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美中在南太平洋競逐加劇 協助應對暖化衝擊將成關鍵

南太平洋島國

文/美國之音林柏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本月12日出訪斐濟,並與18個太平洋島國舉行視訊會議,以應對北京在南太平洋的迅速擴張。觀察人士指出,美國可能對帛琉等3個島國繼續提供經濟援助,以抗衡中國在當地推行的一帶一路倡議。但當地最大的危機是全球暖化的衝擊,因此,不管是華盛頓、還是北京都得拿出有效的抗暖化對策,才能贏得各國的青睞。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期展開泛太平洋地區的訪問行程。他於2月9日至12日間先是出訪澳大利亞,參加美、日、澳、印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外長會議,共同商議俄羅斯和烏克蘭危機,反制中國散播假消息及氣候變遷等議題。

布林肯於2月12日轉往斐濟,除了與18個太平洋島國舉行視訊會議外,也公開宣佈,將在所羅門群島重啟美國大使館。華盛頓於1993年關閉駐所國首都荷尼阿拉(Honiara) 的使館後,就將相關領事業務合併轉交給美國駐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領事館負責。

此趟斐濟行是美國國務卿相隔37年後首度重返,爭取太平洋島國加入拜登政府最新發起的印太戰略佈局的意味相當濃厚。不過,相較於美國37年來疏於經營與斐濟的關係,中國自1985年以來,到訪斐濟的外長級別以上官員就高達20多位。根據中國外交部的說法,這代表中國與太平洋島國正平穩地發展全面的戰略夥伴關係,不僅經濟上相互支持,也在構建「中國-太平洋島國命運共同體「。

另外,美國官員曾透露,北京正在尋求與太平洋島國建立軍事聯繫,其中,尤以擁有70萬人口的所羅門群島情況「最緊迫「。所羅門群島新任總理于2019年宣佈與台灣斷絕36年的外交關係,轉而跟中國建交,但此決定在國內引發反對聲浪,以及後續的反政府抗爭和反中浪潮,態勢之激烈一度進入宵禁。對此動盪,北京曾提供盾牌、警棍等裝備協助當地政府平息。

觀察人士指出,布林肯此次的泛太平洋之旅象徵美國已積極將政治和安全重心「轉向「亞洲,以對抗中國帶來的挑戰。

中國觸角伸向南太平洋 美國亟欲重返

位於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太平洋事務部研究員史林(Graeme Smith)表示,在北京加強涉入南太平洋事務之際,布林肯的出訪顯示美國亟欲重拾曾被忽略的南太平洋盟國關係。

史林告訴美國之音:「美國於1993年決定關閉(所羅門群島)使館,當時的地緣政治環境非常不同。美國之所以做此決定反映了其贏得冷戰的自信。當然,眾所周知,冷戰至今並未完全終結。我認為,美國關閉使館是個錯誤(的決策)。「

位於台北的太平洋島嶼研究學者、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則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包含斐濟、所羅門群島等美拉尼西亞島群過去是澳大利亞的勢力範圍,不過,中國近年來不斷投入大量資金,更勾結部分貪污政府,間接排擠掉澳大利亞、紐西蘭及美國在該區的外交進程,迫使華盛頓調整策略。

林廷輝說:「所羅門在2019年跟中國建交之後,美國也意識到,如果再不加強跟這些島國關係的話,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勢力不是只有經濟(面),未來在軍事上,可能會突破所謂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成為跟美國軍事競爭的局面。對美國來講的話,現在就必須強化跟島國的政治關係,來阻擋中國勢力不斷地擴增。「

第一島鏈指的是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所形成的鏈帶間之廣泛海域。而第二島鏈則以關島為中心,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島、硫黃列島和美國的馬利亞納群島等組成,其後方依託的軍事力量為駐紮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基地群。

解放軍馳援南太島國 維持和平或軍事部署?

紐西蘭的中國問題專家布萊迪(Anne-Marie Brady)近期針對中國在南太平洋的軍事擴張發表評論。她投書澳大利亞媒體,稱中國去年底在所羅門群島的反政府暴動中,以及東加1月中的火山噴發時,都曾派遣部隊馳援,美其名是協助救災和提供員警裝備,但實際上卻是趁機鞏固當地的軍事部署。

布萊迪說,北京派遣到兩地的海、空部隊,均來自解放軍南部戰區,過去兩年曾參與大規模的軍事演練。

台灣學者林廷輝非常認同布萊迪的分析,他說,中國經常以人道救援為由,出動解放軍隊,甚至意圖掌控當地的通訊和衛星系統,這樣的部署恐對南太平洋安全、甚至美澳在周邊的作戰佈局構成嚴重威脅。

林廷輝說:「因為南太(平洋)目前只有3個國家有軍隊,一個是東加(東加)、一個是斐濟,一個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巴布亞紐幾內亞),這些國家其實是很重要的地理位置。如果未來解放軍在這裡出現的話,會涉及到太空產業(的跟進),再加上中國相關的電信產業也進到這個地方,未來可能會對美、對澳洲(澳大利亞)的太空站以及海權作戰方面,造成很重大的威脅。「

不過,位於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徐秀軍則反駁外界的中國威脅論調,他説,解放軍在南太平洋維護和平是盡大國義務。徐秀軍告訴美國之音:「從事實來看,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不針對任何國家,也沒有給任何國家帶來損害。所謂的威脅只是一些國家的自我感受,它反映了對中國的不信任以及對自己的不自信。隨著中國實力的提升,中國有責任承擔像其他大國一樣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義務。「

恐陷滅島危機 南太不願捲入美中之爭

即便中國一再強調和平崛起,但白宮於2月11日公佈的《美國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就明確指出,印太區域面臨愈來愈多來自中國的挑戰。

根據《美國印太戰略》的規劃,美國將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外交佈局,特別是針對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也將加強與太平洋島國等主要區域的合作夥伴關係。

隨著美中角力加劇,南太平洋很可能成為兩大強權角逐地緣政治實力的下一個關鍵戰場。

不過,美國《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和澳大利亞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都曾發表專文解析,太平洋國家都不願意捲入大國競爭,也不一定附和美國的觀點,認定中國帶來軍事威脅,各島國目前最在意的其實是,誰能有效協助他們應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

例如,東加去年11月在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示警,全球暖化若超過攝氏1.5度的臨界點,將對東加、太平洋和其他小島國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范也説,滅島是太平洋島國眼中最迫切的危機。丁樹範告訴美國之音:「太平洋島國將來會有滅島的危機,國際必須協助這些島國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史林則表示,大部分南太平洋島國採取不結盟的策略,所以不太可能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但比較兩強在當地應對氣候暖化的策略,他認為,中國的貢獻相當有限。

他說:「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拜登)政府在氣候變遷上做得最積極。一年前的特朗普政府並不算積極,但他們(拜登政府)現在肯定是(美、中和澳大利亞)三國中最有遠見。在應對太平洋地區氣候變遷的具體措施上,中國做得不多,中國幾乎沒有任何與氣候變遷直接相關的政策。「

美擬續《自由聯合契約》反制中國一帶一路

儘管全球暖化的貢獻有限,但中國積極與太平洋島國強化經濟交流。包含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加和斐濟等11國已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澳大利亞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2019年的研究,中國在2011年至2018年間,向南太平洋地區提供約60億美元的貸款,已占該區GDP的21%。

不過,債台高築的結果讓部分國家陷入了無力償還的困境。根據紐西蘭網媒《Stuff》報導,南太平洋最窮的東加王國欠下高達1.08億美元的債務,占全國總債務的三分之二,相當於四分之一的GDP,迫使東加于2020年向中國提出減免債務的要求。但北京中科院的徐秀軍認為,一帶一路國家的債務問題不能歸咎中國,因為北京在提供貸款前,就已經評估過各項目的發展前景。

鑒於中國在南太平洋已有一定的政經影響力,台灣學者林廷輝認為,北京未來可能進一步與部分島國建交。在此前提下,美國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及帛琉三國所簽署的《自由聯合契約》(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明年也可能陸續續約,以深化美國與南太平洋的聯繫。

《自由聯合契約》於1980年代簽訂,美國透過提供三國經濟援助,換取在協定涉及地區採取軍事行動。不過,美國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及馬紹爾群島的契約將於明年屆滿,與帛琉的契約則在2024年到期。

林廷輝說:「如果這個預算補貼沒有延續的話,我相信中共會隨時虎視眈眈地去填補這樣的真空地帶,帛琉(帛琉)跟馬紹爾群島就可能跟中國建交了,這對美國在這裡的駐軍不利。布林肯的出訪代表說,美國已經關注(南太平洋),外交資源的投入可能會更多,所以這個資金應該是會再延續下去。」

連結:美中在南太平洋竞逐加剧 协助应对暖化冲击将成关键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