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兆元國防投資是產業新動能 還是錢坑

總統賴清德召開「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國安高層會議,會後宣布為籌建因應未來戰爭型態的關鍵戰力,未來8年將投入1兆2500億元經費打造先進防衛作戰體系。
賴清德總統近日投書《華盛頓郵報》,並親自召開名為「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的記者會,宣布為因應中國可能在2027年完成武統準備的威脅,將戮力貫徹「全面建構民主防禦機制」,以及「全方位打造國防關聯產業」兩大行動方案,這更是一項結合「不對稱作戰」思維與「國防產業基地」的雙管戰略。
也就是說,台灣正試圖將其在全球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的領先地位,轉化為國防自主的基石,將被動的「矽盾」(Silicon Shield)升級為具備主動防禦能力的「AI盾」(AI Shield),進一步透過「台灣之盾」的防空系統與建構「無人機國家隊」,讓國防預算帶動台灣產業升級,不僅強化嚇阻能力,更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堅守「非紅供應鏈」的新藍海。這項國防大投資到底是強化台灣產業新動能,還是「錢坑」,值得關注。
從「傳統軍購」轉向「AI不對稱戰力」
過往民眾對於國防預算的印象,多停留在購買戰機、戰車或艦艇(潛艦)等中大型武器載台。但這次公布的「建軍重點」中,最引人注目的關鍵字是「AI」與「台灣之盾」。
國防部長顧立雄與賴總統皆強調,這筆預算將用於建構「指管與決策輔助」系統,也就是引入人工智慧來輔助戰場決策,並打造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防空網。這顯示台灣的防衛思維正在轉變,在面對中國巨大的軍事威脅時,台灣無法與之進行消耗戰,而是必須依靠精準、快速且智慧化的「不對稱戰力」來進行拒止。
倘若要實現這種高科技防衛網,不僅需要外購飛彈,還需要整合雷達偵測、數據分析與自動化指揮系統,這部分正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與資通訊(ICT)產業。而AI結合台灣之盾的「AI盾」(AI Shield)意味著將台灣最先進的晶片技術,直接嵌入到國防武器中,創造出解放軍難以複製的質量優勢,並且投資於AI與台灣之盾以及與無人機國家隊的資金,並將大部分的資金留在台灣國內循環,而非資金流向洛克希德•馬丁的對美採購F-16戰機。
賴清德總統在《華盛頓郵報》投書中指出,這筆1.25兆元的國防特別預算遵循雙軌制採購模式,其一是對美國進行重大軍購,其二是投入資金大幅強化國內不對稱戰力研發。
這樣政策將產生主要明確效應。第一,提高國內採購比例上升。國防部採購規定明訂對國內廠商的三項優惠包括,優先決標、工業合作作業、標價優惠。這意味著相同規格的武器系統,政府優先向國內廠商下單。
第二,明確產業訂單規模。例如,政府已宣布至2028年無人機訂單將達新台幣300億元,預期產值增長10倍,並將預計採購48750架各類無人機,總額500億元。第三,將技術移轉與產業升級予以制度化。國防部2004年起即推動國防科技轉民生應用的專利授權機制,將國防研發成果釋商。
也就是說,這筆預算外交層面上對於美國與盟國宣示台灣的國防自主決心,提高嚇阻成本並增加北京決策的不確定性。而在產業層面上,透過明確的訂單承諾、技術移轉機制、國內廠商優先制度,將政府支出轉化為民間投資、就業與技術累積。
2027年時間線的幽靈?
這項預算所提出的時間點至關重要。美國情報與軍事部門多份國防報告評估,中國的解放軍將在2027年之前具備武力統一台灣的能力。面對數量與噸位上佔據絕對優勢的解放軍,台灣無法再依賴傳統的對稱作戰思維,即以戰機對戰機、軍艦對軍艦,與之進行對抗。
蘭德公司(RAND)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台灣能否抵禦大規模軍事攻擊?》即指出,台灣在防禦的第一階段(約90天)必須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直到國際介入。這要求台灣必須擁有大量的精準彈藥、防空飛彈與無人載具。這正是1.25兆預算的核心邏輯,透過採購大量、分散、難以被偵測與摧毀的小型武器系統,構建「刺蝟」防禦態勢,這也是賴總統所指出,台灣的作戰部隊必須在2027年前建立高度戰備狀態,以遏制中國威脅,並於2033年前建成一支全面威懾的防禦力量。
將國防產業視為戰略資產
美國在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中將國防產業視為戰略核心,2024年發布國防工業基礎戰略(NDIS)訂定3至5年的投資方向,2025年更首度將國防工業基地定義為「國家戰略資產」。因此在制度設計上,台灣雖然還沒有像美國那樣以專門戰略文件完整界定「國防工業基地」的規劃或方向,但相關方向已陸續成形。例如,《國防法》與採購規則中,已經納入國內採購優先、工業合作與技術移轉等工具,行政院則透過「五大信賴產業」、國防產業具體行動,以及非紅供應鏈政策,把國防與產業政策串聯在一起。
國防研發常常是新技術的來源,把原本為軍事需求設計的技術,納入一般產業並推動下一階段的成長。
依據國防部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中科院現在正在整理手上兩百多項研發成果,把已經沒有敏感內容、又能在民間派上用場的技術挑出來,再向國防部申請改成一般用途。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原本只給軍方使用的技術,可以開放給產業界發展,讓更多公司把這些成果用在產品或服務上。透過這種方式,國防研發不只支援軍事任務,也能幫助民生產業創新與成長,達到軍用和民用都能受益的效果。
更一步來說,發展國防產業可以帶動台灣建立新的技術就業市場,將使得機械、航太、材料科學與工業工程系統整合等領域的工程師,可以在國內取得更明確的職涯選項。過往台灣長期集中於半導體製造的人力因此開始分散,將讓產業結構逐漸取得平衡。從總統到國防部與經濟部所推動的國防研發計畫,可將研究資金投入大學與研究機構,擴大學術研究單位入國防科技的機會,並達到人才培育與研發成果外溢的效果。
這樣的政策方向,在市場上也開始出現連動效應。以11月27日股市開盤為例,軍工相關類股普遍上漲,投資人把政策推動視為產業成長機會,連帶使聚焦軍工與國防科技題材的ETF(例如:00965)也跟著走高,這或反映投資市場對國防產業應用擴大的期待。可惜的是,過大的國防投資將債留子孫,產業的發展是否能夠抵得過債務所留下的錢坑,也許就像台灣股市軍工股的表現一樣,只是一天的亮眼,次日就整個翻黑,套牢一堆投資人。
兵學家蔣百里在《國防論》中指出:「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此一觀點提醒著,國防並非軍事領域的單一工程,而是國家整體運作的延伸。當社會的生產能力、科技研發、人才配置與產業結構能與防衛需求相互對接的話,國防力量便能取得穩固基礎,若兩者脫節,戰力準備與社會發展將形成斷層。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