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團隊發言…美國新戰略及北京強勢回應
文/王超超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就職10多天,他的中國政策一直成為關注焦點,對華團隊正陸續組建並頻頻就有關政策發言,引起關注。
BBC報導,拜登總統上任後已經先後與英國首相約翰遜、德國總理默克爾、日本首相菅義偉,甚至俄羅斯總統普京陸續通話,但到目前為止,仍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過去,拜登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被媒體視為有私人交情,但拜登執政後,新的中美關係卻是以各種外交宣稱及試探揭開序幕,因而引起討論。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防衛分析師葛羅斯曼(Derek Grossman)對BBC分析說,觀察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琳達·托馬斯-格林菲爾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在參議院的發言表態,可以發現拜登政府的對中或對台政策都開始趨向一致。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則說,從美國即將走馬上任,被稱為白宮「亞洲沙皇」的前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被任命為「總統副助理」兼「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總協調」一職來看,可以看見拜登團隊將持續「印太戰略」,與中國競逐的態勢已經明朗,但拜登政府將以「鬥智不斗勇」的方式與前任政府區隔。
外界因此分析,除了氣候變遷被外界認為有明白的「共同利益」較有談判空間外,至今中美兩國在針對貿易戰以及對台事務上,尚未有任何共識的宣稱,具體政策何時推出尚未明朗。
拜登團隊的對中政策
美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宣示,從新任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hony Blinken)在參議院聽證會的發言揭開序幕。
上周在接受包含對手共和黨的詢問時,布林肯回應稱,中國無疑是「對美國利益帶來最大挑戰的國家」。布林肯又說,他認同前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將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的行為定義為「種族滅絶」(genocide),並批評中國在香港實施國安法,壓迫香港民主及媒體言論自由。
1月26日,美國參議院以78票贊成比22票反對的投票結果,確認布林肯就任美國國務卿。
新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周一(2月1日)接受美國MSNBC專訪時,被問到應否效法英國,向逃避政治打壓的香港人開啟大門。他說:「我相信我們要。」他形容中國的行動令人震驚,破壞了香港主權移交時的承諾。
被拜登提名、預期接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琳達·湯馬斯-格林菲爾德,同樣在參議院接受有關中國議題時的詢答,與布林肯口徑一致。湯馬斯-格林菲爾德說,一旦參議院投票通過其任命,她會在聯合國抵制中國推動的「專制議程」。
湯馬斯-格林菲爾德又稱中國是「戰略對手」(strategic competitor),並對參議員提及她在2019年喬治亞州的薩凡納州立大學(Savannah State University)孔子學院發表的演說一事表示後悔受邀。「我並非對中國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她說。
國家安全顧問表態:內政即外交
拜登團隊對華政策發言的最新進展,是現任國家安全顧問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上周五(1月29日)的公開表態。
由立場相異的美國六大智庫合辦的一場線上會議,邀請美前任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Condoleezza Rice)主持,蘇利文以及甫卸任的前國安會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破天荒同台發言,引起各界關注。
奧布萊恩率先發言表示,「當我們交棒的時候,我們(向拜登政府)託付了不少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問題」。他又說,在對華問題上,「我認為我們兩黨已形成共識」。
蘇利文發言回應說:「美國必須要凖備好面對,以及要針對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族人的暴行、對香港群眾的鎮壓、以及對台灣的威脅」。他也提到,中國議題是美國與歐洲盟友之間最重要的議題。
但他強調,「內政即外交」,應對中國以及其他各種挑戰,美國首要任務先是團結美國,包含疫情及經濟,打造美國實力,才讓美國民主模式繼續影響全球。
美國重返亞洲
同一時間,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也刊出報導,指出蘇利文重組國安會業務,訪問了歐巴馬時期前國安會官員,指出國安會內部正在大幅減少美國中東業務,但相關亞太事務卻大幅增加。
美國國安會並同時新設立一個總管亞太事務的副顧問,由坎貝爾(Kurt Campbell)擔任,其下的中國事務主管由對中鷹派勞拉·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擔任。
無論如何,從布林肯到蘇利文,美國的對華政策在拜登上任初期,目前看來口徑一致,甚至未有全面推翻特朗普過往對華政策的跡象。
面對美國高層的連續發言,中國方面強勢回應,並不令外界意外。外界評估,習近平上周在達沃斯論壇(Davos Forum)的發言是直接表明中國的立場,回應美國的意味濃厚。
北京反制: 習近平公開發言
1月27日,在鄧小平訪美42週年紀念日前夕,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一場「中美接觸42年:過去的成就,未來的調整」線上座談會發表演講稱,「過去幾年來,一些人試圖否定中美互利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基本事實」。
崔天凱又抨擊一些人「打所謂『價值觀』的旗號,實際上聚焦的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讓人不得不質疑其背後的真實意圖」。
除了多位外交高層的連番回應之外,中國具體在南海開啟軍事訓練,引發討論。
在北京宣佈軍事演習的當晚,習近平又在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視訊對話會上呼籲「擺脫意識形態偏見」,避免「新冷戰」或「小圈子」。習近平抨擊說,「動不動就搞制裁」以及「脫鉤」,是無助於世界和平。他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
各界分析普遍認為,習近平雖然沒有點名美國,但四千字的演說向拜登新政府喊話的意味濃厚。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曾向中國官媒小報《環球時報》強調,中國舉動是在告知美國,「未來中美關係將更加平等,這既意味著互惠,也意味著可以有對等制裁」。
星期二(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則在與同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舉行視頻對話時表示,美方應停止插手香港、西藏、新疆等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
楊潔篪表示,「過去幾年來,由於美國特朗普政府實行極端錯誤的反華政策,中美關係遭遇兩國建交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困難。美方一些人固守冷戰思維,把中國視作威脅,採取了一系列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的錯誤言行」,嚴重破壞中美關係及嚴重損害兩國人民根本利益。
楊潔篪呼籲美國新一屆政府「管控分歧」,「妥善處理矛盾分歧」,推動中美關係沿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軌道向前發展。
台灣問題持續成關鍵
不可否認,各方分析也同時注意到台灣問題在中美外交上的重要性。蘇利文在美國六大智庫合辦的線上座談會上便提到,中國需為其在新疆和香港的作為,以及對台灣的威脅恫嚇「付出代價」。台灣外交部之後在1月30日發表聲明,感謝拜登政府在上任之初,就不斷透過相關政策官員的公開發言,展現對台灣的強勁支持。
美中時間2月1日晚間,布林肯在接受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專訪時被問即,若中國對台灣採取行動,美國是否會回應甚至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問題時,布林肯回答稱無論合作或競爭,美國都不會是從弱勢的位置與中國斡旋。他表示,美國會確保軍事布局,「所有選項都在美國的控制範圍內」。
同樣的,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也對台灣問題對外發出警訊。他在上述提到的1月27日同場演說中稱,就台灣問題「他要發出警報」。他批評說,中美聯合三公報已經為美中兩國處理台灣問題提供了框架,但現在美國在提三個聯合公報時,也提「台灣關係法」,然後又加上「六項保證」,「這是非常危險的」,「美國這麼做,勢必沖淡三個聯合公報精神,甚至令之成為空話」。
聯合國敦促中國和美國「重啟」關係
面對美中雙方在拜登上台後持續地彼此喊話,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1月28日在訪問巴基斯坦接受媒體專訪時,敦促美中「重啟」關係,並在抗擊氣候變遷等等「有共同利益」的問題上合作。
古特雷斯說,「很明顯,在人權方面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而且很顯然,在人權方面,沒有達成一致或者共同願景的空間」,「有一個領域,我認為雙方的利益越來越趨於一致,我的呼籲是希望雙方與整個國際社會一起在這個領域努力,這個領域就是氣候行動」。
特朗普政府2017年6月宣佈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而拜登總統在2021年1月20日就職後的數小時內就宣佈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路透社說,這是拜登上任首日一系列行政命令的核心內容之一,旨在恢復美國在應對全球變暖方面的領導地位。
中國問題專家,美前總統克林頓政府的國家安全特別顧問何漢理(Harry Harding)則向美國之音說明,目前中美都將自己視為受害的一方,很難跨出正面發展的第一步;他呼籲雙方應該從恢復高層對話開始,首要是重啟已關閉的成都或休斯頓領事館。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對BBC表示,從坎貝爾近期在《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亦顯示在亞太區域秩序建構上,與其全面對華圍堵,美國將更靈活地就個別議題按件處理,以「多邊」或「小多邊主義」並進的方式團結一切可能的盟友力量。
他說,「果能如此,美國或能重振其秩序正當性,並得鞏固和印太諸盟友的關係,一同處理中國崛起帶來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