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人員:新冠病毒走向自我消亡
文/觀察者網
在8月病例數達到峰值後,日本病例數便開始驟減,日增病例數從2.5萬一路跌至目前的200例左右。
近期,有一項最新研究稱,原因之一可能是病毒朝著「自我滅絕」的方向變異了。
進入10月後,日本新增確診人數銳減。10月15日,日本全國新增病例數僅為151例,創下新低,今天(31日),日本全國新增病例也僅有229例,哪怕是「重災區」東京,也僅新增了22例。而在今年8月20日,日本新增病例曾一度超過2.58萬例,創下歷史新高。
9月28日,日本政府宣佈於9月30日起全面解除緊急狀態宣言。自今年7月開始暴發的第5波疫情,似乎就這麼結束了。
據日本共同社31日報導,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與新潟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了最新研究。研究發現,在德爾塔變異毒株基因組中,一種名為「nsp14」的酶發生了變異,導致病毒無法及時完成修復,從而導致病毒自我滅絕。
病毒在快速複製傳播的過程中,基因組有時會發生錯誤突變,這也是出現病變的主因之一。此時一般是由「nsp14」負責修復。但如果修復不及時,累積的突變太多的話,可能會導致病毒無法繁殖。
研究發現,在「nsp14」出現變異的病毒中,病毒基因變異較一般病毒高出10至20倍。因此,在8月下旬日本病例數達到峰值時,當時新冠病毒中的「nsp14」已經發生了變異。
在第5波疫情中,「nsp14」發生變異的病毒比例隨著感染擴大而不斷增加,從病例數到達峰值前到平息的這一時間段內,幾乎佔據了感染病例的全部。並且去年秋天到今年3月左右的第3波疫情也具有同樣的傾向。
因此,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教授井上逸朗認為,日本病例數之所以會減少,是因為「nsp14」發生變異之後,導致基因組不斷累積錯誤突變,最終因為來不及修復而導致病毒自我滅絕。
此外,研究隊伍推測,是一種名為「APOBEC」的酶使「nsp14」發生了變化。據稱,在東亞和大洋洲,這種酶特別活躍的人很多。
此項研究已在10月舉辦的日本人類遺傳學會上發表。
除日本團隊,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也發現,「nsp14」具有核糖核酸外切酶(exoribonuclease,ExoN)和N7甲基轉移酶(N7-methyltransferase,N7-MTase)的活性,是病毒複製不可或缺的蛋白質。耶魯大學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新冠病毒可通過「nsp14」關閉宿主的蛋白質合成,而核糖核酸外切酶或N7甲基轉移酶的活性部位若發生突變,「nsp14」便會喪失其關閉宿主合成蛋白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