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尼米茲號雙墜機 反映帝國霸權的疲態

美軍證實,近日一架MH-60R海鷹直升機、1架F/A-18F超級大黃蜂接連墜毀南海,2起事故僅隔30分鐘。
2025年10月26日,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在南海進行例行訓練任務時,短短半小時內先後失去兩架軍用飛機,MH-60R「海鷹」直升機,另外一架為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兩台軍機上的機組人員雖然全部獲救,但這場「30分鐘內連墜兩機」的事故仍引起震撼,不僅對美軍戰備的質疑,更是對美國整體戰略可持續性的警訊。美國總統川普在第一時間將原因歸咎於「劣質燃油」,並排除外部干擾的可能性。然而,這一簡化的說法忽視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這艘服役近半世紀、預定明(2026)年退役的老航母,正執行其可能是最後一次的遠洋部署,卻在全球最敏感的戰略海域之一出現接連故障。於是說,這不僅是一次操作意外,更是一場制度性疲勞的警示,折射出美國在維持全球軍事存在時,已經走到「戰略過度擴張」的臨界點。
帝國過度擴張與資源錯誤配置
歷史學家肯尼迪(Paul Kennedy)在《大國的興衰》中曾提出警告,一個強權的衰落,往往不是因為在戰場上被擊敗,而是因為它「承諾要做的事太多,卻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撐」。當國家的軍事與外交觸角伸得太遠、承諾過多,超出自身經濟與行政體系能承受的範圍時,體系便會出現裂縫。這就是所謂的「帝國過度擴張」。
斯奈德(Jack Snyder)更進一步指出,帝國的擴張往往不是出於理性需要,而是來自國內政治的壓力。那些能從軍事擴張中獲利的組織,包括軍隊、軍工產業和政治菁英,經常會經由政治聯盟,利用民族主義和安全化威脅的論述,去說服社會支持更大的軍事開支與海外行動。而其結果卻是,決策社群容易在「國家安全」的名義下高估外部威脅、低估內部代價,最終做出偏離現實的政策選擇。
實際上,美國的軍事體系現今已被財政現實壓得喘不過氣。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在反恐戰爭與海外部署上花費超過8兆美元,其中高達80%靠舉債支撐。這使得聯邦政府的財政空間幾乎被耗盡,只能進一步壓縮基礎建設與教育方面的投資。
這種壓力在2025年秋季開始變得格外明顯。自10月1日起,美國政府進入將近4週的關門狀態,對軍事單位造成多重衝擊。若關門持續至11月15日,約130萬名現役軍人將被迫無薪工作。雖然川普緊急下令動用80億美元研發資金與私人捐款維持薪資,但每兩週高達75億美元的成本讓這一方案難以為繼,也就是說,美國的「全球霸權」面臨現金流危機。
而在美國面臨產能限制上則更為明顯。如果說財政困境是短期的掣肘,那麼工業產能的衰退則是長期的結構性危機。冷戰結束後,美國國防工業高度整合,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等少數巨頭壟斷市場。雖然表面上提高效率,但也讓軍工供應鏈變得單一而脆弱,形成「一旦出問題,全系統停擺」的局面。
更嚴重的是,中美之間在造船產能上的差距已達「懸殊」的程度。根據最新數據指出,中國造船產能約為美國的200至232倍,而且中國掌握全球造船市場53至57.7%,美國僅佔0.1%,這個戰略後果十分明顯,倘若爆發長期戰爭,中國起初可能面臨美軍的高技術的武力壓制,但是中國能以更快的速度修復與補充艦艇,而美國因20年維修積壓與法規限制(例如,禁止軍艦在外國船廠建造)而陷入「攻防俱不利」的困境。
在硬體之外,美國軍事系統的人力壓力同樣嚴峻。根據美國空軍的研究,約60%的長程飛行員與近一半的直升機組員在高強度部署期間,出現警覺性與認知功能下降的情況。這些看似微小的疲勞效應,累積起來就是安全事故與操作誤判的溫床。再加上政府關門導致的薪資不穩與職涯不確定性,士兵與技術人員的留任率持續下滑,進而使得美軍陷入「缺人—過長工時—士氣下降」的惡性循環。
從尼米茲號看南海博弈的新風險
奧根斯基(A. F. K. Organski)進一步指出,當一個新興強國的實力逐漸逼近現有霸權時,戰爭的風險就會升高。在這個關鍵的「過渡時刻」,既有霸權可能因擔心失勢而動用武力,試圖「提前壓迫對手出手」,而新挑戰者則會抓住機會,測試對方的決心與底線。
從這個角度來看,尼米茲號航母在南海短時間內連續發生墜機事故,不只是一次操作意外,更可能影響中美之間的戰略心理。當美國最具象徵性的海上力量出現可靠性問題,中國軍方可能會重新評估美國的嚇阻能力,並趁勢進行「小幅度試探」。這類行動可能包括在南海進行更高強度的巡邏、或者增加對台灣防空識別區的進入次數。
這樣的策略即是「灰色地帶戰術」,也就是介於和平與戰爭之間、刻意控制在不引發全面衝突的程度。它的關鍵假設是,美國在非戰爭狀態下,不太願意冒險升高衝突。簡單來說,北京押注的是美國「不想打、也打不起」的現實。尼米茲號的墜機事件,無形中強化中國對這種假設的信心。當中國認為美國更可能退縮而非升級對抗時,那麼灰色地帶行動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嚇阻疲態與盟國信任赤字
對於霸權國家而言,「嚇阻」的本質從來不只是軍力大小,而是能否讓對手相信你會行動。冷戰時期的美國之所以能維持全球秩序,靠的不是每次都開戰,而是敵手確信,一旦你越線,美方一定會動手。這種信任構成美式嚇阻的核心。然而,這種信任如今正逐漸鬆動。
尼米茲號在南海30分鐘內連續墜機的事件,不只是軍事操作失誤,它揭露美國前沿軍事部署體系長期積壓的結構性壓力,也動搖外界對美國嚇阻可信度的信任。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一起遠方的意外,它象徵著美國在印太前線的行動能力與戰略穩定性正在被重新審視。
對台灣來說,美國海軍頻傳的事故與戰力空窗,可能削弱民眾與決策圈對美國安全保證的信心。當對美依賴出現裂縫,台灣勢必要進一步強化自主防衛與政策自主性,以降低對外部援助的過度依賴。
同時,這也為中國創造新的戰略空間。當北京察覺美國戰略投射力出現延宕,可能更有信心透過「灰色地帶戰術」加強施壓,例如擴大南海巡邏、在台灣周邊製造摩擦,測試美國的行動底線,這讓2027的想像夢魘持續盤旋在台海上空。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本文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