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地緣軸心」是假,美國「雙重遏制」是真
康斯坦丁·格里瓦斯(希臘軍事學院教授、戰爭理論與分析部主任)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觀中國」
【導讀】 1972年尼克森訪華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中國作為多極化元素的重要性上升,使當時世界的兩極格局出現鬆動。然而近年來,中國的崛起越來越被西方視為「威脅」,尤其是西方虛構的中俄「地緣政治軸心」概念可能加劇全球緊張局勢,令兩極化僵局再次出現的危險上升。
【文/康斯坦丁•格里瓦斯】
50年前,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的歷史性訪華轟動世界。這是一次中美關係的「破冰」之旅,使兩國關係得到很大改善。但這一成果過去往往僅放在冷戰的狹窄背景下,被當做美國的冷戰策略之一來進行研究。實際上,中美關係正常化所產生的影響要比這深遠得多。
或許最具重要意義的是,冷戰的兩極格局中出現了中國這一多極化元素,從而趨於穩定。若美蘇兩大陣營互相對抗的僵局持續,就難以保證長期穩定。
中國成為國際體系中的又一獨立參與者,催生了一個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的「溫和多極」體系,也進一步推動了歷史發展。中國逐漸進入世界市場,並成長為一個工業大國和出口大國,從而大大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相較之下,蘇聯經濟體制失調,無法融入全球化的市場經濟體系。
在後冷戰時代初期,中國的經濟奇跡促進了國際體系的穩定,再度證明歷史正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並推動了全球經濟和技術的交流。
但西方國家被成就迷惑住了雙眼,認為「歷史的終結」已經到來,並試圖將歷史定格在其「勝利」的時刻。因此,在若干年之後,中國經濟和科技的崛起開始成為一種「威脅」,原因僅僅是因為中國挑戰了西方認為自己是地球永久的「天然統治者」的固有觀念。
與此同時,在歐亞大陸的另一邊,西方也用同樣偏執的邏輯,將俄羅斯視為「永遠的手下敗將」。因此我們看到北約多次東擴,一步步收緊對俄羅斯的包圍圈,這也導致歐洲的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美國決意對俄羅斯和中國採取「雙重遏制」策略,令形勢變得更加危急。
此外,一些關於戰爭本質的主流理論,如「混合戰爭」和「灰色地帶戰爭」等觀點,把戰爭的概念延伸到了貿易、科技,甚至文化等各個領域。因此,今天的大國競爭已經變成了全面競爭。也因此,中國在歐洲的投資或中國5G技術在歐洲國家的推廣,在西方恐華圈看來都是「具有侵略性」的行動。這種思維在西方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其「全面對立」的意識強化了國際體系的兩極特徵。
對於一些西方人來說,中俄是否真的計畫或想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歐亞極」發揮作用並不重要,因為一個假想出來的「北京-莫斯科地緣政治軸心」已經佔據了他們的大腦。這種虛構的現實正越來越廣泛地在西方社會的意識中傳播,且有可能演變為加劇全球緊張局勢和全球衝突的一大因素。
如果把俄羅斯和中國視為一個有機的地緣政治整體,那麼俄歐之間愈演愈烈的敵意,可能會像病毒一樣迅速擴散到中歐關係上。同理,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可能會蔓延到中歐關係上。
總而言之,今天的世界正開始出現一種趨勢,可能扭轉50年前尼克森訪華所產生的地緣政治結果。這樣一來,兩極僵局可能再度形成,為世界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性與危險性。但這種發展趨勢並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避免的。我們需要西方世界對中國進行新一輪的開放,這將引領全球體系走向正常運轉的多極化,而不是功能失調的兩極化。
這一次,應該由西歐邁出第一步。西歐對一個多極化世界的需求最為迫切,且多極化對西歐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一個兩極世界中,歐洲將失去自主權,在歐亞大國和美國之間陷入兩難。歐洲需要與中國進行技術和經濟合作,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投資和進入廣闊中國市場的機會。
在兩極格局之下,各國之間的緊張和敵對會不斷傳播和擴大;而在多極格局之下,正常化的國際秩序也將得到加強。日益緊密、富有成效的中歐關係很可能會為俄歐關係的緩和發揮重要作用。
特別是,中歐關係的密切將加強歐洲相對於美國的戰略自主性,這在當今時代尤為重要,因為美國的戰略似乎缺乏結構性,易受危險的非理性因素影響。為加強中歐關係而不懈努力,可能會增強全球的多極功能,從而降低兩極僵局再現的可能性。
(本文首發於中國日報微信公眾號「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