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炫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炫》大陸反獨出手 法律利劍出鞘

大陸政府罕見連續鎖定台獨特定人士發布法律通緝,跳脫過去言論層次的語帶譴責,從沈伯洋事件之後引發連鎖效應,恐有塑造殺雞儆猴意味。

文/蔡炫

總統賴清德公開聲援遭到大陸通緝的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強調「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主自由」,呼籲朝野共同對抗「政治打壓」,這番言論迅速引發兩岸輿論關注。大陸重慶市公安局以涉嫌「分裂國家罪」對沈伯洋立案偵查,緊接著福建泉州市公安局也發布懸賞通告,追緝台灣網紅溫子渝(網名「八炯」)和陳柏源(網名「閩南狼」),這一連串行動象徵著北京政府對於「台獨分子」反守為攻,定調台獨不僅是政治議題,更是刑事犯罪的法律事實。

大陸政府罕見連續鎖定台獨特定人士發布法律通緝,跳脫過去言論層次的語帶譴責,從沈伯洋事件之後引發連鎖效應,恐有塑造殺雞儆猴意味,遏阻台獨氣焰的決心可見一斑。如今,北京政府的反擊台獨路線正在形成三個層次,一是以懸賞通告強化恫嚇;二是揭露台獨滲透台灣體制的法理矛盾;三是結合宣傳戰與法律戰,推進跨境通緝的國際聲量。這不僅是單一事件,而是「打擊台獨」的系統化開展。

大陸政府發布懸賞通告,點名台灣立委沈伯洋、網紅八炯與閩南狼等人,明訂高額獎金號召各界,顯示對於「煽動分裂國家罪」的追責已制度化。這是自《反分裂國家法》實施以來最具實際行動層次的「長臂管轄」,象徵了「法律戰」正式跨出疆界。此次懸賞行動不僅具備震懾效果,也象徵了大陸從「輿論對抗」轉為「法律究責」的路線轉變。「打擊台獨」不再停留象徵層面,正式進入實際執法階段,法律出鞘成為真正「主動出擊」開端。

這三人之所以成為首波目標,已是最具代表性的策略選擇。沈伯洋身為立法委員,象徵民進黨政權在反憲政體制內的台獨路線;八炯與閩南狼則是帶有深綠濃厚色彩的台獨網紅,輿論具強大渲染力的意見領袖。北京政府鎖定「政治圈」及「娛樂圈」的組合出手,目的在於塑造典範效應,要讓由政府到民間皆意識到「分裂言行」可能引爆的現實風險。

中華民國憲法明定國土包含大陸地區,而民進黨政府卻在語言與政策上刻意淡化,並以台灣「主權獨立」的國家敘事取代法律現實,放任台獨思潮滲透政府機構,並以教育文化與媒體論述,迫使憲政結構呈現「法理不合、政治分裂」的矛盾狀態。這是當前台灣民主體制最大危機,憲法屬於「一中」,政治卻是「一台」,凸顯台獨已從體制滲透。

民進黨政府對於台獨違憲毫不避諱,在選舉操作以「台灣主體」成為動員武器,違憲反而被嫁接為「民主意志」。其次,民進黨將「修憲」與「正名」語言化,避開以法律制度約束。最後,在國際上利用美中競逐提供「抗中保台」的地緣風險,使得台獨論述能以「國家安全」防衛姿態重新包裝。由於這種結構偏差,使得「違憲行為」被政治化為「愛台行動」,而憲法則被架空為象徵符號。有鑑於此,大陸藉此反向操作,點出台灣內部的法理矛盾,建立「依法懲獨」的正當性。

大陸透過法律手段不再局限於輿論宣傳,將其「工具化」作為新型武器,從沈伯洋案可見,大陸公安機關、央視輿論與網路戰線同步操作,構成「宣傳曝光」結合「法律究責」的雙重結構。此舉也讓「通緝」不再只是刑事程序,而是一場全方位的訊息戰與心理戰。大陸政府已從「防守性反制」演變為「攻擊式主導」,要台獨不僅是法律威懾,也是心理防線的全面瓦解,結合宣傳戰與法律戰的交錯推進,構成一場新型「反獨之戰」;不必流血、無須打仗,法律戰升級已達成政治威嚇及外溢效果。

大陸將台獨人士列入《反分裂國家法》框架,賦予「追查、懸賞、跨境合作」的法理依據,這一法律行動達成三個目的,一是提升對台獨成本,使得相關發言或行動皆可能面臨究責;二是透過媒體報導、社群輿論強化心理壓力,懲罰威懾台獨合流;三是擴大各地執行,大陸甚至表示不排除透過國際刑警組織或跨境司法合作,要讓「全球通緝」成為戰略信號。

從沈伯洋案開啟大陸懸賞通緝,象徵兩岸關係的權力重構,當北京政府不再以軍事威嚇作為主要工具,改以輿論起底、心理威懾、法律究責並進,已從標語化轉為制度化。賴清德雖呼籲聲援,此舉反讓台灣政治陷入「憲政矛盾」,彰顯「法律空洞」困局。當對岸已進入「法律武裝」的新階段,台灣還以意識形態作為防禦架構,終將陷入被動。

大陸此次出招,針對台獨從「守勢」轉為「攻勢」信號,這不僅是對特定人物懲戒,也是針對整個分化思潮的戰略包圍。一旦輿論轉向法律、體制破口現形再到全球通緝操作的三位一體,「打擊台獨」不再只是隨機應變,而是進入制度常模的攻勢階段,這場無聲的法律戰,將深刻改變兩岸未來十年的政治格局。

(作者蔡炫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