。但是長遠看,無論是川普還是拜登政府都會認為美國中長期的對手無疑是中國。

法廣:那麼您如何看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普京曾說,中美打貿易戰,俄羅斯不會選邊,而是坐山觀虎鬥 

Facon:雖然普京表現的很自信,但很明顯,和中國的活力相比,俄羅斯不是對手。所以當川普非常近幾年非常粗暴地對待中國時,俄羅斯很樂意見到。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中美展開鐵腕較量,中國會更接近俄羅斯。

2016年以來,由於西方制裁和孤立,俄羅斯不得不在一些之前非常謹慎的領域接受了不少中國的要求,包括武器銷售,能源合作等。俄羅斯在不少領域不願意與中國妥協,但2014年以來,由於不希望繼續拉大與中國的距離,它不得不與中國更合作。中俄兩國領導關係不錯,但俄羅斯也看到兩國力量差距越拉越大,對自己非常不利,長遠看,會影響到其世界大國地位, 更長遠看,甚至會影響到自身的安全。

在此框架下,中美較量對莫斯科就顯得非常有意思,因為可能加大與中國關係中象徵性的政治分量。如果拜登開始與中國更靈活的關係, 更注重對話,俄羅斯在對中國關係中可打的牌就相對少了。

莫斯科一直希望建立一種以中美俄為主的三角國際戰略格局,但現實是,儘管俄羅斯仍有幾張王牌在握,比如核武器、高科技和能源,儘管它繼續虛張聲勢,很已經難與美中比肩,也難以挽回影響力下降的局面了。

法廣:中國有嚴重的人權問題受到到批評,但歐盟不僅沒有制裁還竭盡全力和中國簽署了意向性的雙邊投資協議,同時對俄羅斯的人權問題態度更強勢,除了中國自身實力外,還有其他解釋嗎?

Facon:這可能是因為俄羅斯在歐洲安全議題上要求一個正式的地位,它和歐洲有共同邊界,所以歐盟對它也有期待,雖然沒有明說,但或許原因就在此。一方面,俄羅斯希望成為歐洲強國,也簽署了與國際和國內領域有關的承諾, 所以歐盟對俄羅斯的期待更大。

另外,歐洲對中國和俄羅斯的經貿關係完全不同,儘管歐盟與俄羅斯外貿也很重要,能源關係十分密切, 而且這幾年也沒有因為關係緊張而改變。但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經濟貿易槓桿更強大,也許歐盟內部國家在中國問題上不能統一發聲,因為利益各不相同,但在和俄羅斯的關係上,儘管有分歧,但對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是過分之舉已經達成共識。

所以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俄羅斯沒有強大的經濟打擊力度,另一個是俄羅斯與歐盟接壤,雙方都互相有所期待,但最終失望了。所以是鄰國關係改變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