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中美經貿硬碰硬: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博弈

中國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中美經貿磋商。

文/周忠菲

10月26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中美第五輪經貿磋商,經過兩天的折衝尊俎,提前一天結束。雙方表示,將各自履行內部報批程序,下一步是等待領導人批准。這是呼應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30日上午10時(南韓時間上午11時),預定在南韓釜山的會晤。

川普此前曾暗示,他與習近平會談時將討論包括出口限制等內容,如關於Nvidia最新的AI晶片Blackwell GPU,對中國的高科技管制等。川普在前往韓國前,特地在東京會晤日本新當選首相,持極右翼政治立場的高市早苗。會晤中,對日本前首相安倍路線以及安倍印太戰略、自由航行、深化美日同盟等成為亮點。成為川習會未展開前,一個「有含義的背景」。

目前主流看法認為,中美關係可能緩解,雙方都謀求一種更穩定的,更有利於擴大雙方經貿往來的關係。也有唱反調的,如:「美國加關稅,中國更強硬」;「雙方硬碰硬,美國誰也不怕」,以及行政解釋方式,比如說,吉隆坡中美第五輪經貿磋商提前一天結束,是美方談判代表考慮到「避免替川普總統做出決定」等。

此外,CNN等西方媒體將筆墨投向「北京最關注的是川普政府的臨時性作法」這一議題,遵循「川普政府的不確定性,是世界最頭痛的問題」,這一有利於鼓勵美國繼續強硬的敘事範式(如川普威脅,下月可能對中國商品祭出高達100%的新關稅。但與此矛盾,在抵達韓國前幾分鐘,川普表示,預計將下調與芬太尼相關的中國關稅)。

本文認為,當前中美經貿關係上演的這場「硬碰硬」交鋒,顯示出強烈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含義。這場博弈,進入遠比過去更複雜,更曲折的階段。在川習會細節未見報導之前,本文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角度,對作為「前奏」的中美第五輪經貿會談的「折衝尊俎」現象,做兩點分析:

第一,地緣經濟方面,雙方釋放「冷信號」。可以談,不讓步。這輪中美經貿會談,世界輿論總的評估,是一場「硬碰硬」的交鋒。但「硬碰硬」的後面,有三個「冷信號」作為地緣經濟方面激烈博弈的背景支持。雙方的姿態是:可以談,不讓步。

第一個信號是提前結束。這意味著該談的都攤開了,是否讓步,有待川習會。相關事實是,會談結束後,中方對媒體發布了「達成初步共識」的簡短資訊,美方未接受媒體採訪就走了。不過,美方代表貝森特和葛里爾也做了一些意見性的表達,如「達成框架型共識」,「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等等華盛頓需要的「官話」。

第二個信號,中方擺出「冷姿態」。中方談判代表,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李成鋼坦言,美方表達的立場是強硬的。言外之意,中方維護利益的立場也是堅定的——中美是「獨木橋上兩隻羊」,咱們「走著瞧」。

第三個信號」最具地緣經濟意義,會晤選點馬來西亞就是體現。西方媒體解釋說,為分散風險,中方在對美出口暴跌時,對其他地區的出口不斷上升。如東南亞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區域交易夥伴,如中國對馬來西亞和越南出口的快速增加等。實際上的含義,比分散風險更深刻。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對數千家全球企業生產線的調查,美國發起的關稅戰,不是導致地區生產鏈的縮短,出現投資和生產向美國及其周邊集中,而是中國周邊地區生產鏈的延長。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表明,美國從馬來西亞和越南這兩個地區的進口增加,與中國對這兩個地區出口關係,是正相關。即:美國進口商改變了進口方式。

兩天前,川普政府對此也「補了一筆」。美國在與馬來西亞簽署的貿易協定中,特地新增條款,禁止馬來西亞與第三國的合作方式,產生對美國商品造成不利影響。要求馬來西亞不得「削弱美方的科技管制」。這是從地緣角度,配合中美科技戰。

第二,地緣政治方面,釋放「重返印太戰略」信號。台灣問題上,中方「來言不好回言重」。日本安倍政府提出「印太戰略」,為美國獻計獻策,是在川普第一輪執政時期,被美國採納並延伸到拜登政府時期。核心目標,就是在軍事方面,強化美日同盟,放日本「出籠」,經濟上,美日聯手,拉上韓國,共同遏止中國的發展。

吉隆坡中美第五輪經貿磋商,顯示中美緊張關係將不斷升高,川普一方面需要「元首外交」,一方面又試圖強硬,以維護美國以關稅戰為名的美國經濟擴張主義,因此選擇日本新首相的「言聽計從」,在地緣政治上對中國施加壓力。但過於樂觀,對不確定性的運用,過於草率。

川普第二次執政前後,日本政壇激烈動盪,日本從「十年九相」,經安倍時期的相對穩定,重回「五年四相」。這種政局下,加之中國發展的勢頭不可遏止,日本國內也存在強大的和平力量,這種局勢下,美日關係存在脆弱的一面,川普與高市的會晤,視察駐日美軍基地等,影響有限。

台灣問題上,美國表現出某種「息事寧人」的姿態。如吉隆坡會晤前後,川普表態他不會支持「台獨」,美國不會動武,要求中國也不要動武。但美國國防部長扮演白臉,說美國不會放棄對台灣的支持。而美國《時代週刊》,則出面批評賴清德執政「魯莽」。

中方的反應是強化了對「台獨」分裂勢力的進一步打擊。此外,對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表現,中方「來言不好回言重」。如對美國軍機在南海墜毀,中方表示願意「提供人道主義支援」,嚴厲警告美國政府,不得再對台灣提供軍事援助等。

對當前動盪不安的世界格局而言,中美經貿關係何去何從,備受關注。本文主張,焦點不應集中在經貿「休戰」、雙方停止報復性升級措施,中美不再相互進行反制等方面。而應從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角度,看待國際關係格局大變動中的中美關係,看到其不穩定性,遠超過中美關係的任何歷史時期。在韓國舉行的川習會,成為更加有說服力的觀察點。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