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法國推《印太戰略》平衡中國

       

法國下一代航母

文/黃惠華

2021年5月11日至17日日本、法國、美國三國將進行聯合軍演,這是法軍首度參與日本境內的軍演,連遠在歐洲國家都高度重視印太區域情勢。早在2018年6月法國就推出了自己版本的印太戰略,當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訪問澳洲時談到,「有必要保護印度太平洋地區免受中國霸權的影響。隨著中國軍力的增強,這種霸權正在加劇。隨著英國脫歐,法國將仍然是唯一在太平洋擁有領土的歐盟國家,但法國不希望與中國對抗….」。「不希望與中國對抗」這句話的背後的意涵,就如同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所言,歐洲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與競爭對手」。

2018年1月馬克宏訪問中國表示,需要用「新的語法」來定義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關係,中歐之間的貿易和投資要遵守互惠的原則。之後馬克宏暗示中國「霸權」的危險。馬克宏前後不一致的表述在含義上凸顯出,法國對中國存在「合作與競爭」二元論的矛盾情結。

「合作與競爭」二元論不僅存在法國,也存在歐盟之中,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曾表示,「中歐投資協定歐中關係的重要里程碑,將為歐洲投資者提供更好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2021年3月歐盟因新疆人權問題,歐盟委員會暫停推動批准中歐投資協定。

現在歐盟與中國的衝突如同過去的中法關係,2008年法國在人權問題上也曾向中國施壓,導致雙邊關係危機,但實事上證明是無效的,法國為了恢復互利合作,被迫單方面改變立場。自2011年以來,法國一直拉攏中國參與解決歐元區國家債務問題而努力;中國不想與最重要的經濟夥伴歐盟撕破臉,但這不代表中國在爭議性問題上完全遵守歐盟的條件。因此,可以預見現階段歐中關係表面上兩敗俱傷,最後也會迫於大局促使歐盟與中國上談判桌,做出合理的妥協,達成雙贏的局面。

警惕中國「權力不平衡」

2018年馬可宏訪問澳洲時表示,「中國崛起對所有人都是極好的消息,對中國本身、對中國中產階級、對全球與區域成長都好…,但重要的是,要維持基於規則的區域發展,特別是印太區,以及維持必要的區域平衡」。

法國也有對中國保持警惕的理由,面對美國與中國,法國選擇與美國同步,率先推出自己的印太戰略,昭告天下自己仍隸屬於西方陣營,這也是選擇盟友設定基本的標準與門檻,在此框架條件下,法國與非成員大國(主要是中國)接觸也有條件與限制。

馬克宏曾表示:「法國是印度太平洋海事和島嶼國家,是世界上第二大海洋大國」。在國家利益考量之下,法國要透過印太戰略與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也是強國,強調法國與具有全球野心的霸權國家(中國)有著不同的競爭優勢與不同的戰略利益。

法國面臨全球經濟,政治與軍事各領域的新挑戰與風險,包括中國「一帶一路」在內的問題,例如貿易保護主義、維持航行自由與保護自然資源等。在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領域上,包括恐怖主義、核武擴散、海盜威脅、非法捕魚、難民等挑戰。然而這些領域大都是跨國、跨區域的威脅,為求更有利的合作與區域發展,法國需要新的合作夥伴與盟友共同支援跨國的、跨區域的多邊與雙邊合作計畫。法國為印太地區各國提供的多種合作選擇,例如軍事同盟、軍演、軍售、經濟夥伴、基礎建設、太空領域等計畫。

印太區域除了東協國家、印度、澳洲之外,日本是法國最重要的戰略夥伴之一, 2018年7月法國與日本簽署互換彈藥與軍事服務協議,2019年7月26日馬克宏首次訪問日本,與前首相安倍晉三討論海上安全挑戰以及反恐等問題。當時馬克宏強調「兩國堅決共同捍衛多邊主義。日本大阪G20與比亞里茨(Biarritz)G7之間將有共同重建多邊主義軸心的意志」。在此基礎下,2021年法軍首度參與日本境內的多國軍演,對兩國而這是落實印太戰略的具體行動。

用科技展現實力

從全球化主義的角度來看,過去法國全球化主要是靠殖民主義,現今則必須依靠跨國企業,因此科技是重要性實力,所以法國印太戰略特別重視資訊、科技、航行自由等元素,這是法國政府推動全球化(歐洲與印太區域連結)的思想與物質實力,其內涵包括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等交流與互動。此外,法國是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由於軍售是一個國家強化影響力的重要工具,這也是法國試圖在安全問題上維持影響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馬可宏深感法國身會七大工業國(G7)一員,卻也逐漸意識到失去工程與技術龍頭地位之危機,如何恢復法國工程技術的大國地位,其關鍵將取決於與合作夥伴之間行動,2018年馬克宏訪問澳洲提出「印太新軸心」,新的巴黎(法國)—德里(印度)—坎培拉(澳洲)軸心,其骨幹網絡是法國、印度、澳洲、日本或具有共同價值的盟國,例如為建立5G設備等技術,以減低對中國5G技術依賴而成立的「D10聯盟」。

未來法國持續強化在印太區域的行動力度,維持著一定的利基地位,正如馬克宏所說的,「這有利於法國爭取利益」。

(作者黃惠華/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本文為國戰會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