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

薩朗格·施多爾:全球南方國家的回歸

在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聯合聲明並未譴責俄羅斯,被認為是全球南方國家爭取的勝利

薩朗格·施多爾 (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全球南方專案主任)

文/觀察者網

【導讀】 「全球南方」已成為近期國際社會熱議的詞彙。作為整體崛起的「全球南方」國家如何為當今國際秩序帶來變革性的力量?「全球南方國家」內部是否存在著隔閡與鴻溝?西方國家是否會利用這個概念進一步分化「全球南方」陣營,降低其國際話語權與影響力?本文編譯自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為讀者分享作者觀點,僅供參考。

【文/薩朗格·施多爾,翻譯/馬力,校對/郭涵】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爭提醒了西方觀察家們,在大國及其核心盟友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世界:一個主要由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組成的世界。這些國家一直拒絕在俄烏衝突中明確站隊。這場戰爭已經使「全球南方」成為地緣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最近專門用一整期的篇幅來探討「不結盟世界」的動機。可以說,今天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不僅取決於美國與中國、俄羅斯等競爭對手之間的關係,也取決於中等國家甚至小國所採取的策略。

全球南方國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但長期以來他們的願望和目標在地緣政治中卻一直無足輕重。20世紀下半葉,不結盟運動和聯合國77國集團等組織試圖在一個由前帝國主義國家主導的世界上促進較貧窮和去殖民化國家的集體利益。他們的團結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一種理念和共同的道德目標,這些目標並不總是能轉化成實際的結果。甚至在冷戰結束之前,將這些國家團結起來的道德紐帶已經鬆動。冷戰結束後,持續數十年的單極國際格局似乎令作為一股明確力量存在的全球南方國家陷入永久性的邊緣化狀態。

如今,全球南方已經重返國際政治舞臺。這些國家並非以一個有組織、高度凝聚力的集團存在,而是作為一個地緣政治事實存在。人們可以從那些新興且不斷壯大的國家組織聯盟中感受到全球南方的影響力,比如金磚國家集團。該集團可能很快就會在其創始成員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的基礎上擴員。

除了這些國家組織之外,人們甚至可以通過全球南方國家的個體行為感受到其影響力。這些行為是基於國家利益,而非某種南方國家需要保持團結的理想主義所驅動,其整體產生的影響要大於各國行為的影響之和。南方國家的行為開始對一些世界大國產生約束力,並促使他們至少對全球南方國家的部分要求作出回應。

命名背後的涵義

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啟的去殖民化進程為聯合國增加了數十個新生的民族國家。在1952年的一篇論文中,法國社會科學家阿爾弗雷德·索維(Alfred Sauvy)創造了「第三世界」一詞來指代這些國家。他認為新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與法國大革命前「被忽視、被剝削、被蔑視」的第三階層(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社會階層)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之處。不過,當冷戰結束以及由蘇東共產主義國家構成的「第二世界」解體後,「第三世界」一詞似乎變得過時了。而且這個詞還被一些人視為對國際體系中較弱國家的蔑稱。

「發展中國家」一詞是在聯合國成立之初就開始使用的。雖然今天人們仍在使用這個說法,但它也在逐漸失寵。將國家劃分為「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的思維方式受到了批評,因為它暗示使用這些說法的人認為國家的發展有一個線性路徑,即一個社會將一直處於落後狀態,直到它們變得像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那樣。

「全球南方」一詞避免了這些陷阱。「全球南方」的說法也起源於20世紀。1980年,德國前總理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領導的獨立委員會發佈的一份著名報告《北方與南方:一份生存計畫》中,使用了「南方」一詞。1990年,在由時任坦尚尼亞總統朱利斯·尼雷爾(Julius Nyerere)領導的聯合國小組發佈的報告《南方的挑戰:來自南方委員會的報告》中,再次使用這個詞。而「全球」這個首碼是在冷戰結束後的90年代才添加的,可能是當時另一個詞「全球化」正日益變得時髦的副產品。

今天,全球南方並不是作為一個有組織的國家集團存在,而是作為一個地緣政治事實存在。

大部分全球南方國家都是較貧窮國家或中等收入國家,其地理分佈從東南亞、太平洋島國一直延伸到拉丁美洲。在去殖民化運動最初的數十年裡,把全球南方視作一個「團結的整體」並非毫無道理。幾乎所有成員國都曾有過被殖民的經歷,以及為擺脫歐洲殖民統治而爭取自由的鬥爭經歷。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基礎都很薄弱,沒什麼像樣的工業。

這些國家在國際交流論壇和國際機構中聯合起來,承諾以協調一致的行動綱領在全球政治格局中建立起一支新的、重要的力量。1955年由亞非國家參加的萬隆會議和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發起明確表達了這些國家團結的願景,他們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支持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拒絕核武器,並對聯合國充滿信心,期待該組織能維護和平、應對國際體系中的不公平現象。

不過,即使在20世紀60年代,這一運動已經出現了裂痕。1962年,印度在軍事上慘敗給中國,這削弱了印度更好地塑造全球南方國家團結局面的能力。從智利到烏干達的一系列軍事政變也玷污了該運動的道德主張。此後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便分別開始研發核武器。

冷戰陣營的瓦解以及美國的單極主導地位進一步削弱了不結盟運動的團結和道德主張。問題來了:既然冷戰已經結束,這些國家的「不結盟」是針對誰呢?南方國家的團結似乎已經走向末路。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不過,事情的發展沒有那麼快。隨著冷戰後美國單極霸權的逐漸鬆動,全球南方再次活躍起來。但這一次,它的指導原則不再是理想主義,而是現實主義。這些國家毫不猶豫地擁抱本國利益,並把更多目光投向大國政治。

正如對任何一個詞的元定義(例如「西方」),「全球南方」一詞的定義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我們可以借助1964年在聯合國成立的「77國集團」來理解全球南方概念的構成。

1964年,77個發展中國家簽署聯合宣言,宣佈該集團成立

「77國集團」目前擁有134個成員國,它將自己定義為「聯合國中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政府間組織,為南方國家提供‘增強聯合談判能力’的途徑」。「77國集團」包括除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紐西蘭、韓國、美國和歐洲國家之外的幾乎所有國家。當然還有個別國家,比如中國、俄羅斯這兩個大國也不屬於該集團。

對「全球南方」更寬泛的定義還包括北約盟國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石油國家,以及智利和新加坡等以前較貧窮、後來得到發展的國家。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只是一國被歸入「全球南方」的一個指標,其他條件還包括曾經被殖民的歷史、本身不是大國(或是某大國的核心盟友)等等。

在經歷了新一輪反覆運算後,這些更加多元的全球南方國家成員具有如下共同點。對歐洲殖民統治的記憶(尤其在非洲)仍然是塑造地緣政治思維的重要因素。這些國家可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過去由國家主導的自給自足經濟政策,但它們對「追趕」富裕先發國家的渴望已經成為一種共同且更加緊迫的需求。它們對戰略自主和在國際體系中獲得更大發言權的渴望非常強烈,而且只會越來越強烈,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裡的中等國家,如巴西、印尼和南非。

許多評論家都在關注20國集團、金磚國家集團和上海合作組織等機構的出現,認為它們象徵著全球南方國家的回歸。但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政府間聯盟上,忽略了全球南方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最重要方式:通過各國的單獨行動。這些多樣且大多數情況下未經協調的行動很大程度上基於每個國家的自身利益,它們可能產生的整體影響要大於各部分的總和。

全球南方國家都非常注重促進貿易、吸引投資以及向價值鏈上游攀升。他們很少陷入近年來困擾美國的那種對貿易協定深刻而普遍的焦慮中。過去幾十年來,儘管這些國家保留,甚至有時會加固選擇性的保護主義政策,但絕大多數國家都向市場力量開放大門。過去幾年來,印尼和辛巴威分別限制了鎳和鋰礦出口,意在吸引國外更高價值的投資。智利對鋰礦開採的新政是政府應在採礦和加工環節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沙特打造綠色氫能產業和印度為發展電子製造業吸引外資的努力中,也出現了類似情況。如今,意識形態已經讓位於對混合經濟模式的務實政策實驗。

全球南方尋求發展的政策還延伸到地緣政治領域,他們拒絕加入到美國、日本和歐洲對抗中俄日益加深的聯盟的「新冷戰」中去。許多全球南方國家已經比20世紀更富有、更精明,他們學會了如何通過左右逢源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他們從歷史經驗中學到,有限的大國競爭能帶來好處,但一場「新冷戰」將危及這些國家自身的利益並擾亂其社會。代理人戰爭也可能會發生,但冷戰時期的大規模動盪不太可能重演。當時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地區都遭受了一個或另一個超級大國反復施加的破壞性干預。

不過,這一切並不意味著全球南方國家與美國之間的合作必然會遭到削弱。其中一些國家為了擴大自己的利益,甚至可能與美國或其他大國達成有限和解。新德里與華盛頓在安全領域走到一起是為了平衡北京,並致力於利用「友岸外包」的機會。但即使是美印之間的關係緩和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南海爆發衝突的情況下,除了提供後勤支援和臨時性的基地外,印度不太可能給予美國更多幫助。

在如何與俄羅斯打交道的問題上,印度也有自己的想法。該國正從俄羅斯進口武器,共同研發和生產布拉莫斯導彈,這是一款印度正在出口的導彈。儘管越南成功地吸引到了來自中國的貿易和投資,並拒絕加入美國的准聯盟體系,但這個國家仍在海洋領土主權問題方面與中國存在爭議。在總統盧拉的領導下,巴西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與美國密切合作,同時與美國的大國競爭對手中國和俄羅斯保持著友好關係。至於巴基斯坦,該國與中國建立了深厚的軍事和經濟夥伴關係,而它與美國的關係主要是交易性質的。

此外,全球南方國家也通過「拒絕」這一手段獲得了影響力。幾乎所有全球南方國家都拒絕因俄烏戰爭而對俄羅斯採取制裁措施。一些國家甚至增加了同莫斯科的貿易,這極大地削弱了西方對俄制裁的效果。2022年,俄羅斯與土耳其的貿易額增長了87%,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貿易額增長了68%,與印度的貿易額增長了驚人的205%。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美國盟友或親密夥伴也很可能在美國同中國發生衝突時採取類似態度,限制美國的政策選項。

最重要的是,全球南方國家對他們在全球決策機構中的份量非常不滿。這種邊緣化的地位與一些中等南方國家的實際經濟影響力(這是他們在上世紀60年代所不具備的)越來越不相稱。其中一些國家是關鍵礦產、供應鏈以及某些案例中,科技創新的重要來源,這些科技創新對全球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導致那些國家擁有了比20世紀更大的影響力。

這種日益增長的不協調狀況加深了他們對當前世界秩序的不滿,並產生了要求實質性變革的緊迫需求,比如對聯合國體系的改革。然而,聯合國安理會層面的改革短時間內不會發生。該機構仍然反映1945年時的地緣政治現實,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擴容的可能性十分渺茫。美國依然佔據國際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這使它能夠與核心盟友合作,威脅發起「長臂管轄」的二級制裁,其影響事實上傳導至全球南方國家。然而,全球南方國家將繼續追求更大的獨立自主,並通過提出旨在塑造或挑戰全球規則的公開聲明和提議(如一些國家提出的烏克蘭和平計畫)、與中國和俄羅斯在金磚國家中的聯盟、加入地區組織以及不斷增長的本幣雙邊貿易來施展更大的全球影響力。

這些努力的效果可能已經顯現。值得注意的是,在制裁俄羅斯的問題上,美國還沒有對同俄羅斯進行貿易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G7)也匆忙發起了一項基礎設施發展倡議,即「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而華盛頓在薩赫勒地區反法國色彩濃厚的政變問題上始終持相對謹慎的態度。假以時日,新崛起的全球南方國家可能會迫使那些大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在國際機構中擁有更大發言權的要求,並避免大多數代理人戰爭的爆發。

新興的全球南方將主要通過各國基於自身利益的行為來發揮影響力。然而,我們可以在兩個問題上感受到萬隆會議時代那種更深度國際合作的歷史迴響。首先是在氣候變化領域。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談判中聯合對抗發達國家,以爭取到更多的氣候資金和「氣候賠償」。另一個領域是對抗美元霸權,儘管這一目標還遠未得到實現。全球南方國家在繞過美元霸權的問題上有強烈的合作動機,但重大的結構性障礙導致各國無法找到簡單的解決方案。不過,以本幣結算的貿易額正不斷增長,經過一段比較長時間後,一個更全面的解決方案可能會浮出水面。今年8月,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上宣佈的金磚擴員計畫可能有助於推動這兩方面的努力。

巴西總統盧拉接受採訪時稱,金磚國家將在2024年討論創建一種出口結算貨幣

地緣政治現實,而非主觀感受

全球南方國家內部廣泛的異質性以及南方中等國家的崛起,引發了一些對全球南方框架是否可持續的擔憂。如果其內部成員彼此展開激烈競爭,那麼作為一個地緣政治現實的全球南方的重要性可能會下降。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行動也可能引發問題。在巴西、印度、印尼等碳排放大國與較小、較貧窮的國家(主要是在非洲部分地區)之間可能會出現裂痕,後者將承擔溫室氣體排放加劇的全部後果,即使這些小國永遠不會對減排做出太大貢獻。因此,中等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之間的鴻溝可能削弱全球南方的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智利和馬來西亞等中等收入國家與陷入嚴重債務危機的50多個國家(主要在非洲)之間,出現了顯著分化。

不過,目前這種裂痕還沒有到肉眼可見的地步。巴西、印度、印尼和南非等南方中等國家之間幾乎沒有出現互為對手的跡象。這些國家在地理上距離較遠,且並不存在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爭端,這可能會確保他們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保持友好關係。大多數全球南方國家選擇維持統一戰線,要求歐洲和北美國家提供更多的資金以應對氣候變化。而全球南方中的中等收入國家已經關注到較貧窮國家的經濟需求。例如,目前擔任G20輪值主席國的印度正在努力推動為低收入國家進行債務減免。

只要全球南方繼續被排除在國際權力結構的核心圈子之外,它作為一個地緣政治事實就會繼續存在。只要全球南方在管理國際體系(包括但遠不止於聯合國安理會)的機構中沒有獲得更大的實質性發言權,這些國家將始終是推動變革發生的力量,他們會向那些世界大國施加壓力,挑戰某些現存政策的合法性,並約束大國在關鍵領域的行為。維持當前全球秩序的現狀,抵制全球治理的民主化,正如目前國際體系的領導者美國及其最親密的盟友正試圖做的那樣,只會令全球南方國家對發生嚴肅改革的前景越來越失去耐心。新興的全球南方國家遠離國際秩序的核心,只有在其目標基本實現時,他們在地緣政治層面的凝聚力才可能逐漸弱化。

(原文於8月31日發佈在美國「外交事務」網站,原標題為:「全球南方國家的回歸。」 The Return of the Global South.)

連結:萨朗格·施多尔:全球南方国家的回归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