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滕昕雲》「軍團」改制「作戰區」 能進行聯合作戰嗎?

「軍團」指揮機構擬改制為「作戰區」,立意良好,惟仍是以本島防禦的陸上作戰為主的防區規劃,不適宜近海決勝的聯戰需求。如要滿足如是的兵力構成與任務需求,應以台澎金馬全般海空域範圍,在既有的作戰區之上,另行建制聯戰指揮體系與作戰空間區劃

文/滕昕雲 

國軍野戰部隊軍制將出現重大的調整。陸軍現行最大的指揮階層「軍團」,預定將於明年改為作戰區指揮部。也就是說,大家耳熟能詳的八軍團、六軍團、十軍團等,明年起將不復存在。這個消息在5月10日由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回答立委質詢時獲得證實。

邱國正指出,為因應聯合作戰,正式推動陸軍第六軍團、第八軍團、第十軍團,加上澎湖指揮部、花東指揮部等,改制為各「作戰區」。在此原則之下,未來各作戰區指揮官,將視各作戰區不同的戰場特性,不再僅限定為陸軍將領。

對於國防部的這個重大軍制更張,筆者持正面態度看待。軍團(Field army),源自於國軍大陸時期的軍制,其遵循歐陸的軍制傳統,屬於作戰階層(operational level of war, 等同於國軍思想體系中的「野戰戰略」)的指揮階層,其上為集團軍(Army group),下轄數個軍(Corps)。這種野戰部隊階層的設置,乃是以大兵團於遼闊戰區野戰行動之遂行為著眼,因此軍團兼具攻勢與防禦的雙重任務。

陸軍改為聯兵作戰有隱憂

自1980年代國軍戰略任務調整為守勢作戰之後,陸軍已不再講求境外作戰,純以台澎金馬之防禦固守為主,戰略任務單純明確。因此,將原來野戰指揮機構,改制為以責任防區為主的作戰區制,可以收簡化指揮層級之效,並有利於跨軍兵種聯合指揮作戰。此已如國防部長所述。

然而,綜合現行所揭露的有限訊息,卻發現此番設計有值得商榷之處。最重要的一點是,本來是陸軍體制內的野戰指揮層級,現在一變而躍升為區域之聯兵作戰指揮機構,雖有將其功能與地位擴大的用意,然而作戰區設立的最初著眼,卻是以陸軍遂行本島防禦為本的考量,這就成為此輪軍制更張中的一大隱憂。

明確地說,現行作戰區的建制,乃是由陸戰思維所主導建構,若以國防部所欲建構的聯戰指揮機構,並不適宜以固定的地理區域來規範其作戰空間(Battlespace)。

舉例說明,台灣中部的第五作戰區與負責澎湖的第一作戰區,如以海空軍的立場而言,其作戰空間根本就是一體的,無從再分化出兩個獨立的戰場。只有在執行地域的固定防禦行動時,如是的作戰區規畫才有實質的意義。所以說,欲以當前規劃的以固定地理位置劃分出來的作戰區,僅能適應以陸戰為主、海空為輔的作戰形態。簡言之,這是從陸戰的思維所推伸出來的防禦規劃。

鑒於台海防禦的客觀形勢,以及預判中共武力犯台的可能手段與步驟,共軍實施登島作戰,應為其對台用兵的最後階段。當面臨如是狀況,國軍海空兵力很可能已在先前的戰鬥中喪失大部,共軍才有實施登島作戰的先決條件,則陸軍地面兵力必須獨挑防禦固守的重任;而現行以固定地理區劃的作戰區,方可在本島防禦上發揮作用。是以仍宜保留由陸軍將領擔任戰區指揮官,以主導陸軍為主的聯戰兵力,遂行防禦與反擊的一切作戰事宜。

事實上,就台海防禦的全般態勢而言,以台灣本島為中心之周邊海空域,就是一個獨立的戰區,恰如解放軍負責攻台任務的東部戰區。故在此戰區之下如再細分若干作戰區,並以相當兵力編配其中,有可能會將海空軍現有兵力進行分割弱化。

例如,空軍以台海空優的確保為任務,以空軍戰機活動所及的空域而論,如何能用固定的作戰區來規範其行動?而海軍艦隊將迎擊來自浩瀚大洋之敵,敵人可經由開放空間的各個方位來犯,更不可能以延伸自陸地的地境線來加以節制。

所以說,當論及海空軍的作戰時,以固定地域界定的現行作戰區劃分,是絕對不適宜的;而取得以海空戰為主體的聯合作戰於優勢地位,卻是固守大型島嶼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

指揮體系與作戰空間應有新作法

是以,當論及以海空軍兵力為主力、陸基兵力提供支援的聯合作戰模式,國軍的指揮體系的建構與作戰空間的區劃,就必須跳脫現行作戰區的固有模式,而採用新的作法。考量台海防禦的作戰形勢,筆者建議,國軍應增設「台灣海峽聯合戰區」與「太平洋聯合戰區」兩個高層作戰指揮機構。

「台灣海峽聯合戰區」,顧名思義,也就是指揮管制在台灣海峽水域內作戰的一切陸海空軍部隊。由於台灣海峽的地理形勢特殊,地緣上介於大陸沿海與台灣本島之間;而共軍欲根本性解決台海戰事,必得實施登島作戰,海峽乃其執行兩棲突擊登陸必經之途。故在本作戰區的聯戰部隊,應在單一的指揮機構統一指揮下,遂行「近海決勝,灘岸殲敵」的戰略任務。

「太平洋作聯合戰區」主掌「海峽聯合戰區」以外的所有部隊作戰與指揮管制之責。由於解放軍海軍的規模近年來有長足增長進步,台灣東部海域已經不再是國軍可恃之後方區域。因此「太平洋聯合戰區」的聯戰部隊,將負責因應此方面來犯之敵。同時,該戰區的聯戰部隊還需阻絕來自敵方的水面兵力,使不得進入台灣海峽或近海區域,以使在海峽內作戰的我軍聯戰部隊有利。

另外,中共很可能會對台灣實施全面封鎖,故執行反封鎖作戰,也是「太平洋聯戰區」兵力的任務。最後,由於中共武力犯台時外軍來援,已被提上檯面討論,故接應外來援軍、與盟軍配合協同作戰,亦可委由「太平洋聯戰區」負責規劃執行。

總結而論,當前將軍團指揮機構改制為作戰區,其立意良好,改革方向也是正確的,惟此仍是以本島防禦的陸上作戰為主的防區規劃,雖有其必要性,卻不適宜近海決勝的聯戰需求,而這種聯戰模式,是以海空軍為主、陸上兵力為輔的聯兵協同作戰。

如要滿足如是的兵力構成與任務需求,則應以台澎金馬全般海空域範圍,在既有的作戰區之上,另行建制能夠滿足海空權特性的聯戰指揮體系與作戰空間區劃。

(作者滕昕雲,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本文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之專稿,授權《優傳媒》與《洞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