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客呼籲退出北約,停止追隨美國在印太地區冒險以及與中國開展軍事競賽
文/觀察者網
法國總統馬克宏的那句「北約正在腦死亡」還猶在耳邊,而在突遭美英澳三國「背後插刀」,痛失900億澳元潛艇合同之後,法國國內對於美國及其領導的北約組織又有何態度轉變?
據俄新社、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等9月17日報導,曾兩度競選總統的法國國民議會現任議員讓-呂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投書法媒,提醒法國應當停止追隨美國在印太地區冒險,放棄同中國的軍事競賽。而此前,他已指責美國「蔑視羞辱」盟友法國的做法,並呼籲法國退出北約。
與此同時,法國的參眾議員們也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質疑了美英同法國的盟友關係,並直言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已對這一同盟關係產生了「嚴重後果」。
俄媒「今日俄羅斯」更是「建言」,法國若想對美國作出最具尊嚴的回應,那便是退出北約。而翻看歷史,在過去刮起過「戴高樂主義」之風的年代裡,法國確實也曾一度退出過北約的各軍事指揮機構,尋求對外執行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政策。
當地時間9月17日,梅朗雄在法國媒體《輿論報》(L’Opinion)發表評論文章,他是法國極左翼政黨「不屈的法蘭西」党首,曾於2012年和2017年兩度參選法國總統,並也已宣佈將競逐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
9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詹森和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舉行線上會議,提出要組成新的印太安全聯盟「AUKUS」,以便進一步共用防務能力,其中包括幫助澳大利亞獲得核動力攻擊潛艇。
而澳媒立即注意到,澳大利亞與法國之間一項耗資900億澳元、建造12艘由法國設計潛艇的爭議計畫將被取消,法國突然被「擺了一道」,猶如遭到美英澳三國「背後插刀」。
對此事件,梅朗雄在文章中直言,這是美國對法國這一盟友的一次「羞辱」:「對我而言,是時候停止自欺欺人了,是時候重新獲取獨立自主了,法國追隨美國在印太地區冒險是多麼荒謬。」
而據俄新社、俄衛星通訊社等報導,梅朗雄此前還在15日發表的一則新聞稿中明確呼籲,法國應當退出北約,並將北約設在圖盧茲的太空卓越中心逐出法國。
在評論文章中,梅朗雄還提到了中國,他提出一個問題:「中國是我們的威脅嗎?」隨後他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是。」
他指出,2019年,北約國家的軍費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其中美國又佔據大頭,五角大樓「擔憂」中國軍費增長的說法是錯誤的,中國是因感受到威脅才提高軍費的。此外,無論是海外軍事基地、航空母艦還是核彈頭的數量,美國都遠超中國。簡而言之,中國的防務是出於自衛,並非是法國和世界的軍事威脅。
因此,梅朗雄認為,法國不能再等,國家遭受到的「屈辱」已作出提醒,法國與中國的軍事競賽只符合美國的利益,他們想要保持自己的霸權而已,並且這種對抗將會繼續強化中國和俄羅斯。
「冷戰精神損害各國人民利益,面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氣候變化、流行病、軍備過剩、資源枯竭……現在是時候展開合作了。」梅朗雄表示,法國必須通過「不結盟外交」重新建立外界聯繫,這並非是孤立自己,而是自主選擇與世界相互依存的條件。
據俄新社報導,除了梅朗雄,法國的參議員和眾議員也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稱近期的事件讓人質疑法國與美英之間的盟友關係,並認為已經產生了「嚴重後果」。
「美國在沒有與北約夥伴協調的情況下從阿富汗撤軍,如今華盛頓方面中斷潛艇交易,這是另一個導致應當重新評估法國與其歷史盟友之間關係的事件。」議員們在這份聯合聲明中寫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梅朗雄的那篇評論文章末尾,提到了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及其堅持獨立自主、維護戰後法國大國地位的「戴高樂主義」。他介紹稱,1964年法國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成為首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
事實上,1949年,法國作為創始國加入北約。但此後,隨著戴高樂主義的盛行以及對外政策的調整,法國雖未完全退出北約,但卻於1966年退出了北約的各軍事指揮機構,直到2009年薩科齊政府時期才重新加入這些機構。
2019年,法國總統馬克宏曾抱怨稱,由於缺乏戰略協調和美國的領導,「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此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時至今日仍在發酵。馬克宏還認為,歐洲國家應該根據美國的承諾,對北約現狀進行重新評估。在他看來,當時的特朗普政府表現出了「背棄歐洲」的跡象。
而如今,上臺執政前後口口聲聲說要「團結盟友」的拜登政府,又在背後「插了法國一刀」,讓馬克宏政府難堪至極。「今日俄羅斯」專欄作家蕾切爾·馬斯登(Rachel Marsden)17日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法國現在能對美國做出最有尊嚴的回應,就是退出北約。
針對「核潛艇協議事件」,法國政府在這兩天嚴詞批評之後又有了新動作,9月17日表示已立即召回駐美、駐澳大使。而法國收到的回復,則卻只有相關各方的「遺憾」與辯解。
美媒《紐約時報》指出,自1778年法國和美國結成長期聯盟以來,這是法國大使首次以這種方式被召回巴黎進行磋商,反映出了法國對美國「野蠻」決定和澳大利亞「背後插刀」有多麼憤怒。「即便在特朗普政府時期,歐美關係也從未惡化到召回一名歐洲國家大使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