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擁有中國崛起的幾乎所有條件,印度會成為下一個「中國」嗎?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塊看板上顯示印度總理莫迪是世界領導人中最受歡迎的人。印度政府利用其作為今年G20 峰會主辦國的角色,發動了一場宣傳攻勢,強調印度在莫迪領導下影響力不斷增強。

文/voa斯洋

9月9日至10日,印度將首次主辦由世界20個主要經濟體組成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並借此機會向全球展示「印度對世界的貢獻」。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說:「印度正在崛起」。

「正在崛起的」印度目前幾乎擁有中國崛起差不多的條件—最多的人口(主要是勞動年齡人口)、主要經濟體中最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以及與美國和西方的良好關係等等。事實上,自今年4月印度人口首次超越中國,躍居世界人口最多國家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想知道印度可不可以同樣利用規模優勢,複製中國的經濟奇跡?

分析人士說,印度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挑戰也同時存在。「如果印度能夠打好手中的牌,未來十年將是印度的十年。」

美中競爭,「中國跌倒,印度吃飽」?

在中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那就是,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第一次以中國副總理的身份在訪美途中被問到,「我們為什麼要這麼重視同美國的關係?」他回答說:「回頭看看這幾十年來,凡是和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起來了。」

鬥轉星移,眼下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陷入緊張,甚至對立。而印度則剛好相反,印度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日益密切。在美國及其盟友的「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構想中,印度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印度不僅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成員,而且也獲准邀請參加「七國集團」(G7)的峰會。

中美日趨尖銳的對立、新冠疫情以及中國進一步不確定的投資環境引發了西方跨國企業對未來經營安全的擔憂,很多企業尋求將投資多元化,而印度成為眾多企業「中國加一」戰略選擇中的重要投資目的地。

在最近的美中經濟戰中淪為「棋子」的蘋果公司(Apple, Inc.)就是很好的例子。華爾街日報近日引述知情人士說,中國已要求中央政府機構的官員不得在工作中使用蘋果公司的iPhone和其它外國品牌的設備,也不得將它們帶入辦公室。

不過,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長期以來一直將印度視為潛在的增長地區。去年下半年蘋果決定大幅擴大印度製造iPhone的產能,並決定將一貫只在中國生產的最先進的機型也開始放在印度生產。今年4月,蘋果就直接在印度的新德里和孟買開設了直營店。6月,庫克在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後稱,印度代表著「巨大的機遇」。

2023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美國。在此前後,美國很多其他大企業,包括特斯拉(Tesla)、亞馬遜(Amazon)、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通用電氣(GE)等在內也都宣佈了在印度投資建廠的計畫。

星期五,抵達新德里參加G20峰會的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與莫迪舉行了會晤。會後,兩人在重申印美兩國密切、持久的夥伴關係外,承諾在貿易、晶片和量子等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供應鏈、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教育等一系列領域加強合作。雙方還重申通過擴大在太空和人工智慧等新的和新興領域的合作,以及加速國防工業合作,來落實深化並使印美重大國防夥伴關係多樣化的承諾。

聲明提到,美國將投資大約3億美元,擴大在印度的研發業務。兩國還設立了兩個聯合工作組,重點關注 「開放式無線電接入網」(Open RAN)領域的合作以及5G/6G技術的研發。美國一直大力推動這樣的構架來替代中國的電信巨頭華為的設備。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美印政策研究項目高級顧問兼主席理查·羅梭(Richard Rossow)近日在CSIS舉行的一個有關G20峰會的研討會上說,拜登政府鼓勵美國公司去印度投資。

「我們實際上看到拜登團隊相當支持鼓勵戰略技術領域的美國公司在印度投資。如果你要離開中國,並且投資不會回到美國,那麼,就會直接鼓勵公司將印度視為另一個區域製造基地。」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8月27日在新德里參加G20(二十國集團)商務會議間隙接受採訪時說,隨著美印兩國在「所有政策領域」保持一致,美印關係正在達到新的高度。

印度官方資料顯示,美國現在是印度第三大外國投資來源國,2000年至2023年期間投資超過600億美元。在印度的大城市班加羅爾和金奈,美國公司的標識隨處可見。

不僅僅是美國公司看好印度,日本、韓國、歐洲、甚至中國的企業也紛紛搶灘印度。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中心南亞問題研究員阿帕娜·龐德(Aparna Pande)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美國公司、日本公司、韓國公司、台灣公司、歐洲公司、中東公司都在印度投資。他們認為印度是有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有14億人口。印度是目前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他們將所有這些視為潛力。」

其他金融投資者也看好印度。《哈佛商業評論》9月6日的一篇題為「印度會是下一個經濟強國嗎?」的文章指出,印度的金融市場目前狀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隨著中國機遇的降溫,投資者需要替代方案,而印度是最接近的。 MSCI印度指數今年上漲了12%,與此同時,MSCI新興市場指數才上漲了2%。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負責解決方案和多資產管理的副首席投資官兼執行董事吉坦尼亞·坎達裡(Jitania Kandhari)在接受美國CNBC電視採訪時說,「中國已經投資過度,而印度恰恰相反」。

哈德遜研究所的龐德說,未來十年將是印度最好的十年,「如果印度能夠正確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未來的十年也是印度的十年。」

莫迪讓印度「轉型」,印度成為亞洲和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

即將到來的G20峰會就是莫迪手中一張重要的牌。莫迪將利用G20峰會的機會向世界展示,與中國相比,印度不僅是全球南方更合格的領導者,也是西方國家的盟友,更重要的是,印度要向G20峰會的來賓多方位展示印度的「人口、民主、多元化和發展」。為了讓外界更好地瞭解印度,印度將在56個城市舉辦215場與G20相關的會議。

印度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世界銀行預計印度2023年的增長率將達到6.9%左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預測,未來五年印度的平均增長率為6.1%。

莫迪9月3日在接受印度報業托拉斯(PTI)採訪時說,印度強勁的經濟增長與其政府在經濟、教育、金融、銀行、數位化、福利、包容和社會部門進行的多項改革是分不開的。 他說,這些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增長是自然的副產品。」「這種進步不是偶然的,而是明確的、以行動為導向的‘改革、執行、轉型’路線圖的結果。」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後,不僅推出了「印度製造」行動,還將鐵路、港口、工業走廊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到優先議程,優先保障這些方向的財政支出,並推出「數位印度」倡議加快數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普及。經過十年的打造,印度長期為外界所詬病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硬體和數位基礎設施建設,都出現了「驚人的」變化。印度的高速公里每年以10,000公里的速度在增長。印度機場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升級後的火車系統將擁有連接印度經濟中心的新的高效「貨運走廊」。

在數字領域,印度擁有8.8125億互聯網用戶,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的 10.5 億。印度總理莫迪今年早些時候表示,印度在數字支付方面排名第一。在這次的G20峰會上, 印度在數位支付領域的成就將是其主要展示的領域之一。

與落後的基礎設施一樣,糟糕的營商環境也曾被視為外資投資印度的最大「絆腳石」之一。為了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莫迪政府和印度各邦政府也在努力。許多監管和政策的改革已經到位,從實施2016年《破產法》到廢除 39,000 多項旨在促進營商便利的法規。印度各邦的地方政府也在努力。他們通過説明加快企業設立進程、提供投資激勵甚至吸引競爭企業集群來進行競爭,從而在全國更多地區創造更加有利於營商的環境。

摩根士丹利在3月份的一份報告中稱,自莫迪政府上台以來,印度「轉型了」。報告說,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印度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對宏觀和市場前景產生了重大積極影響。報告最後說,印度「將成為亞洲和全球增長的關鍵驅動力。」

「人口紅利」

印度的「人口紅利」也是《哈佛商業評論》文章中指出的有助於印度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之一。文章說,到 2030 年,印度的勞動年齡人口(15歲到64歲)預計將達到 10.4 億,撫養比將達到歷史最低的 31.2%,幾乎占全球勞動力增量的四分之一。勞動年齡人口激增預計將持續到 2055 年。

文章的作者指出,很多「亞洲奇跡」就是建立在人口紅利基礎上的。日本於1964年進入這一最佳階段,韓國於1967年進入這一最佳階段,中國於1994年進入這一階段。此外,印度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能說英語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STEM)畢業生群體。

莫迪在接受印度報業托拉斯採訪時也談到了印度的人口「資產」。他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印度被認為是一個有超過10億饑餓人口的國家。但是現在,印度被視為一個擁有10億多有抱負的頭腦、20多億隻熟練的手和數億年輕人的國家。」

莫迪相信,這樣的人口結構會造福印度的未來。他說:「今天的印度人有很好的機會為未來1000年的增長奠定基礎。」他說:「印度擁有100多家獨角獸企業,是第三大創業中心,其航太領域的成就正在全世界得到慶祝。印度幾乎在每一項全球體育賽事中都打破了以往的所有記錄,越來越多的大學年復一年地進入世界頂級排名。」

他說:「有了這樣的勢頭,我相信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會躋身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之列。到2047年,我確信我國將躋身發達國家之列。」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從收穫「人口紅利」方面來說,印度目前還有挑戰。這個擁有14.28億人口的國家還沒有為不斷增長的勞動力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印度這幾年,青年失業率一直徘徊在20%以上。

印度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比較民主研究計畫(Lokniti-CSDS)8月初的一份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36%)的15歲至34歲印度人認為失業是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多達40%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受訪者(研究生及以上)認為失業是最緊迫的問題。

哈什·龐特(Harsh Pant)是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研究與外交政策副會長。他告訴美國之音:「印度無疑是擁有最年輕人口的國家之一,印度有人口紅利。但我認為印度需要在技能、教育和基礎設施方面進行更多投資,以便最好地利用人口紅利。」

《2023 年印度技能報告》發現,只有一半的印度年輕人是可以被雇傭的。即使印度是「皇冠上的明珠」科技服務業也很脆弱;對外包的需求正在下降,因編碼和日常功能向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的長期轉變,印度的勞動力套利會受到破壞。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中心南亞問題研究員龐德提出,要獲得更多的人口紅利,與加強勞動力人口的技能和教育相比,印度勞動力市場還需要吸納更多的女性勞動力,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印度在人口紅利問題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女性在勞動力。只有20%的印度女性參加到勞動力當中。四十年前,這個比例曾經是 40%,現在已經下降了。印度需要採取更多措施讓更多女性走出去。更多女性加入勞動力隊伍會推高國內生產總值,對經濟有利。」她說。

除了人口紅利可能無法充分實現外,《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印度的崛起還有一些障礙,包括發展不平衡:比如,10%的人掌握著77%的國家財富。因為高昂的醫療費用,每秒就有近2人陷入貧困。印度的人口密度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加劇了資源配置和環境壓力的零和性質。區域失衡–印度南部和西部的增長速度比印度北部和東部快12%。作者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將會加劇。

該文章的作者還指出,雖然印度的營商環境有所改變,但保護主義和裙帶主義依然存在等。

不過,作者最後說,儘管障礙依然存在,但積極的力量確實可以產生好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不可避免的印度」(印度的崛起不可避免)指日可待。印度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讓許多希望看到印度成功的選民切實且相信其必然性。

莫迪的2047 目標和印度人的樂觀

對印度總理莫迪來說,2047年印度獨立100周年將是印度擺脫貧困、步入發達國家的年份。

他在接受印度報業托拉斯採訪的時候再次提到2047年的目標。他說:「到2047 年,印度將成為一個發達國家;腐敗、種姓主義和地方自治主義將在我們的國家生活中沒有立足之地。」

他強調印度在崛起:「但現在印度再次崛起。我們在不到十的時間裡從第十大經濟體躍升至第五大經濟體的速度表明,印度是認真的。」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龐特認為未來的十年對印度非常關鍵,印度人對自己國家的未來抱持樂觀的態度也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他說:「你看看一些已經公佈的民意調查和後面還會繼續出現的(調查),你會發現,印度人在很大程度上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樂觀。這表明一個國家可能想要做得更好,並且可能對自己未來的方向抱有很高的期望。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你看看國家能力,如果你看看社會願望,今天的印度正處於拐點。」

連結:拥有中国崛起的几乎所有条件,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吗?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