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鎤銘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鎤銘》川習會休兵假象 貿易融冰的深層裂縫

在美中關係的漫長劇本裡,川習會更像是一場暫時的停火,而非結局的重寫。華府希望在高漲的通膨與供應鏈焦慮中爭取喘息,北京則在經濟復甦乏力與內部壓力夾擊下尋求外部穩定。

文/蔡鎤銘

美國總統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30日在釜山的再度會面,被全球市場視為可能開啟新一輪「貿易融冰」的契機。這場峰會看似帶來曙光,實則雲霧繚繞,雙方共同宣示合作意願,卻刻意迴避最棘手的矛盾。這場表面上的休兵,既非真正的和解,也難以掩蓋雙邊關係中深層的結構性裂縫。

在美中關係的漫長劇本裡,川習會更像是一場暫時的停火,而非結局的重寫。華府希望在高漲的通膨與供應鏈焦慮中爭取喘息,北京則在經濟復甦乏力與內部壓力夾擊下尋求外部穩定。兩位領導人的握手,既是一種政治姿態,也是一場權衡後的策略表演。

休兵 冷和平的政治算計

這場被媒體形容為「重啟對話」的會晤,實際上更接近一次策略性試探。川普上任以來,以「美國優先」為旗幟重新定義貿易規則,對大陸施壓的手段從關稅到技術封鎖無所不用。如今他再度掌權,面臨高物價、低投資與中產階級焦慮的社會現實,其政策目標依舊明確,讓美國看起來「重新掌控局面」。

然而,川普口中的「公平貿易」並非真正的對等關係,而是一種重新分配全球利益的政治語言。他要求中國大陸在農產品與能源領域作出更多讓步,並暗示若無進展,將考慮重新加徵懲罰性關稅。這樣的語氣既熟悉又充滿威脅。表面上是談判,實際上仍是壓力外交的延伸。

對大陸而言,這場會面固然有助於暫緩外部緊張,也能向內部市場釋放穩定訊號。但北京的盤算更為複雜:它既要避免被美國牽著走,又不能讓中美關係全面失控。習近平顯示願意「合作但不屈服」的立場,實際上是在為國內經濟調整爭取時間與空間。

若說貿易戰是兩國博弈的表層,那麼技術封鎖才是深層的神經中樞。華府持續限制高端晶片與人工智慧相關技術出口,中國大陸則加速發展自主供應鏈。這場科技角力早已超越經濟範疇,成為地緣戰略的核心戰場。

川普雖口口聲聲願意「在公平條件下恢復部分科技合作」,但華府的安全機制早已深植其政策架構。從半導體出口管制到關鍵零件審查,美國的戰略目標並非僅是維持優勢,而是防止中國大陸在關鍵技術領域形成替代體系。這意味著,即便貿易表面緩和,技術戰線仍將持續收緊。

大陸則以加強自主研發與內需市場作為回應。從政策扶持半導體企業到建立國產替代產業鏈,北京意在打造一個不再依賴美國技術的經濟生態。然而,這條路注定崎嶇。市場信任、國際資金與技術整合的缺口,使中國大陸「科技自立」的願景在短期內仍充滿挑戰。

妥協 脆弱的政治焦慮

休兵的外表下,雙方的經濟焦慮卻並未減輕。美國的通膨依然居高不下,實體投資疲弱,勞動市場雖強勁卻充滿不安定感。川普政府試圖藉貿易談判穩定企業預期,並以「勝利談判」的形象重新凝聚選民信任。這種政治邏輯讓經濟政策更像舞台劇的道具,而非長遠策略。

在大陸經濟成長放緩、青年失業率攀升、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行,構成龐大的內部壓力。面對這樣的現實,北京不可能無視美國市場的重要性,但也無法在主權與經濟利益之間輕易妥協。這使得川習會的「妥協」更像一種互相消耗的平衡,而非雙贏的成果。

市場對此次會面反應冷靜,投資人清楚,任何暫時的停戰都不代表長期穩定。雙方雖釋出合作訊號,但彼此缺乏具體行動。當政治口號取代制度設計,休兵的意義便顯得虛浮。

川習會不只是經貿問題的協商,更牽動全球戰略格局。烏克蘭戰爭、中東緊張以及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都讓美中關係難以單純聚焦於貿易。華盛頓憂慮北京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擴張,而北京則警惕美國利用同盟網路圍堵自身。

特別是在俄烏戰爭議題上,川普一方面宣稱要「迅速結束戰爭」,另一方面卻在實際政策上維持對俄制裁並施壓中國避免軍事支持。這種搖擺策略,讓北京對美方誠意產生疑慮。對大陸而言,任何涉及俄羅斯的讓步都可能被視為外交失敗,也可能在國內輿論中引發反彈。

此外,美國對台政策仍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的地雷。川普政府在口頭上主張「維持現狀」,但其軍售與政治接觸卻持續升溫。這使得川習之間的互信基礎更加脆弱,也讓經貿議題很難獨立於政治之外。

休兵 競爭的新常態

若要形容川習會的意義,也許「短暫的喘息」比「突破性進展」更為貼切。雙方都知道,全球經濟與科技格局已進入一種無法回頭的競爭新常態。美中不再是過去那種「你賺我也賺」的合作模式,而是彼此防範、彼此倚賴的複雜共存。

這樣的結構意味著,即使暫時休兵,也只是為了準備下一輪更精準的競爭。川普試圖以談判贏得選民支持,習近平則以穩定外部環境鞏固內部信心。兩者都明白,真正的對抗不在桌面上,而在制度、科技與國際秩序的長期博弈。

世界或許會看到更多的「川習會」,但每一次握手都更像是一場策略演出。舞台燈光雖亮,卻掩不住雙方背後的計算與猜疑。

川習休兵看似是全球貿易的一線曙光,實際上卻是一場鏡花水月。它反映的不是合作的重生,而是競爭的再平衡。兩位領導人各懷盤算,彼此的讓步有限,彼此的警惕深重。貿易休兵或許能緩解一時的市場焦慮,卻無法修補信任的裂痕。

在新的世界經濟秩序中,美中兩國都不再是單純的對手,而是彼此命運交纏的宿敵。真正的挑戰,不在於誰能在談判中占上風,而在於誰能在長期競爭中維持制度的韌性與社會的信心。川習的握手,也許只是一場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短暫折衝,真正的冷熱戰,才正要開始。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