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偉:美國應與中國爭奪東南亞
文/RFA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週五表示,中美在東南亞的競爭趨向複雜化,東南亞國家偏向於中國,對拜登政府的印太地區戰略構成挑戰。不過他還是認為,美國仍是該地區影響力最大的國家,中國並不能主導東南亞。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2月25日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網路研討會上介紹他的最新著作《大國交鋒:東南亞的美國和中國》。沈大偉說,受東南亞各國政治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美中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競爭日趨複雜,而該地區在兩國競爭中的角色越發重要:「美中持久的較量在全球範圍內各個領域展開,包括政治力量、外交、經濟、軍事、國家安全、意識形態、教育等領域。東南亞正在成為美中競爭的震中,對這種全面競爭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開展至關重要。東南亞作為印度太平洋地區的中心,其國際地位的重要性越發凸顯。」
沈大偉所言不虛。中國政府非常重視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去年10月,中國外長王毅出訪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和泰國。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報導說,王毅此行為東南亞國家經濟復蘇提供援助,並開展疫苗外交。有分析人士表示,中國頻頻接觸東南亞,是試圖在美中較量中贏得東南亞的支持。此外,輿論普遍認為,美國此前在川普的任內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中國隨後與東盟十國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使美國在與中國的東南亞競爭中錯失良機。
沈大偉解釋說,東南亞人口稠密、政治多元,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東南亞經濟發展提速,總體規模已達到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的水準。此外,麻六甲海峽作為海運要道,全球40%的商品貿易和25%的石油運輸經過此處,佐證了該地區具有日益增長的安全敏感性。加上中國在南海建立軍事前哨基地,對地區穩定構成威脅,催生了各國的危機意識。
沈大偉表示,雖然受殖民歷史影響,東南亞各國傾向在大國交鋒中奉行中立主義或不結盟政策,但隨著中國近些年在該地區持續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東南亞國家正在向中國靠攏,而美國受限於地理隔離,在這方面略顯弱勢。沈大偉說,即使東南亞地方媒體的常見說法是中國主導東南亞,但據民調顯示,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民眾對美國抱有積極看法,他說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被「高估」了。
「中國在該地區的優勢當然是經濟實力,但仍有很多薄弱之處,比如激進的外交政策、威脅地區穩定的南海行動、一帶一路等。大部分東盟國家傾向於為了經濟利益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我看到的是中國在該地區通過一帶一路強硬地擴張以拉攏盟友,而東南亞國家對此表示反對。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東南亞國家深化談判,以應對中國的東南亞政策。」
據新加坡智庫ISEAS年度民調顯示,自拜登入主白宮以來,東南亞對美國的支持有所增加。調查發現,如果東南亞地區被迫選擇立場,61.5%的受訪者傾向與美國結盟,與上一年相比增加近8個百分點。同時,超三分之二的受訪者仍認為中國在該地區更具經濟影響力。
沈大偉認為,東南亞國家向北京靠攏只是出於利益交換,不應該過分誇大這一「見風使舵」的趨勢。雖然中國為擴大對東南亞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動作不斷,但沈大偉說,美國在大眾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影響十分深遠,加上在該地區建立的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安全夥伴關係網,他並不認為美國在東南亞的力量投射正在迅速減少。
沈大偉提到,美國與東南亞2018年的雙邊貿易額約為3500億美元,和中國與東盟完成的5878億美元貿易額差距不是太大。而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美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總額達到3290億美元,比中國、日本和韓國在該地區的投資額總和還要多。而美國在東南亞的年度直接投資額幾乎是中國的兩倍。因此,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影響力亦不容小覷。
沈大偉表示,即便如此,美國並未對該地區持續施加外交關注確實是東南亞政策的薄弱環節:「東南亞各國普遍對中國抱有矛盾心態。確實有很多國家在美中關係中搖擺,這也將持續一段時間,但我不認為中國能主導東南亞,尤其是我們在該地區還有很多盟國。此外,該地區中等強國的平衡政策也使中國主導該地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比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不願意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做出選擇。拜登政府能做的是不要強迫這些國家站隊,美國只需要在東南亞加強事務參與,持續與東南亞開展接觸,提供支持,那麼中國的影響力就會被抵消。」
拜登政府已經調整外交政策,致力於與印太地區盟國重新建立聯繫。據美國媒體CNBC本月初報導,總統拜登任命前奧巴馬麾下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爾·坎貝爾為國際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同時外交政策團隊已經聘請了多位亞洲顧問。有分析指出,一系列行動表示新拜登政府有意加強與亞洲盟國合作,以應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和政治擴張。
(本文轉引自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