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專欄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別小看中共這艘無人怪艇

半浮潛船的乾舷很低,幾乎就像下潛狀態,但因為船艙密封,所以沒有沉沒的危險。

文/譚傳毅

海軍艦艇分析師薩頓(H I Sutton)表示,廣州一家造船廠正在建造一款長度約65公尺的新型三體船,這艘船融合了水面艦艇和潛艇的特色,可能是一艘無人艇。

薩頓推斷,這是先前一直猜測中國將要建造的「半潛式武器庫艦」。該艦沒有雷達或其他感測器,這艘艦艇也可能是無人機母艦。

不管是什麼東東,根據上述三個主要概念:三體船、半潛船、武器庫,我們好好分析這又是什麼新武器。

大陸軍工進步的邏輯

近幾年中國軍工發展真的很迅猛,迅猛到令人眼花撩亂,特別是這些看似「邊角料」的新武器。過去我們看到「跨介質無人武器」,可同時在水下、水面、空中存在的無人武器;也看到有人與無人協同作戰的忠誠僚機;即將發射的「朱雀3號」可重複使用火箭(比肩馬斯克的獵鷹9號),未來還有電磁發射火箭,現在又跑出來個三體半潛武器庫,怎麼解讀?

只怪本人肉眼凡胎,一時間無法看清技術變化的本質,能夠看到的,就是中國軍工小步快走的成果、以及填補兵種與軍種之間協同作戰的縫隙。

小步快走,想必大家都明白這個邏輯,反正就是先求「有」、再求進步,穩步向前,但不貪快,與之相反的例子就是「潛艦國造」。大字認不了幾個的小學生,在不掌握海鯤號主次級系統戰術諸元、原始代碼、規格等的情形之下,膽敢向外採購裝備,簡直是小孩開大車,胡鬧!

大陸自2015年軍改,首先展示了無人機,到了今年九三大閱兵,向全世界展示完整的無人作戰實踐(還有更多未展出的產品),期間陸續出現許多無人平台,像癌細胞一樣向兵種與兵種、軍種與軍種之間散布,太可怕了。

當出現無人機之後,其實已經標誌戰爭朝向「無人化」發展的事實;當時的問題是,怎麼讓這些無人機發揮最大功能?如何讓無人機與有人機協同作戰?於是,一方面無人機開始向大型化與長航時發展,另方面向小型化蜂群發展。

面對這些中大型無人機和密密麻麻的蜂群,怎麼讓它們工作?AI、超級電腦、戰術數據鏈出現了。中國對於人工智慧的看法與美國不同,美國企圖建立一個通用型的人工智慧,然後再運用到其他領域。中國人則先讓每個領域都有AI,例如雷達有AI,數據鏈有AI,指揮管制有AI,情報有AI,ISR更有AI…,每個節點例如055大驅和航母都有超級電腦,而且可互換取代。

填補軍兵種鴻溝

接下來是水面、水下、地面,難道不需要無人平台嗎?各維度都需要!「癌細胞」又開始擴散了:無人艇如何與無人機協同作戰?無人艇/無人機如何與機器狼、機器狗協同作戰?這些無人平台又如何與飛彈/遠火協同作戰?

有沒有一種武器,既可以在水下工作、也能在水面工作、更可以上天成為無人機?跨介質無人機就是這麼來的。別忘了,更早之前,解放軍陸軍並沒有配備射程達500公里的遠端火箭彈系統,因為彈道飛彈最小射程是500公里,在大炮與飛彈之間明顯存在著巨大鴻溝,需要遠火來填補。

遠端火箭彈可以打到500公里,準確度是個大問題,無人機如何提高其準確度?在雷達單價如白菜的今天,難道不能在火箭彈彈頭裝置小型AESA雷達?

有沒有一種武器可以攜帶批量自殺無人機或地雷布放到敵區?這就是九天無人機。有沒有一種武器可以自海上攜帶飛彈、無人機或水雷?看起來,薩頓先生所看到的三體半潛武器庫艦,就是這個東東!有沒有一種武器,能在太空中攜帶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偵察監視其它有敵意的衛星?這就是現代太空戰的現實。

這一切,如果從「體系作戰」的觀點來看就簡單了。凡是武器與武器、兵種與兵種、兵種與軍種、武器與軍兵種之間產生鴻溝的,無論這鴻溝有多小,都必須填補,這個體系運作才會絲滑。

三體半潛武器庫艦

這艘備受關注的三體半潛武器庫艦,其存在的目標是成為未來海戰中的無人火力平台,就是以其最大化火力和隱蔽性自主作戰、並降低人員損失風險。

由於其無人屬性,不但可執行高風險任務,即使戰損也無人員傷亡顧慮,還可優化艦內空間與成本,所節省的生命支持系統,可盡可能給武器與動力,同時降低了建造成本。其獨特的船體設計(三體船型+半潛構型)細長主船體結合兩側輔助浮體,可部分潛入水中;半潛狀態大幅減少雷達反射面積。

作為1艘武器庫艦(飛彈庫),前甲板有大型結構,薩頓先生推測可容納48個垂直發射單元。由於在小型船體上集中大量飛彈,可對目標進行高密度飽和攻擊,火力密度不輸給大型驅逐艦;而且多艘武器庫艦散布在各處,可作為分散式作戰節點,成為艦隊額外的「飛彈卡車」。

薩頓先生也看到了,這款大殺器可能沒有配備太多感測器,在體系作戰裡面,它嚴重依賴艦隊、預警機和衛星等,通過數據鏈提供指揮管制。在作戰時,它憑藉其隱蔽性,提前部署到高風險前沿海域待命,接到命令後,能迅速浮起或保持半潛狀態,在短時間內從各方向高密度發射飛彈,然後迅速撤離。即使遭到損失,也不會傷心,因為裡面根本沒有人。

三體半潛武器庫艦之動力

關於三體半潛武器庫艦的動力,並沒有確切的答案,目前所知的技術方案顯示,電力推進應是主流且成熟的方案,但也有其他可能。

在電力推進方面,可能以柴油發電機或燃料電池發電,然後由電動機驅動俥葉或(泵噴)推進器,這是最新的無軸泵噴系統,不但振動噪音低、而且操控性好。更重要的是,由於電機無須推動大軸,電機可平均分散在船底,無須額外配重。

據聞解放軍095/096型潛艦,就是採用泵噴推進系統;中國軍工最大的能耐之一,就是把昂貴的價格弄成白菜價,如果三體半潛武器庫艦也採用泵噴技術,我們一點都不意外。本人曾看過一個報導,農民拿雷射器清除樹杈、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作為探測野豬工具。

第二種方案是混合動力系統,結合不同動力源,例如AIP(絕氣推進)系統+電池,以兼顧續航與靜音,通常用於潛艦動力系統,就是保證其在水下的隱蔽性,特別是在前沿海域提前部署時。

結論

解讀解放軍所有的新武器,絕不能單看武器本身,而必須從體系作戰觀點來看;最重要的是必須保證所有武器系統運作都非常絲滑,就像無人機與遠端火箭彈的關係一樣,只要武器與武器、兵軍種之間的連結「卡卡的」,就會有新武器出現,以保證其運作「絲滑性」。

當我們發展出一種新武器之後,必須立即想到,如果敵人發展出反制性武器怎麼辦?我們必須提前研製反反制武器…,就像騎單輪車一樣,不踩,就要摔下來,永遠停不下來,這才是軍事技術進步的邏輯。

當然,這些新武器必須是「無人的」,在AI技術、超級電腦、數據鏈的加持之下,無人戰爭不再是科幻小說,將越來越真實。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