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時代的日本防衛白皮書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隨著烏克蘭戰場上俄軍與烏軍在地面作戰陷入僵局,印太地區再次成為了全球軍事領域的關注重點。一方面,美艦再次穿越了台灣海峽,同時日本也公佈了新一年的防衛白皮書,並同時指責中國海軍進入日本領海;與此同時,韓國研製的KF-21戰機在本周實現了首次試飛,讓韓國成為所謂全世界第八個自行研製超音速戰鬥機國家的同時,也引發了外界對韓國航空工業發展路徑的關注與思考。
本週五也就是7月22日,日本防衛省發佈了新一年度的防衛白皮書以及相關的各種附件,闡明日本對於過去一年裡周邊安全環境變化的態度,以及日本對各種所謂「安全威脅」做出的回應。
由於在這一防衛白皮書發佈前不久,日本剛剛遭遇了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助選活動中中槍身亡的嚴重治安案件,除了引發日本在社會層面的反思外,也深刻影響了日本參議院選舉,並讓支持修憲的政治力量頭一次在理論上獲得了可以修改「和平憲法」的足夠席位。不過作為一件發生不久的案件,自衛隊對於這一事件的表態顯然還沒來得及寫進白皮書裡,更多的表述則是針對同樣跌宕起伏的2022年前半年——按照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防衛白皮書中所說,國際社會已步入「21世紀的新危機時代」。
日本防衛省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理由自然是俄烏之間發生的大規模衝突。作為一個在俄烏衝突中旗幟鮮明地與北約國家站在一起,對俄羅斯實施全方位制裁,同時對烏克蘭進行大規模軍事援助的亞洲國家,日本不僅在白皮書中將俄軍在烏克蘭發起的特別軍事行動稱為侵略,也別有用心地將所有在日本周邊遇到的「安全威脅」與俄羅斯強行綁定:將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的行為、台海地區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行動以及與俄羅斯一道維護亞太穩定的戰略巡航行動都歪曲為「與侵略國俄羅斯深化合作」同時「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將朝鮮正當增強本國軍力的飛彈試射活動與其對俄羅斯的外交支持故意捆綁,稱其為「擁護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和「單方面加劇對國際社會的挑釁」……
在這種威脅的認定中,對於中國的威脅認定毫無疑問是最大的。
在本次發佈的白皮書中,對於中國的國家和軍事力量介紹有34頁的篇幅,此外還有針對包括台灣問題在內,介紹美中關係的14頁內容,是白皮書中涉及的各國介紹內容中最多的一部分。這其中自然少不了一系列對於中國軍力規模、武器裝備、性能水準等等的歸納與總結。
由於相關統計材料的時間滯後性,不少的內容顯得相對保守,不少則有日本式的刻板印象,比如防衛省推測解放軍現役的殲-15和殲-20戰機各只有50架,明顯是過時了好幾年的資料,對於熟悉中國軍事力量發展動態的人而言有點「跟不上形勢變化」的感覺;而在估計中國核武庫規模時,則是在核彈頭數量上遵循美國預測的口徑進行高估,認為中國在2027年會有700個核彈頭,到2030年會增加到1000個,同時在對解放軍飛彈發射載具的評估上又沿襲了傳統的日式低估……不過無論是哪種評估結果,解放軍在軍事力量上對日本自衛隊都構成了絕對優勢。
而在這樣一系列自以為是的外部威脅認定下,日本自衛隊繼續在過去的一年裡增強了自身的軍事實力,有針對性地調整了部署,同時還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幾個國家在多個領域加強和深化了軍事領域的合作,以便繼續維持眼下以美國為核心對印太地區進行支配的傳統地緣政治格局,確保日本自認為的國家利益。這些舉動中,相當多的部分都與中國緊密相關。
按照2019年修訂的最新防衛大綱,日本自衛隊在總體武裝力量員額不做變動的情況下,不僅要增建兩支彈道飛彈防禦部隊,還要新建兩個所謂「高速滑空彈」(實際是高超音速飛彈)大隊、1個防衛隊和1個輸送群,同時對海上自衛隊和航空自衛隊的主力裝備(水面艦艇、海航飛機、航空自衛隊戰機)在數量上實現擴編。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自衛隊不僅連年持續增加自衛隊的防衛經費,還努力在各種新型武器裝備上增強其進攻性作戰的能力。目前正在接受航母化改進的日本直升機航母「加賀」號就是典型的例子,該艦的改進目標是通過對飛行甲板的造型修改,同時對艦上設備進行升級,以使其具備搭載F-35B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同時盡可能地實現與美國海軍兩栖攻擊艦相似的甲板操作性能,從而為使用日本未來採購或隸屬美軍的F-35B創造條件。
與此同時,日本還在本年度的防衛白皮書中公佈了正在進行風洞試驗的12式岸艦飛彈改進型模型。相比目前日本自衛隊現役的12式岸艦飛彈採用的標準亞音速反艦飛彈構型,改進型12式岸艦飛彈全彈採用了隱身化的彈體構型,同時用飛機式的大展弦比可折疊彈翼取代了傳統彈翼。這種改進在顯著降低飛彈被發現的概率的同時,也能夠大幅增加飛彈的有效射程。
從技術水準上看,這款飛彈在完成試驗後有可能接近一款岸艦版LRASM飛彈的性能水準,並很有可能優先部署在日本部署在宮古島、俺美大島以及未來可能移防到石垣島的岸艦飛彈部隊中,從而構成類似美國蘭德智庫在《陸基反艦飛彈在西太平洋的運用》報告中建議的對華岸艦飛彈封鎖效果。除此之外,理論上性能更先進,技術上也更時髦的高超聲速飛彈也正以所謂「島嶼防禦用高速滑空彈」的名義正在研製。儘管日本方面將這種武器描述成島嶼間攻擊的防禦性裝備,但作為日本研製的第一種實打實的地地飛彈武器,這種武器以及後續日本計畫研製的高超聲速巡航飛彈,無疑表明日本自衛隊正在徹底與「專守防衛」訣別,全面向一支具備戰術和戰役進攻性打擊能力的正規化的國家級武裝力量轉變。
正如筆者之前在評價安倍死後日本國內修憲可能造成的影響時的判斷一樣,日本戰後修憲的目的與其說是為日本打開「可以侵略他國的正常國家」大門,不如說是對於日本數十年來違背和平憲法,非法建立和擁有大規模武裝力量這一既成事實的追認。對於中國而言,除了一如既往的警惕日本軍事力量對於我國國家利益和領土主權的破壞和威脅外,更要認清日中之間在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上的差距,做到對日本的所作所為充分關注,又能夠適度進行回應。
真五代機與「像真五代機」
7月19日, 據韓國防衛事業廳消息,韓國研製的KF-21「獵鷹」戰機原型機當天完成了首次試飛。飛機于下午3時40分許在位於廣尚南道泗川市的空軍基地起飛,4時13分許安全著陸,飛行時間為33分鐘。該機在飛行中以時速約400公里的速度測試了機體性能。按照韓國的計畫,若今後順利通過試飛和驗證階段,KF-21將從2026年起投入量產。韓國空軍計畫截至2032年累計裝備120架。
針對這一重大進展的消息,韓國媒體和民間都頗為振奮。韓聯社就在報導中提出,得益于此次試飛成功,韓國距離成為全球第8個成功研製超音速戰機的國家又近了一步。雖然如果仔細考究,這個所謂全球第8(前面七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法國、瑞典以及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組成的歐洲四國聯合體)多少是有些許水分在裡面,比如已經成功研製「光輝」戰鬥機並且將其投入量產的印度就莫名被韓媒遺忘,曾經獨立研製過超音速戰機的英國也只能和其他國家共算一鍋……這就好像之前韓國自稱世界第7個水下發射彈道飛彈國家的時候悄悄把朝鮮給排除掉一樣,雖說是見不得人的小心思小把戲,卻也足以體現韓國人渴求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的強烈榮譽感。
對於一個在上個世紀末還只能進行組裝和大修外國戰鬥機,本國航空工業還只會研製單引擎渦槳教練機的國家而言,在新世紀剛過去20多年的時候就開始試飛具備當代主流技術水準的戰鬥機型號,的確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當然,作為一個與美國在軍事領域有深度合作,同時又有相當經濟實力作為基礎的國家,韓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具備不少優秀條件,也有不少別國難以直接複製的先進經驗。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啟動,本世紀初開花結果的韓國國產高級教練機計畫——美韓聯合研製T-50「金鷹」高級教練機。
美韓在這個專案上的合作屬於典型的各取所需。對於參與T-50項目的美國和洛馬公司而言,主要的目的在於利用韓國充足的資金和工業基礎,在世紀之交研製一款性能先進的高級教練機,既可以在全球高級教練機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又讓洛馬能夠在當時已經可以預見的美國空軍T-38高教機換代競標案中占得先機。而對於韓國而言,T-50專案最重要的價值,就是讓韓國航空工業實現了從組裝戰機到研製戰機的重要蛻變,在T-50的研製過程中,來自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技術支援至關重要,從中國台灣漢翔公司挖來的航空工業人才也在專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量參與專案全流程研製的韓國技術人員正是依託這個項目掌握了研製當代戰機的總體流程和關鍵。而因為KF-16和T-50都是具有典型三代機性能特徵的裝備,韓國依託T-50建立起來的戰機工業一開始就具備當代國際主流的技術水準。
由於有美國提供技術支援,T-50高教機的整體技術方案相當先進,也有較好的技術可行性,而在韓國缺乏積累的各種航空工業的重要子系統上,背靠美國和西方承包商則讓韓國直接越過了困難的子系統開發和整合階段:T-50的動力直接選用通用動力的F404渦扇發動機,教練攻擊型上的機載雷達則根據不同的需要和配置由美國或者以色列公司提供,其大多數的機載武器也都選用美國的成熟產品。這讓T-50的試飛和服役過程十分順利,也增強了該機在出口市場上的競爭力。
而依託T-50研製時打下基礎的韓國KF-21戰機,無疑又是一個背靠美國和西方航空工業體系的本國戰機專案。KF-21使用的主動力是兩台現成的美制F414發動機,而整體設計則是從與F-35有深度參考的C103設計方案發展而來,加上洛馬公司向韓國提供了一系列F-35A所使用的先進技術轉移,雖然被美國政府叫停了其中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內的四項關鍵設備,但仍然讓韓國在原型機研製過程中少走了不少彎路。畢竟美國限制的有源相控陣雷達、IRST、光電目標引導吊艙和電子干擾設備並不影響KF-21飛行平台的研製進度,而韓國本身相對發達的微電子工業也能在後續研製中彌補這些產品的缺失。
更重要的,則是KF-21在研製之初就將自身定位為一款依託三代機技術發展,力爭性能上優於歐洲的「陣風」、「颱風」戰鬥機,而依舊弱於美國F-35戰機的三代半型號這一技術定位。對於韓國而言,這讓KF-21能夠在研製中與T-50系列高教機有較大的技術繼承性,也規避了四代戰機從機體結構、材料到各種細節隱身設計和處理上全面升級的技術跨越,讓KF-21項目風險可控;對美國而言,KF-21的技術水準低於F-35,這讓該機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無法與F-35發生直接競爭,對於美國的海外戰機市場而言十分安全,那些願意考慮KF-21這樣相對低性能戰機的國家,本來也不大會真的採購昂貴的F-35戰機。
由於KF-21在技術上基於三代機的基礎,該機的三代半定位很難通過後天的改進真的晉級四代機。雖然從表面上看,KF-21已經具備了類似F-22這樣四代機的隱身氣動外形,與四代機最大的差別就是機身腹部的飛彈是保形掛載還是彈艙掛載,而且KF-21的機腹給彈艙預留了空間,理論上也可以在彈艙發射技術成熟後升級彈艙,但該機全身上下的三代半色彩是從機體結構和設備佈置開始,正如房屋地基和承重牆結構一般,想要通過小修小補的表面文章根本無法全面改觀,而想要全面改進升級,其難度就堪比重新設計一款戰機了。
按照韓國計畫在2026年將KF-21投產的情況,由於時間緊張,屆時服役的KF-21恐怕也很難進行對飛機產生代際性能升級。而到了2030年以後,包括F-22、F-35、殲-20、蘇-57、殲-35甚至蘇-75等多種四代機都開始進入國際軍火市場,甚至下一代戰機都嶄露頭角的時候,一款三代半戰機還有多大的技術前瞻性和吸引力,同樣也值得懷疑。
也就在本周,中國的新一代艦載戰鬥機殲-35的原型機的清晰照片也在互聯網上出現,雖然從總體佈局上看該機與KF-21可謂是如出一轍,但作為一款真正按照四代機技術標準設計的產品,該機在技術上與KF-21的技術差距,從開始試飛的時候就已經拉開了。而這種半代戰機技術差距背後的技術積累和研發路線選擇的不同,就是中國這樣真正的軍事工業大國與韓國的根本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