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訪日、澳、巴紐 專家: 印度將扮演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
文/voa向淩
印度總理莫迪5月19日展開為期六天的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三國訪問行程。專家認為,莫迪想藉由鞏固與西方國家和太平洋島國的關係遏制中國的一帶一路與藍水海軍,並利用主辦二十國集團峰會(G20) 扮演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
鞏固太平洋島國以遏止中國影響力
莫迪5月19至25日出訪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三國,爭取鞏固印度與西方國家,特別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的關係,以及太平洋島國的關係。與此同時,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印尼等國都表示不會參加由印度主辦的G20二十國集團首腦會議,主要原因是印度主辦這次活動的地點是在與巴基斯坦有爭議的喀什米爾地區。
莫迪以觀察員的身分在日本廣島參加5月19至5月20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高峰會,5月22日赴澳,與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舉行雙邊會談,並將出席第三屆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FIPIC)。
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認為,莫迪此次出訪的最大目的是鞏固與太平洋島國的關係,以抗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勢力擴張。
他以郵件告訴美國之音,莫迪在其第一個任期就訪問了斐濟,但是由於當時印度沒有軍事基地或者足夠的軍力,無法出動海軍在太平洋島國行動,莫迪的態度比較謹慎。謝剛指出,現在印度與四方安全對話的其他三國立場一致,莫迪有足夠的後盾可以對太平洋國家做更多承諾。其次,印度在太平洋地區有龐大的移民,莫迪對這個族群一直相當關注。而中國因素是莫迪最為在意的,因為王毅提出在太平洋國家進行員警培訓,如果印度不插手,就可能會使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更加擴大。
曾經長期派駐印度的台灣開南大學國家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認為,過去印度一直秉持著「不結盟」與「戰略自主與平衡」的政策游走於印太戰略及中俄戰略協作之間,致使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無法提升抗中的力度,但是隨著中國日益對印太區域施以地緣軍事與政經的霸權壓迫,讓印度感到「印太有事,就是印度有事」的國家安全威脅感。
陳文甲對美國之音說:「印度藉由鞏固與西方國家和太平洋島國的關係,以遏制中國的一帶一路與藍水海軍,這樣除了可以確保印度的國家安全,還能享有美國為避免大量生產網路與中國相關的安全風險,將半導體及電信等重要產業鏈轉移到印度的經濟紅利。」
陳文甲指出,美國務卿布林肯本月將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論壇上與帛琉及密克羅尼西亞簽署新戰略協議,將使到場主持的莫迪與美國在該地區形成更穩固的合作關係。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陳秉逵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太平洋島國確實是印度外交的新舞台,莫迪試圖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扮演一個仲介人的角色,或是扮演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的角色,說服西方國家為太平洋島國更多貢獻,藉此深化印度與太平洋島國的關係,今年印度作為二十國集團(G20)的主辦國就是莫迪的最好契機。
陳秉逵說:「莫迪很希望善用主辦G20的這個舞台,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橋樑,跟已開發國家溝通,尤其是關於氣候變遷的議題,因為氣候變遷對太平洋島國來說是一個存亡關係的議題。」
陳秉逵指出,莫迪的意圖到底能不能實現,印度在太平洋島國能夠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其實是有疑問的。他說,G20在3月已經開過了第一次的外長會議,但並沒有對於氣候變遷,或者是減貧、減債的議題有任何新的回應。
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者,台灣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筱甄表示,自從美中貿易戰開打,製造業紛紛從中國移轉到印度,未來印度將會取代部分中國製造的市場,因此印度參加G7峰會時與各國討論有關投資、供應鏈佈局、技術轉移等議題,積極參與四方安全對話等民主國家的協商。
林筱甄告訴美國之音:「反過來說,印度也須負起四方對話國應有的義務,例如在海上圍堵中國,但其實這並非印度的主力。印度除了可以在中印邊境保持堅定的立場,但也不會開火。另一方面,印度願意幫忙美國接管,進入太平洋島國,以較低的風險換取四方對話國的信任及諒解。」
林筱甄指出,這次G7廣島峰會最引人矚目的就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到訪,他下飛機後第一個會晤的國家領袖就是莫迪,可見得印度在西方與中俄之間的角色之重要性。
在俄烏戰爭中避免自己受傷
莫迪5月20日在廣島和訪日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舉行了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的首次會談。莫迪對澤倫斯基說:「我完全理解你和烏克蘭人民的痛苦。我可以向你保證,為了解決(這場衝突),印度和我個人將盡一切可能」。
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者林筱甄表示,由於宗教的關係,印度與波斯灣國家的關係並不友好,印度是俄羅斯能源最大的購買國,不太可能與俄羅斯交惡。她指出,如果印度加入G7國家共同制裁俄羅斯,就無法取得低價的油源,而印度要從貧窮的大國躍升到2023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油源取得相當重要。她說,另一方面,印度對烏克蘭也有所求。
林筱甄說:「俄烏戰爭對印度而言,最大的利益是取得便宜的油源。若要停戰,那印度也要拿到烏克蘭最好的軍火製造技術,例如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的飛航引擎的技術。這是印度現階段軍火工業升級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所有國家都不可能提供的技術。」
林筱甄認為,印度希望在俄烏戰爭之後與烏克蘭深交,取得烏克蘭的核心技術,使印度國防自主不受制於他國。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陳秉逵認為,雖然印度對於俄烏戰爭的基本主張沒有太大的改變,希望雙方停戰,但不會加入制裁俄羅斯行列。只不過,由於俄羅斯與西方民主國家的關係非常緊張,印度在戰略上要有所調整。
他說:「最明顯的是,印度前一陣子公佈了一項清單,有100多項是印度未來國防軍品要自製的清單。也就是說,不希望再依賴他國,尤其是俄羅斯。這樣子的方向,就代表印度希望能夠維持自主,它知道在俄羅斯遭受制裁之下,要取得俄羅斯的軍備,可能會越來越困難,所以印度需要給自己留下第三條的道路。」
陳秉逵表示,印度沒有能力在俄烏之間擔任作仲介人或是調停者的角色,對印度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夠儘量減少在這場戰爭中受到的連帶傷害。
印度宜拓展中東陸路制衡一帶一路
在莫迪展開5月外交之旅前,「上海合作組織」(簡稱為上合組織)5月初在印度舉行了外長會議,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就雙邊關係進行了詳細討論。
印度與中國在印度洋地區一直有複雜的外交角力。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上,中國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和吉布地等印度洋周邊國家有基礎設施建設等合作計畫,有時還附帶軍事協議,讓印度特別警戒。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陳秉逵認為,印度確實將印度洋地區視為自己的後院,所以對於中國在南亞地區藉由一帶一路擴張勢力的情形非常敏感,因此也有自己的佈局。
他說:「作為中共的競爭者,它(印度)也會去這些國家去做一些基礎建設。雖然一些案子規模沒有一帶一路來得大,但是它也會利用這些案子跟當地國家打好關係,例如在孟加拉以及斯里蘭卡,印度都跟日本有相關的合作。」
陳秉逵表示,純粹就金額而論,印度無法與中國比較,因此該地區對於印度的投資有待觀察。
台灣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筱甄指出,近期中東各國積極加入上合組織以及金磚五國,而且印度邊境的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緬甸都與中國深化合作,印度應該利用其地理之便,發展「印度-中東版一帶一路」,也為目前只靠海、空的運輸開展新的可能性。
她說:「印度與其曠日費時、事倍功半地參與圍堵中國,這對現階段其發展製造大國的立場並不符合,不如另辟通往中東的快捷方式之路,也就可以不必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以此破解中國的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