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外長:改善德美關係 共同制裁中俄

德國外長:期待改善德美關係,為共同制裁中俄鋪平道路

文/李路

在經歷了川普時代德美關係的低谷後,德國外交部長馬斯週二(3/9)發表演說,期望跨大西洋國家可以重返共同行動,以在特定議題上對中國與俄羅斯所發出的挑戰做出回應。但他同時指出,製造「東西對立」並不符合西方利益。

德國之聲報導,「女士們先生們,中國對我們提出日益嚴峻的挑戰,並走向對抗。在此情況下,我們如何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我們如何與日益具有侵略性和壓迫性的俄羅斯打交道?」

週二(3月9日) 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一場線上活動中發表演講時,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他給出的答案是,應該加強北約在政治層面所扮演的角色,但更為重要的是,跨大西洋合作夥伴應該在對待中俄的問題上採取一致立場。

「對我而言,這意味著,只要俄羅斯、中國或其他國家對我們的安全和富裕、民主體制、人權以及國際法構成威脅,我們必須進行反制。」

作為德國為此所拿出的具體行動,馬斯提出四項內容,其中之一是德國近年來增加歐洲防務支出,並將繼續執行這一政策。

此外,馬斯表示德國還對莫斯科和北京政府嚴重侵犯公民社會和國際法的行為做出回應。他特別提到,希望跨大西洋聯盟能夠回歸「針對性制裁」的共同立場之上。這一表述顯然針對川普政府所習慣使用的單邊制裁手段。

馬斯談到的另外兩項內容,雖然並沒有直接點名中國,但卻依然讓人產生直接聯想。其一是,德國政府通過立法手段保護數位基礎設施免受外來影響(尤其是5G網路)。另一項是,作為重視貿易的國家,德國擁護維持海上自由航行權的主張,柏林政府近日決定首次向印太地區派遣海軍部隊。

儘管如此,馬斯呼應美國總統拜登在慕尼黑安全論壇上的表態,製造「東西對立」不符合歐美的利益。馬斯表示,柏林方面曾多次提醒川普政府,在一個互相關聯的網路化世界中「脫鉤」並不可行,「因為我們所有人都面對同樣的全球性挑戰」。

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時曾對德國施加了巨大壓力,比如德國未能履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軍事聯盟所規定的國防開支丶德國堅持購買俄羅斯天然氣以及貿易政策等。他也退出2015年拜登擔任歐巴馬總統的副手時與伊朗達成的核協議,還施加壓力禁止中國華為進入歐洲的5G網路。種種這些行為都激怒了歐盟大國。

此外,歐美過去在俄羅斯議題上也多有分歧。路透社指,因為莫斯科在烏克蘭武裝分離主義勢力,還攻擊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反對者,德國已經與歐盟夥伴一起對俄羅斯實行了制裁。

先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曾捍衛即將完工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管線,這是將俄羅斯天然氣輸往德國的一項商業項目。她拒絕了川普要求德國轉而向美國採購天然氣的要求。

德美重新交好

路透社指,最近幾個月,德國採取了進一步措施以回應美國關切的議題,比如,德國就計畫駕駛軍艦穿越南海。美國華盛頓稱南海的航行自由受到中國威脅。

去年底,德國也發佈一項資訊科技安全法,為下一代網路電信設備設置了很高的障礙,包括中國華為也受到相關規範。不過,這項立法並沒有像華盛頓要求的那樣得全面禁止使用華為的產品。

還比如,拜登重視氣候變遷議題丶帶領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馬斯也傾向在氣候保護議題上重返合作。

近期,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宣佈新設了一個德國與跨大西洋關係主席(Fritz Stern Chair on Germany and trans-Atlantic relations),以促進大西洋雙邊政策制訂的研究與討論,其中有200萬歐元資金來自德國政府的捐款。

期待改善德美關係,為共同制裁中俄鋪平道路

另外,根據觀察者網報導,曾表態德美關係「難回到過去」的德國外長馬斯,如今對拜登政府伸出了「橄欖枝」,甚至聲稱德美兩國可在特定議題上共同制裁中國和俄羅斯。

綜合德媒及路透社3月10日報導,馬斯於9日參加了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舉辦的一場線上活動。馬斯在會上表示,德國希望德美關係能在拜登任期內得到改善,為兩國聯合在人權等問題上制裁中國和俄羅斯鋪平道路。

馬斯稱,德國期待與美國達成一項「新協定」,跨大西洋夥伴(德美)也應該聯合採取行動,捍衛彼此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我希望我們能夠在特定的制裁問題上,恢復跨大西洋的共同立場,而這在過去四年裡幾乎是不可能的。」馬斯說。

馬斯進一步強調說,「德國站在你們(美國人)一邊」,德美兩國應該在國防、其他國家的民主改革以及針對中俄的戰略上共同努力。

馬斯此番言辭,與他去年關於德美關係的表態大相徑庭。在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和德國之間在包括北約的地位、經貿問題、「北溪2號」專案等議題上存在諸多矛盾,兩國關係開始走下坡路。去年6月,馬斯就曾給德美關係敲響警鐘:即便川普離任,兩國之間也回不到從前。

當時,馬斯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說:「任何認為民主黨總統上台以後,跨大西洋(德美)夥伴關係會回到從前的人,都低估了(這種關係的)結構性變化。」

哪怕在去年底,面對「拜局」已定的美國政壇,海斯依然在措辭上頗為強硬。12月28日,馬斯在接受德媒採訪時說,德美兩國仍將繼續在一些問題上持有不同意見,德國不會改變在「北溪2號」項目上的立場。

「如果歐洲主權意味著,未來我們只能按照美國的意願行事,那我們大可不必去奢談它。」海斯說。

儘管馬斯一度在德美關係上措辭強硬,但路透社指出,另一方面德國也採取了行動回應美國關切的議題。比如德國將進一步擴大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此外,有德國官員在本月2日放風稱,德國海軍計畫今年8月派遣軍艦前往亞洲訪問,期間軍艦將會途經南海,美國則對這一計畫表示「歡迎」。如果成行,這將是2002年以來首次有德國軍艦經過南海。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拜登上任後屢次提出要聯合盟友共同「制華」,但歐盟成員國顯然還未與美國達成一致意見。

彭博社今年2月20日稱,七國集團(G7)領導人在2月的視訊會議中,其實詳細討論了有關中國的問題,但隨後的聲明中並沒有提供多少細節,似乎是在「小心翼翼」地回避相關話題。彭博社認為,這代表了歐盟成員國在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方面與美國存在明顯分歧,他們希望避免G7論壇成為「反中陣線」。

去年12月,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論壇特約專家周波曾在《南華早報》刊文稱,跨大西洋關係在川普執政時期遭受的損害,並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填補的細小裂縫。他認為,即便拜登帶領美國重新擁抱歐洲,但美國也不可能組建「新全球聯盟」應對中國的「戰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