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一「輸」一「贏」,逼著拜登對中強硬?

當地時間5日晚,美國眾議院通過1.2萬億基礎設施法案,議員們圍在一起慶祝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

當地時間11月5日晚,美國眾議院燈火通明,總統拜登「久旱逢甘霖」。

臨近夜裡11點半,隨著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啪」的一聲敲下小木槌,在場議員們開始擊掌慶祝,拜登終於討來了一場勝利——歷經數月拉鋸,眾議院終以228對206票的結果,通過了價值1.2萬億美元的兩黨基建法案,等待拜登簽署落地。

而就在這項法案通關前不久,民主黨人剛剛輸掉了被視為中期選舉「風向標」的維吉尼亞州長選舉。在美媒眼裡,這項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單項基建投資計畫成功過關,堪稱拜登內憂外困之際「難得的曙光」,「拯救了拜登正在消失的理想」。畢竟經歷了阿富汗撤軍等一系列混亂,美國的國際信譽透支殆盡;高企的通脹、供應鏈危機和低迷的經濟,更讓拜登經濟政策的支持率從年初的60%暴跌至41%。

值得注意的是,當民主黨丟掉維吉尼亞州長之位後,曾有分析人士預測,中期選舉壓力大增的拜登可能會推行更加強硬的對華政策。如今這場姍姍來遲的勝利,對拜登及他的對華政策又將影響幾何?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對觀察者網表示,這對拜登而言的確是個好消息,但這並不意味著拜登能高枕無憂。拜登能否帶領美國經濟實現復蘇,應對共和黨中期選舉發起的衝擊,依然面臨著有效控制疫情、實現更好的經濟資料以及管控債務問題等方面艱巨的挑戰。

至於中美關係,沈逸認為,拜登不會因為對華強硬就在國內政治上得分。中國沒有興趣配合美國玩幼稚的政治遊戲,拜登不僅無法得分,還可能失分。

13位共和黨人支持,5年內新增5500億用於基建

這項新通過的法案,是拜登政府經濟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近一半為新增支出。

法案要求美國對聯邦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大量投資,其中提到將在五年內新增約5500億美元投資,用於修建道路、橋樑、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其中1100多億美元用於更新和維修橋樑和高速公路。這項計畫還包括投入650億美元用於改善寬頻互聯網的相關設施;投資數百億美元用於更新完善供水系統、電網等系統;動用75億美元將用於在美國全國範圍內建設一個電動汽車充電站網路。該計畫還將撥款約500億美元,用於應對乾旱、野火和強風暴等緊急自然災害情況。

美媒形容,它為美國提供了新的資金,希望能夠借此解決美國老舊的內部運作問題,同時讓美國走上正軌,應對未來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更加棘手的挑戰。

《華盛頓郵報》提到,這是「兩黨合作給美國人帶來重大勝利」。在投票中,有13名共和黨眾議員投了支持票,但法案並沒有獲得全部民主黨人的支援,有6位民主黨進步派人士最終投票反對這項措施,其中包括紐約州眾議員亞歷山大·奧凱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明尼蘇達州眾議員伊爾漢·奧馬(Ilhan Omar)和密蘇里州眾議員科妮·布希(Cori Bush)。

「這份法案在全國範圍內創造高薪工作,建設國家的基礎設施,用大眾交通來幫助改善空氣品質,用更安全的橋樑保障美國民眾的安全,用寬頻給人們提供更好的溝通方式。」佩洛西說,「這對我們經濟的成功非常、非常重要。」

民主黨進步派讓步,拜登度過了「繁忙的一夜」

「我們必須馬上行動,50年後的人們在回首往事時就會說,這就是美國贏得未來的時刻。」基建法案過關後,年近耄耋的拜登激動地展望起了半個世紀後的場景。

且不說拜登是否有機會聽到美國人的褒贊,他此時此刻展現出的興奮勁,多多少少透露了這項法案通關之路的迂回和曲折。

「這場勝利之路漫漫,多個虛假黎明後,終於出現了陽光」。CNN寫道。多年以來,建設和升級關鍵交通和公用事業基礎設施以「重建美國」,可謂多屆美國政府的夙願,但一直在兩黨爭執中折戟沉沙。接任美國總統後,拜登將這一傳統延續了下來。

甫一上任,拜登就開始賣力推銷自己的基建計畫。今年3月,拜登政府正式提出了一份史無前例的4萬億美元「大建」計畫。但在之後的數個月裡,各方一直未就在基礎設施上花費多少資金,以及如何支付投資達成一致。在兩黨扯皮期間,該計畫也從4萬億縮水到1萬億美元左右,

今年9月,參議院罕見地69比30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了該法案。但由於民主黨內部派別分歧,這項法案在眾議院受阻。

《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民主黨進步派人士把基礎設施法案當作「人質」,要求眾議院先就2萬億美元稅收和支出計畫的框架協定進行投票,他們希望確保支援基礎設施法案的溫和派,也能支持這份2萬億美元的提案。否則,他們會阻撓基礎設施法案通過。

法案在眾議院遇阻,也讓希望在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前拿出政績的拜登焦慮不已。為此他甚至推遲了28日飛赴羅馬的計畫,親自前往國會拉票。

在閉門會議上,拜登承認他的信譽在這次外訪中處於險境,他說,他正在努力確保他的大部分國內議程達成協議,「世界其他國家想知道我們這套還行不行的通。」

後來的事大家也知道了,直到拜登淩晨飛抵羅馬,他依然沒能接到法案過關的好消息。

時間來到11月5日這天,民主黨本不計畫對基礎設施法案進行投票,而是先對2萬億法案投票,但此舉遭致溫和派議員的反對,這些議員要求投票前對這項法案的財政影響進行評估。於是佩洛西改變議程,先對基礎設施法案進行投票。這項計畫的突然改變,又讓民主黨進步派人士措手不及,他們紛紛表示將投反對票阻擊法案獲得通過。

僵局之下,拜登親自致電兩派議員進行斡旋,CNN形容,拜登當天度過了一個「繁忙的夜晚」。

據兩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本人一度直接致電進步派人士,鼓勵他們支持基礎設施法案,時間持續了三個小時。拜登向進步派傳達的核心資訊是,自己願意與他們合作,從溫和派那裡獲得更多具體保證,即他們最終會支持2萬億支出計畫。一位白宮官員後來證實,拜登也給溫和派打了類似的電話,敦促他們支援剩下的2萬億支出法案。

加州民主黨眾議員傑瑞德·霍夫曼(Jared Huffman)正是參加拜登電話會議的一員:「拜登決心讓所有人都能團結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共同前進。他敦促我們真誠地合作,給他一個機會來達成協議。直白地講,就是在雙方不同意的情況下達成協議。」

無論如何,5日夜晚佩洛西「一槌定音」,結束了國會圍繞基建法案數月來的扯皮。這份法案最終將出現在拜登的辦公桌上,等待他最後的簽字。

下一步,拜登還將面臨2萬億支出法案的考驗,這可能仍需要數周時間。眾議院必須等待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針對這份法案的評估結果,即便在通過之後,還需要爭得參議院的同意。

所有這些,可能又將是一條漫長之路。

拜登還有「三座大山」

對於拜登基建法案最終獲得國會通過一事,沈逸對觀察者網表示,這對拜登而言的確是個好消息,但能否帶領美國經濟實現復蘇,應對共和黨中期選舉發起的衝擊,拜登政府依然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對拜登政府來說,其國內政治面臨的主要挑戰,是選民的預期主要集中在經濟,以及作為一個整體的美國,能夠在拜登政府的帶領下,實現快速的復蘇和回升。此前,拜登支持率的快速下滑,正是源於美國民眾失望情緒持續蔓延。

但最近兩天,拜登政府迎來好消息。11月5日,美國政府公佈的非農就業增長資料,10月份資料顯示增長了531000個就業崗位,是今年7月份以來最好的月增長資料。拜登5日對此作出了樂觀的表態,稱「美國經濟正在(向前)移動」。

不久後,美國將進入包含「黑色星期五」超級購物日、耶誕節假期在內的消費旺季。考慮到此前相對較低的起點,如果能夠保住這一勢頭,可能會有更好看的增長率資料。這對拜登政府拉升政治支援率和好感度的資料,會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拜登政府而言,美國國會通過1.2萬億基建法案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好消息。如果拜登能趕在二十國峰會(G20)召開之前拿到這個議案,可能帶來更大的加分,有助於提升拜登在峰會上的話語權。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帶領美國經濟全面實現復蘇,對拜登來說仍然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這項任務具體要實現三個方面的目標:

第一,對新冠疫情實現有效的管控。

這裡有三個條件,其一是預期新冠病毒自身的演變朝向弱化而非強化疫情的方向演變;其二是預期輝瑞最近拿出的新冠治療藥物,確實能夠在可接受成本下實現有效治療;其三是伴隨季節變化,新冠疫情能夠持續進入下行通道,尤其是死亡人數方面,最好能夠自行快速衰減。

第二,通過基建計畫的有效投資,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復蘇,拉動國內經濟,尤其是在實質性降低失業率、提高勞動參與率、降低通貨膨脹率方面,拿出更好的資料。

基建計畫的通過,的確可以帶來短期的政治聲望,但是中長期,還是要看今年年底到明年第一季度,整個計畫的執行情況,以及是否能夠可持續地拉動美國經濟進入復蘇增長的軌道。

目前來說,儘管十月份的就業資料喜人,但是仍然沒有收復從2020年2-4月期間開始因為新冠疫情等原因失去的就業崗位,10月失業率總體從4.8%降低到了4.6%,但是女性失業率從4.2%升到了4.4%,非洲裔美國人失業率則穩定在7.9%。考慮到民主黨票源的分佈,拜登政府如果要通過經濟復蘇和就業增長來轉化為中期選舉中的投票,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第三,有效管控美國債務問題,在宏觀金融政策上解決潛在的結構性風險問題,實現某種溫和的著陸。

2021年9月美國的年化通貨膨脹率是5.4%,大致比美聯儲預設目標高出一倍。當然,美聯儲的基本表態是當前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高企是短期現象,其縮表計畫等沒有超出市場預期;但是另一方面,美國聯邦政府負債達到上限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而拜登政府又把大量政治籌碼壓在了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支出增加方案拉動經濟的效能上,如何保障美國債務上限帶來的問題能夠在後面的時間裡平穩落地,考驗拜登政府的執政能力。

在民主黨人輸掉了佛吉尼亞州州長選舉之後,拜登的執政團隊,以及民主黨,已經日趨明確的感受到了來自美國民眾的不滿,並且這種不滿在政治上對拜登執政的衝擊,對民主黨在2022年國會中期選舉中的衝擊和挑戰,也已經展現出了非常明確的跡象。

除非能夠在經濟復蘇等問題上給出讓美國民眾滿意的回答,否則,僅僅依靠這一輪通過的基礎設施建設法案,拜登政府難以真正有效應對共和黨在國會中期選舉中帶來的衝擊和挑戰。尤其是考慮到美國政治歷來的傳統,執政黨通常在中期選舉中表現不佳。

「競選困境下,拜登可能對華更加強硬」

就在拜登拿下這場「勝利」的幾天前,被視作中期選舉「風向標」的維吉尼亞州長選舉失利,對整個民主黨造成了不小的打擊。《華盛頓郵報》報導認為,這次讓民主黨人不知所措的失利,在某種上也成了民主黨各派合作推動議程的催化劑。

除此之外,有分析人士認為,民主黨的地方選舉受挫還可能對拜登的外交政策造成進一步的影響。香港《南華早報》5日援引部分中方分析人士的話指出,民主黨在維吉尼亞州州長選舉中遭遇的挫折,可能會加大拜登面臨的外交政策壓力,進而對華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

「選舉結果對民主黨來說是一次嚴重挫折,」中國社會科學院中美問題學者陸翔(音)表示,「在民主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拜登有可能出臺更加混亂的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認為,由於民主黨在弱勢的背景下,預計白宮將繼續對華採取強硬立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同樣指出,「目前的形勢對民主黨來說很艱難,選舉結果可能會對明年的美國中期選舉產生影響。」他補充道,除了國內經濟資料持續疲軟,拜登在阿富汗等外交政策上的混亂,直接影響到了拜登的民意。現在,拜登正面臨國內外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其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

如今,一場拜登好不容易討來的勝利,究竟對拜登政府有著怎樣的意義,又是否會影響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尚未可知。

「拜登是否會在明年中期選舉前對華採取強硬立場,非常值得關注。」刁大明說。

中國沒興趣陪美國玩「政治遊戲」

沈逸認為,當前中美關係確實處於比較微妙的階段。從美國的視角看,主要的特點是:對美國總體利益正確的選擇,是推動中美關係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從而讓中美之間在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全球重大議題等方面,實現有效的務實合作,這有助於美國經濟的復蘇,提升美國民眾的福祉,推動美國回到真正的多邊主義,恢復美國最看重的所謂國際社會中的領導力。

但是,這要求美國政府有政治勇氣和擔當,願意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承受來自國內政治反對力量的批評與指責,甚至願意為了美國的中長期利益,在美國高度撕裂的競爭性政治環境中,暫時遭受一些短期挫折。

更直白地講,如果真的是為了美國經濟和國家利益的長期發展,拜登政府就應該努力完成中方在天津會談時給出的兩份清單,一共26項要求;就應該遵守中國給出的3條底線。

沈逸指出,具體做法上,就是消除特朗普政府增加的關稅,把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政府用違反基本商務邏輯的方式放入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以華為為代表)從清單中移除;取消對中美正常人員交往的干擾和騷擾;停止違反中美兩國在實踐中已經達成過的默契,放棄對中國國內問題的那些近似莫名其妙的指手畫腳。這些改變,能夠讓中美在抗擊疫情、經濟復蘇、供應鏈重構、全球貿易規則升級、宏觀金融政策協調、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國際重大熱點問題上實現有效合作,真正實現「和則兩利」。當然,這對拜登政府的政治勇氣和決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從實踐看,拜登政府團隊內,貿易和商務,財政,以及氣候減排等部門和相關負責人,其實已經明確釋放出了中美兩國「和則兩利」的信號,這是由這些部門等的工作性質所決定的;而另一方面,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沙利文,則成為了所謂「鷹派」的代言人,近日頻打臺灣牌。但是這種鷹派,與其說是反映了美國的國家利益需要,不如說反映了倆人為自己謀求未來政治籌碼的小算盤。

沈逸形容,拜登是一個在華盛頓政治圈生存了數十年的「巨鱷」,但是這也多少賦予了拜登總統「長袖善舞,多謀少斷」的「和稀泥」的行為風格。但是作為美國總統,作為美國掌握行政系統最高權力的國家領導人,這種風格可能是某種意義上的災難,會導致拜登錯過視窗期。

在中美關係上,美國總統不會因為對中國做出強硬表示就自動在國內政治上得分,那只是部分反華媒體製造出來的假像;真正的問題在於,要通過做出強硬的表示,從中國這邊拿到實質性的回報,才能真正得分,尤其是在選舉中實質性的得分。如果中國沒興趣配合美國玩這種本質上非常幼稚的政治遊戲,那麼很顯然,拜登不僅沒法得分,而且還會失分。

最近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有記者問中國外交部,關於中美領導人視頻峰會的事情,中方的回應非常耐人尋味。很顯然,中國已經反復說明,沒興趣配合美國這種純粹基於國內政治算計對中美關係有百害無一利的表演;美國不可能指望一邊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或者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構成持續性的威脅,又一邊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的一樣與中國展開持續的合作,而且還能從中收穫最大化的國內政治利益。

同時,要明白的一件事情是,美國老百姓也不是傻子,其投票行為本質上仍然是看自己從美國政府的政策中得到了多少收益;沒可能因為純粹的嘴炮,就改變自己的投票行為。

拜登也非常清楚這一點,當然根據他表現出來的那種「黏糊糊」的性格,喜歡反復進行政治精算的行為模式,後續中美關係確實會面臨一些考驗。核心特點是美方可能同時通過不同部門,向中方以及外界,釋放矛盾甚至完全相反的信號。這麼做,對中國當然有挑戰,但是真正會遭受損失的還是美方自己。

沈逸預測,以相對謹慎樂觀的立場來說,未來中美關係可能還是應該朝著漸進改善,務實改善,彈性改善的方向發展。畢竟,謀求雙贏,還是可以成為中美雙方在實踐中遵循的共識和底線的。

連結:一“输”一“赢”,逼着拜登对华强硬?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