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川習會:突出程序、淡化台灣、關注健康發展

「川習會」後,當前中美關係仍然處在開放狀態。

文/周忠菲

在吉隆坡中美經貿第五輪談判提前一天結束的背景下,中美雙方領導人10月30日在韓國釜山見了面。這是川普2.0治下與中方領導人習近平的首次面對面會談,但從川普1.0溯源,這也是他與中國領導人的再見面,可謂「梅開二度」。

眾所周知,川普第一任期時訪華,受到最高規格的接待。全世界目不轉睛地看著川普在紫禁城往華盛頓發微博,自帶流量,春風滿面。根據當時的報導,那次會晤,中美就經貿問題達成一系列成果,簽署高達2535億美元的合作項目。但川普回華盛頓後沒過多久,就對華發動了貿易戰奇襲,世界「大跌眼鏡」。中國隨即進行了一系列反擊,這種緊張的經貿關係,持續至今。這是這次「川習會」的一個歷史背景。

那怎麼看這次「川習會」?國際媒體的報導相對平和,說了一些「花邊新聞」,如這次見面,川普總統「熱情有加」,不僅會談結束後親自送習近平上車,還稱讚「習近平是一個很有能力的領袖人物」,「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等,在他的微博上做了許多言辭方面的渲染。但是,美國國內媒體的報導,就沒有這麼「平和」。

《紐約時報》等川普的傳統政敵,不僅抨擊川普「善於作秀」的風格,還嚴厲批評川普發動了一場注定輸掉的貿易戰。著名美國專欄評論家克魯曼,發文指責川普的亞洲行,不僅標誌著美國輸掉了貿易戰,還給美國留下了更大的經濟隱患。也有一些評論,將中美貿易戰與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建聯繫起來,認為效果不在於當前中美經貿關係是否取得實質性、突破性的進展,而在於雙方對國際經濟秩序主導權的競爭。

總體來看,世界的反應給人以「溫吞吞」的感覺,似乎對這個重大的話題,沒有達到想像中的熱度。也許與美國國內正處於奇葩狀況,跟政府停擺有關。而川普本人的「自帶流量」也釋放了信號,他在「川習會」後,直接從韓國「閃身」離場,顯然是有意突出他這次亞洲之行,不參加在韓國舉行的APEC領導人峰會的立場。中國大陸的報導,討論焦點之一,是中國對川普提議的G2(中美共治),不會感興趣。台灣的媒體中,則有許多人士,注意到這次中美領導人會晤,淡化了台灣問題。

本文對「川習會」前前後後發生的事件,各種報導,進行了梳理,經觀察後認為,當前基本狀況,可概括為「中美關係仍然處在開放狀態」。接受此前提,那麼 「川習會」的特點,可以歸納為——突出程序、淡化台灣、關注「健康」這樣三個看點。

其一,雙方都顯示出這次會晤是「走程序」。吉隆坡第五輪中美經貿會談是提前結束的。這意味著「達成初步共識」後,雙方最終是否讓步,如何讓步,取決於接下來的「川習會」的「認可」。何況美國政府還在「停擺」,而美國總統最主要的職責之一,就是外交。如會談結束後,美方代表貝森特的意見性表達,定位是「第五輪經貿會談達成了框架型共識」,中方則釋放了「雙方都強硬」的信號。

例如,這次「川習會」後,中方立即公布了中美第五輪經貿會談取得的進展,就是例證。具體內容如媒體所預期,包括關稅戰「休兵一年」,雙方就關稅問題達成部分或階段性妥協方案,以及打擊毒品販運、芬太尼、稀土問題,航運港口費等(保護彼此投資、減少科技打壓,增加簽證便利化措施等方面,未見提及)。總之,本文認為,突出行政味,顯示雙方按規矩走程序,這種「不偏不倚」,順理成章的安排,不僅適合川普「一人當家」的領導作風,也是向世界釋放一個穩定信號。

其二,淡化台灣問題是一種表象。「川習會」後,台灣許多媒體以「台灣不見了」為標題,對美中兩國領導人會談進行了分析。這些媒體注意到,中美就氣候與環境、安全與軍控、中美經貿衝突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等議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但對台灣問題,沒有提及。認為這是這次峰會釋放的政治信號,然而實際上,川普在亞洲行的去程時,曾在他乘坐的空中一號上,提及台灣。大意是說,美國不願在台灣海峽動武,也希望大陸不要對台灣動用武力。但又補了一句:如果發生了,會非常危險。

而從後來「川習會」的報導中未見提及台灣問題看,台灣問題確實出現被淡化的跡象,但不等於台灣問題不存在了。例如在中美首輪經貿會談開始時,中方就曾明確表態,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首當其衝,繞不過去的問題。

台灣內部關注民進黨的「抗中保台」政策,已成為荒謬策略,難以為繼。因此,「淡化台灣問題」,只是一種表象,更深層次在於,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地位出現了變化。簡單來說,就是從東海、南海,台海這樣的舊格局,發展為處於一種激烈動盪的新格局之中,即處在中美雙邊、中美與全球多邊,中美與新秩序的衝突之中。所以,目前台灣問題的淡化應視為一種表象。歸根結柢,關鍵在於決定權必須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其三,關注「健康」,是中方一種婉轉的表達。在中美元首會晤前,中國外長王毅晚上特地致電美國國務卿盧比歐。王毅開門見山,指出健康穩定可持續的中美關係,符合兩國的長遠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即婉轉地指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基礎,就是彼此尊重。如果美國對華政策不是相向而行,而是朝逆正常化的方向發展,結果就是喪失中美關係最寶貴的戰略資產。通話中,盧比歐罕見地將中美關係定義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強調兩國應加強高層互動,向世界發出積極信號。這是為元首外交做鋪墊。

中美展開新一輪外交互動的條件是否成熟?答案不會那麼簡單。如前所述,這不僅僅是中美經貿問題,而是包括中美雙邊,全球與多邊,中美與世界秩序的關係在內的問題。這樣的中美關係,其結構之複雜,影響之大,已經到了不能說倒就倒的程度。

健康的中美關係,就是指在中美激烈競爭和強硬博弈的過程中,美國必須放棄其「美國優先」的霸道作風。這是中美共同為世界注入正能量的前提。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