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裕明》印太國家勁敵現蹤 GJ-X無人機三種戰略定位

 大陸大型隱形無人機「GJ-X」首次被發現在空中飛行。

文/蔡裕明

2025年10月,一架大型隱形飛翼無人機在中國新疆馬蘭試驗基地進行測試飛行。外界暫稱它為「GJ-X」。從公開畫面與衛星影像研判,GJ-X採用所謂的「曲柄風箏」飛翼構型,翼展約 42 公尺,外形與美軍B-21「突襲者」相近,機體側面與機腹可見設計跡象,包括可能的雙發動機與內嵌排氣口,以及用來削弱視覺輪廓的反陰影塗層。綜合這些特徵,GJ-X看起來是一個以匿蹤、長航時與多任務載荷能力為核心的試驗平台。

就戰略定位而言,應有三種效用。其一,作為高空長航時智慧偵察與情報蒐集平台,類似美軍的RQ-180無人機。其二,朝向大型無人戰鬥攻擊機的多任務打擊載具,重點在遠程精準投射與電子作戰。第三,兼具偵察、通訊中繼、油料與隊形指管的「母艦」角色,用於驗證人機協同與多機協同的戰術雛形。

原型試飛的戰略意涵

目前GJ-X應仍處於原型試飛階段,但它「被看到」本身就具有意義。以往中國在新型戰機或無人機尚未定型前,多半會維持高度保密,但是這次GJ-X的外型仍帶有明顯測試特徵,就已被衛星與短片畫面捕捉到,這看起來不像是單純的偶然,更像是一種刻意讓外界「知道它存在」的做法。

事實上,早在2024年,類似外型的飛翼無人機就曾出現在商業衛星影像中。換句話說,中國不需要等到真正量產、部署到部隊,就能透過「戰略曝光」讓周邊國家重新評估其長程無人打擊能力,這是一種先傳遞訊號、再發展能力的策略手法。

從技術角度來看,原型試飛並不只是「飛得起來」。馬蘭基地本身就是中國進行飛彈試射與高空無人機測試的重要地點,因此GJ-X的試飛很可能同時在驗證飛控表現、引擎穩定度、通訊與資料鏈可靠性,以及是否能與衛星或其他無人平台協同運作。也就是說,這階段測試的核心,不只是飛機本身,而是它能不能成為戰場網路中的一個「有效節點」。

最後,從戰略心理層面來看,這次曝光反映出一種「威懾先於部署」的做法。即便GJ-X尚未具備量產能力,其存在本身就足以促使周邊國家重新檢視防空雷達、訊號抗干擾能力與空中預警網的配置。也就是說,中國在還不需要真正投入戰力之前,就已經開始影響其他國家的防務思考,為自己爭取時間,也為未來的量產與作戰模式鋪路。

三種無人機群打法,GJ-X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在中國解放軍的研究當中,有關於無人機群的作戰方式時,常把想法分成三種簡單類型,彼此可以互補,也各自給GJ-X不同的用法想像。

第一種叫「雁群戰」。想像一群不同任務的無人機像隊形一樣依序出動,先派偵察機摸清情況,接著電子戰機去干擾敵方感測器,最後攻擊機上去打目標。這種方式靠的是步驟有序、效果累積。

第二種叫「蜂群戰」。這比較像把大量小型無人機一次飛過去,靠數量和速度壓制敵人,形成去中心化、自主協同的飽和式攻擊,特別適合對付固定或事先鎖定的高價值目標。

第三種叫「艦群戰」。意思是用一架大型平台當指揮中樞或行動基地,可以是有人機也可以是大型無人機,將資料處理、指揮、彈藥等功能集中在這個「母艦」平台上,小型無人機則分散出去做偵察或執行打擊,這樣整個隊形的作戰半徑和效率都能拉大。

把這三種想法套到GJ-X身上,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可以視為關鍵節點?GJ-X可以當「母艦」,負責通訊中繼、整合情資與下達任務,然後協調中小型無人機去做雁群式或蜂群式的任務。再加上它的長航時和隱形特性,GJ-X能在敵方防空網前面待比較久,提供連續的監控與打擊機會。換句話說,這三種無人機群作戰模式,不但讓GJ-X的用途更豐富,也提醒周邊國家要同時強化「偵測能力、通訊安全與電子對抗」,才不會被這類新戰法消耗掉戰力。

這項轉變對於分攤成本與風險帶來實際影響。無人平台不需要載人駕駛,可以用較低的代價進行大規模測試與實戰驗證。中國軍事工業的生產速度與規模化能力,也讓這類平台一旦通過測試,就能快速量產,形成數量優勢。

區域防衛格局的潛在變化

GJ-X「被公開」亮相,不只是一次技術展示,對印太地區的防衛思維也帶來實際影響。這種大型隱形無人機代表一種能長時間滯空、擴大偵蒐範圍並延伸戰略威懾的能力。對周邊國家而言,傳統以雷達與載人戰機為核心的防空與預警體系,可能需要重新檢視與調整。

對美國而言,GJ-X顯示印太戰場正在加速「無人化競賽」。美軍雖在發展協同作戰飛機與蜂群技術,但倘若中國先行建立起跨區域的無人飛機網絡,將在情報收集與電磁壓制等方面取得更大主動權。這也促使美方重新評估第二島鏈(如關島、沖繩、菲律賓)的空域部署與防護策略。

對日本來說,挑戰主要在於偵測與心理壓力。即便日本已部署PAC-3與海基神盾等防空系統,但這些系統多為對付彈道或巡弋飛彈設計,對高空、匿蹤的無人機仍有盲點。若GJ-X能在東海或太平洋長時間巡航並蒐集資料,會增加日本的預警負擔。為此,東京正強化衛星監測、研發無人攔截技術,並強化與美方的空域感知共享。

對印度而言,威脅更具地域性與戰術性。中國已在西部高原部署無偵-7(WZ-7)等高空偵察機,若GJ-X與這些無人系統配合運作,將能長時間監控印度北部與印度洋北部的重點地區,對高海拔地形的雷達偵測與通信鏈穩定造成壓力。印度研究機構警告,若 GJ-X、WZ-7 與 GJ-11 形成協同,可能構成從高空偵察到中程打擊的三層無人監控網,促使新德里加速推進自家研無人攻擊機與反制技術。

逐步改變區域現況?

GJ-X的出現,代表中國在長程打擊能力上走出一條新路。過去解放軍多以「有人機為主、無人機為輔」的模式為主,如今則逐步轉向「無人為主、有人為輔」。也就是說,解放軍正嘗試讓無人機承擔更多主戰任務,而把有人機放在後方做指揮、監控與決策支援。

即便GJ-X目前仍是原型,它帶來的影響已超出單一平台本身,它同時是一個有意義的戰略訊號,向外界展示中國在遠程偵蒐、持續滯空與網絡化作戰上的能力傾向。這種威懾方式不同於以往依賴核嚇阻的模式,它更像是在「灰色地帶」運作,也就是透過偵察、電磁干擾或試探性行動,逐步改變區域力量的現狀,而不一定訴諸公開衝突。

對美、日、印與台灣來說,GJ-X的存在會帶來持續的心理與制度壓力,需同步調整情報偵測、通訊防護與防空部署,並重新估算在不同情況下的風險與成本。從戰略角度看,這種「以存在改變對手判斷」的做法,或讓中國在未來戰爭型態的定義上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國戰會專稿,本文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