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與盟友時近時遠 分析:紐西蘭為保經貿要自行與中國打交道

紐西蘭總理阿德恩(左)太平洋島國論壇的記者會上講話。她身後是紐西蘭外長馬胡塔。(2022年7月13日)

文/美國之音楊安

為期四天的太平洋島國論壇7月14日於斐濟閉幕。該論壇為了避免受到美中兩國地緣競爭的影響,婉拒兩國參與面對面的峰會,不過,中國在南太平洋高調擴張政經影響力的作為,還是受到論壇成員國的討論。其中,紐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上周出訪澳大利亞時做出最新表態,呼籲區域國家「不要誇大中國威脅」,被視為一改過去的強硬姿態,對中國改采溫和路線。觀察人士說,紐西蘭的經濟高度仰賴中國市場,導致其對中國強硬的空間有限,因此,與各方保持良好關係才能保障紐西蘭的最大利益。

早在太平洋島國論壇召開前,紐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7月7日於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演講時表示,隨著印太地區衝突升溫,區域各國應將外交視為最有力的工具,而非繼續孤立那些仍有往來的國家。她說,即使中國變得更獨斷,威靈頓和北京在某些領域仍保有合作關係,因此,她呼籲各國不要誇大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所謂「威脅」。

部分分析人士解讀,阿德恩的最新表態,代表她的中國路線已由強硬轉為溫和。

在此之前,因為中國在南太平洋高調擴張影響力,仿佛企圖劃定勢力範圍,不僅引起美國、澳大利亞的反制,就連過去與「五眼聯盟」的抗中路線保持一定距離的紐西蘭,也一展強硬態度。

例如,阿德恩6月底出席北約峰會時,公開斥責中國「越發咄咄逼人,更恣意挑戰國際規則和規範。」7月初,她在倫敦「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演說時,再度對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野心表達擔憂,不過,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以「不實指控」駁斥阿德恩後,她的態度似乎又放軟。

阿德恩時而批評中國,時而為中國緩頰,立場搖擺不定。對此,觀察人士認為,在日益緊張的區域情勢下,紐西蘭不能讓西方盟友失望,也不願觸怒中國,只能在進退間維持平衡。

他們說,所羅門群島4月與中國簽下安全協議,允許中國派遣武裝部隊和停靠軍艦,這對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來說無疑投下一枚震撼彈。相較於美、澳,紐西蘭對華政策溫和,一向避免激怒中國,但是中所兩國簽署的安全協定衝擊到區域戰略平衡,已觸及紐西蘭底線,因此阿德恩罕見地擺出強硬姿態。

中所安全協議被指背離太平洋島國論壇精神

位於紐西蘭的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紐西蘭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楊傑生(Jason Young)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大國崛起時,都會試圖將軍事力量投射到攸關自身利益的區域,雖然言之過早,一旦中國的軍力出現在南太平洋,必然引來紐西蘭的關注,並將其視為危及區域穩定的一股力量。

楊傑生說:「(紐西蘭)人非常關注(中國的舉動),因為我們不想看到東北亞的剛硬平衡(hard balancing)出現在南太平洋。」

紐西蘭奧塔戈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政治系副教授柯胡(Nicholas Khoo)7月6日也于《外交官(The Diplomat)》雜誌撰文指出,澳大利亞、紐西蘭、所羅門群島等18個太平洋島國論壇成員早於2000年發表《比克塔瓦宣言》(Biketawa Declaration)時,就已建構出共同應對安全危機的框架,並強調成員國間合作應對威脅的重要性。但中所兩國的安全協議不僅違背《比克塔瓦宣言》精神,也引來阿德恩公開質疑,所羅門群島為何要指望中國這個區域外大國來解決其安全問題。

位於紐西蘭首都威靈頓的智庫「民主計畫」(Democracy Project)國際事務分析師米勒(Geoffrey Miller)同意,中所兩國簽定的安全協議已經踩到「太平洋島國論壇成員互相支持」的這條紅線,而阿德恩強硬表態,就是要將中國排除在南太平洋區域之外。

米勒告訴美國之音:「傳統上,紐西蘭不選邊站,而是嘗試同時與中國及西方都保持友好。但這樣的外交政策到了今年變得很難持續,尤其中國開始在太平洋地區擴張,希望與所羅門群島之類的國家簽署協定,這讓紐西蘭承受許多來自美國與澳大利亞的壓力,也必須與美澳站在一起。」

值得關注的是,太平洋島國論壇領袖峰會7月11日召開前,成員國之一的吉里巴斯竟閃電宣佈退出,疑似受到中國的操弄。兩名中國駐斐濟大使館武官還假扮成記者,混進美國副總統哈裡斯(Kamala Harris)發表視訊演說時的論壇會場。

分析人士說,這類突發狀況證實了中國急於在此區擴展影響力,也間接坐實了阿德恩的擔憂。

內外因素交雜 紐西蘭與西方陣營時近時遠

「民主計畫」智庫的米勒表示,俄烏開戰後,西方與中俄陣營間一分為二,涇渭分明。阿德恩不僅受邀出席北約峰會,今年出訪的國家,例如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比利時等國,清一色都屬於西方陣營。

分析人士說,紐西蘭一向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會跟隨西方盟友一昧批判中國,例如在人權議題上,紐西蘭曾抗拒過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五眼聯盟」國家,拒絕對香港和新疆人權議題發表聯合聲明,因此飽受西方人士的批評,甚至被貶為「西方陣營脆弱的一環」。

對此,紐西蘭外交部長馬胡塔(Nanaia Mahuta)曾解釋,紐西蘭對於「五眼聯盟」擴大共用情報以外的職權感到不自在,該國希望自行制定與中國打交道的路線。

但今年以來,紐西蘭的外交政策轉向美國,加入了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以及「藍色太平洋夥伴」。前者被視為美國抗中的經貿平台,後者旨在促進各夥伴國與太平洋島國的經濟和外交關係,以抗衡中國在此區的影響力。

米勒認為,此一發展證明,紐西蘭更樂於親近西方,也間接反映對中國路線的轉變。

紐西蘭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楊傑生則認為,中所兩國安全協議爭議浮上檯面之前,中共一系列違反人權的紀錄,尤其在新疆與香港議題上,已經讓紐西蘭人民對於中國的負面觀感急遽攀升,基於民意撐腰,阿德恩政府的對華政策也不若過去溫和,轉而適時強硬起來。

亞洲紐西蘭基金會(Asia New Zealand Foundation)6月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紐西蘭對中國的好感度降到歷史最低,僅有13%的受訪者視中國為朋友,高達58%的人視中國為威脅。

楊傑生說:「紐西蘭的公眾輿論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紐西蘭人民對許多問題的瞭解越來越多。尤其是今年,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支持讓很多人感到非常擔憂。他們也看到,中國媒體和官員如何談論澳大利亞或北約,以及中國對日本的立場等,一個接著一個議題的堆疊,慢慢地改變了紐西蘭的公眾輿論。是的,公眾輿論肯定會影響政府決策,因為政府知道,紐西蘭人是人權與國際法的擁護者。」

進退間 紐西蘭不放棄穩定中國關係

儘管紐西蘭政府逐漸靠攏西方,也不吝於展現對中國的強硬立場,但觀察人士相信,紐西蘭對華政策的本質並未改變,仍然尋求一個穩定且可以對話的外交關係。

現住在台北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以書面形式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阿德恩雖在馬德里與倫敦的演說兩度對中國強硬,但是7月初的最新表態又軟化,這反映出紐西蘭的彈性路線:適時表態頂撞中國,但也會找機會修補關係。

宋文笛說:「紐西蘭在價值觀問題上該批評的依然有批評,但是又跟(西方)軍事夥伴們並不完全同步,則被批評的國家(如中國)可以相信,紐西蘭之所以批評它是純粹‘對事不對人’,而非‘亡我之心不死’。」

「民主計畫」智庫的米勒也說,中國與西方的矛盾日益加深,即使紐西蘭被迫選邊站,但其自主的外交政策仍不變,亦即再怎麼為難,也要努力與各國保持良好關係。

米勒強調,紐西蘭有能力為區域緊張情勢降溫,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前者是美國最緊密的盟友,後者是北約的重要成員國,但兩國都能在烏、俄間發揮調解作用。紐西蘭已是西方陣營的一員,但仍有實力居中緩和緊張情勢,以免太平洋區域的衝突加劇。

分析:高度仰賴中國市場 紐西蘭很難硬起來

不過,分析人士說,紐西蘭的經貿高度仰賴中國市場,導致紐西蘭即便對華偶有強硬,仍得適時緩頰。楊傑生說,澳大利亞因與中國發生政治紛爭慘遭報復,導致大麥和葡萄酒等產品出口中國市場受到衝擊,讓紐西蘭因此心生警惕。

楊傑生說,儘管總理阿德恩多次呼籲企業提高在中國經商的風險意識,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紐西蘭政府無法強制企業跟中國脫鉤。相反地,基於中國公司願意高價收購紐西蘭商品的誘因,紐西蘭企業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也由商業利益主導。

米勒也說,中國每年占紐西蘭出口的33%,是紐西蘭最大的交易夥伴,短期內,中國的貿易地位難以撼動。

米勒還說,歐盟剛與紐西蘭簽定自由貿易協定,但誘因不足,只允許紐西蘭出口少量的肉類、乳製品等初級產品到歐盟。至於美國,它不僅無意提供類似協定,更執意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都讓紐西蘭大感不滿。

米勒說:「紐西蘭被要求加入西方陣營,在政治上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但據我所見,西方國家在經濟替代方案的回饋上確實做得不夠。如果他們想要紐西蘭站隊西方,就必須提供更好的條件。」

連結:与盟友时近时远 分析:新西兰为保经贸要自行与中国打交道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