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蕭衡鍾》兩岸戰爭風險升高怎麼解?
文/蕭衡鍾
「美麗島電子報」於四月底公佈了最新民調結果,台灣民眾對於「解決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爭議,兩岸最終難免有軍事戰爭」的問題,認為「不同意」的比例來到相對低點的54.2%,表示「同意」的比例則來到相對高點的39.6%,顯示台灣民眾認為海峽兩岸終將發生戰爭的比例升高。
由此看來,英國政經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五月份第一期的封面以持續緊張的台海兩岸關係為主題,稱在美中兩大強國的激烈角力與戰略競爭下,台海的現況讓台灣成為了世上「最危險的地區」的說法,似乎也不無道理。但是,台灣人真的願意與之一戰嗎?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及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分別於去年十月及今年三月舉辦了兩場民調發佈記者會,兩場主題分別為「台海安全」及「拜登新局與台海安全」,子題包含,台灣民眾對於台海戰爭的態度、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態度等,從記者會上所發佈的民調數字來看,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仍然是大多數台灣民眾所希望的主旋律。
影響兩岸戰爭風險升高的民調數字
去年十月的「台海安全」民調中,台灣民眾在「近期兩岸關係緊張應該歸咎於誰」的問題上,有51.9%超過半數的比例認為主要應歸咎於「中國的壓迫」,認為是「民進黨政府挑釁」及「美國挑撥」的比例皆不到兩成。
因此,在保衛台灣安全的態度上,若情況假設為「中國主動出兵攻打台灣」時,受訪者中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的比例竟然有77.6%之多,但也有不少學者對此數字存疑,學者疑惑的並不是民調的信度,而是在於效度的層面上,受訪者是否當真明白情況如若成真時,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台灣民眾確實願意與之一戰的可能性。
而台灣民眾對於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的滿意度方面,有48.7%的比例表示滿意、不滿意度為38.0%,是明顯的分歧。在兩岸政策的期望部份,有56.5%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要「維持現狀」,僅有23.8%的受訪者認為要「與中國修復關係」;不過,認為要「台灣獨立」的受訪者更只有13.5%而已。
至於在「美國增加對台灣的軍售,希望把台灣打造成對抗中國的『堡壘』。如果中美發生衝突影響台灣安全,您是否願意與美國並肩作戰對抗中國?」的問題上,有58.7%的比例表示願意,有24.6%表示不願意。
到了今年三月的「拜登新局與台海安全」民調,對於近來台灣海峽仍處於緊張氣氛,中國與各國軍機船艦頻頻在台灣周邊航訓一事,有66.9%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台灣軍方應密集進行軍事演訓。
這樣的民調數字,會造成台灣的民進黨政府認為「民氣可用」,進而挾民意以自重,從這樣的角度來做決策,容易對於兩岸關係形勢陷入迷思、還有對於中國對台政策的走向有所誤判。
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調數字
然而,與前面民調內容呈現矛盾相左的地方是,同樣在去年十月的「台海安全」民調中,當受訪者被問到「您是否贊成兩岸人民多交流往來?」時,有超過了八成、高達81.4%的受訪者也是表示贊成的。至於在兩岸未來的發展方面,如果要選擇一個關鍵字來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話,更有高達九成、90.4%的受訪者選擇了「和平相處」這個選項。
到了今年三月的「拜登新局與台海安全」民調,台灣民眾針對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表示期待未來兩岸能夠「春暖花開」一事的看法,有高達77.9%的受訪者支持「兩岸能夠開啟對話」的選項。
顯然地,就整體來說,台灣民眾大多仍希望兩岸之間可以維持現狀,與中國和平共處、保持良性交往。對於這樣的「民氣」,台灣的民進黨政府自然也不應該去忽略與漠視才對。
不過,當受訪者被詢問到「您認為中國在六年內可能攻台嗎?」的問題時,竟然有達到63.3%的比例表示,他們認為中國是不會攻打台灣的,似乎對此問題是過於樂觀了。
因為假如認為中國在六年內是不會攻打台灣的那63.3%受訪者能夠充分表達、反映出整體台灣民意的話,那麼很明顯的,台灣民眾是低估了中國內部各界對於領土主權完整與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上的底線紅線及堅持決心了。
兩岸關係緊張的「結」與「解」
或許誠如《經濟學人》所言,台海現在是國際軍事對峙最緊張的地方,從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由於無法認可九二共識、不願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的框架,讓兩岸關係陷入了谷底,雙方的協商溝通幾乎關機,從「冷和平」到了鄰近「戰爭邊緣」的狀態。
而台灣在國際空間與東亞社會更是形同孤兒,無法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等國際活動,也無法加入去年底由亞洲地區各國共同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邊緣化加劇。
日前,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在出席由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主辦,馬英九基金會、台北企業經理協進會、中國文化大學協辦的「兩岸重開機,疫後新契機」研討會時,便主張現在反而也是兩岸重開機的最好時刻,因此,高孔廉建議,台灣方面可以先從五件事著手:
(1)取消肺炎疫情後對於大陸人士來台的歧視;
(2)台灣迄今仍將一千多項大陸工業品列為限制進口,這是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不歧視原則的,應該開放;
(3)對於陸資認定及陸企在台經營,應依照國際企業通例和市場法則認定;
(4)2013年簽署的服貿協議及2014年簽署的避免雙重課稅協議應儘速生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也應儘速通過;
(5)疫情期間兩岸航點僅剩北京、上海、廈門、成都等四個,應開放航點、或者也至少先增加貨運航點,以利正常商務活動的恢復與進行。
總的來說,雖然兩岸的「結」想要雙方同時採取行動的可能性不高,不過建議倒是可以先朝開放某些措施的方式來做,從「操之在我」的部份先行先試,也許可以緩和兩岸之間的緊張情勢,來嘗試「解」兩岸之間的「結」。
(作者蕭衡鍾,國立聯合大學、臺東專科學校助理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本文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之專稿,授權《優傳媒》與《洞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