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炫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炫》海鯤之亂未平 台灣之盾疑惑再起?

 海鯤號原型艦由台船負責建造,未能在11月交艦將面臨每日19萬元罰款。

文/蔡炫

總統賴清德國慶演說高調拋出「台灣之盾」計畫,獲得美方強烈支持背書,正在美國參加美台國防工業會議的民進黨籍立委王定宇公開表示,台灣政府預計即將提出新的國防特別預算,包括建立「台灣之盾」、提升戰備存量等,預計新台幣1.3兆元。當台灣積極強化「不對稱戰力」,民進黨上任後大幅提升國防支出,是否已經補足「西太平洋防線」缺口?就當台灣自製潛艦「海鯤號」所引發的交付爭議未解,如今喊出這面「台灣之盾」,究竟是保衛島嶼的天際防線,還是推高風險與浪費資源的軍武工程?

在「台灣之盾」的偉大藍圖中,企圖以潛艦國造、海空聯防以及軍工產業化策略並進,但從實際執行面向觀察,這面「盾牌」並非鋼鐵鍛造的堅固防線,反而像是政治語言塑造出的象徵標誌。事實上,當潛艦國造一再延宕、軍工股暴漲的不對稱迷思、面對敵方飽和攻擊的防禦縱深尚未驗證,如何讓「台灣之盾」交織出一場「軍武神器」。

台灣潛艦「海鯤號」曾被視為「國艦國造」象徵,國防部長顧立雄對於11月潛艦交付公開表示「很有挑戰」,由於早已陸續傳出建造延宕、零件受限以及成本飆漲等問題,加上原訂潛艦國造八艘藍圖,恐將淪為「政績型國防」的紙上談兵。事實上,「潛艦國造」早在蔡英文時代就已陷入技術黑箱與採購爭議,如今賴政府未能檢討,還要再以「台灣之盾」推動新一輪的軍備擴張。如此「舊瓶新裝」的戰略思維,既未解決軍武技術自主問題,也讓「台灣之盾」陷入「戰術謎團」。

自主造艦固然能夠彰顯國防意志,但若缺乏產業整合與後勤能力,反讓潛艦淪為水下「形象工程」,難以形成戰略威嚇。對比日本「蒼龍級」潛艦計畫歷經多年發展,成功放寬武器出口限制,透過與澳洲等合作滿足研發需求,而非仰賴他國技術共享借此「穩定量產」。以台灣而言,真正的防衛能力不在「有無潛艦」,而在能否「技術量產」。

賴總統喊出「台灣之盾」之後,讓軍工股成為資本市場的最大贏家,包含中光電、漢翔、亞航等企業股價迅速飆升,外界指為「國防概念股」熱潮。在這波股市效應背後,卻也暴露出台灣國防產業的結構問題,隨著軍備預算上升,並不代表強化縱深防衛。賴總統宣示2026的國防預算將會依照北約標準,超過全國年度 GDP 的 3%,甚至 2030之前,全面達到 GDP 的 5%。然而,實際成果依舊難以量化,以民間企業為例,如何承接軍武量產的龐大工程。軍工產業在股市上的「熱錢效應」,反而弱化不對稱建軍原本強調的「精巧」思維。

對照烏俄戰爭經驗,不對稱戰力關鍵不在昂貴武器,主要是在靈活指揮與分散部署,無論是FPV自殺無人機或攜帶式防空飛彈,皆以輕型武器創造高殺傷力。相較之下,台灣若將巨額資金投入少數大廠的「硬體肌肉」,實際上違背了資源用在「不對稱」武器原則。軍工股的飆漲或許取悅市場,但無法代替士兵撐起「整體防線」。

台灣尚未建立一套單一完整的「戰場管理系統」(BMS),而是透過整合各種既有與建制指管通資系統,以此提升聯合作戰效能。國軍不同軍種都有各自的指管平台,透過專案計畫將其整合,但仍面臨通訊韌性、資料互通與系統整合等挑戰。國防部要真正建立起「防護之盾」,必須優先投入電子戰、指管通資(C4ISR)與防衛性無人機集群,而非打造鐵穹同時,還得擔心敵軍「破防」。「台灣之盾」一旦化為「紙上堡壘」,顯現國防戰術仍停留在工業時代思維,還以「平台決勝」作為唯一救贖,如何抵禦新型飽和攻擊。

賴總統宣稱「台灣之盾」可以整合偵測、攔截及其他相關系統,建構分層還能打造高感知的嚴密防空,整合軍力是否真能兼顧「防空、制海、反登陸」的阻擋威脅仍是未知數,卻有軍事專家陸續提出質疑,當解放軍以連續式攻擊與多波段無人機群作戰,「台灣之盾」的防空體系是否能承受「第一波毀滅」攻擊?根據美國軍聞網站《Breaking Defense》報導,「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發布一份最新報告得出結論,美國政府過去10年在反無人機能力上投入巨資,但是發展速度與規模呈現「不足」,此一弱點可能導致美國失去與中國對戰的利基。尤其,美軍現有的防禦系統,絕大多數存在一次只能對付一個目標,如此戰略的重大破口,還要支持打造「台灣之盾」?

賴總統提出的「台灣之盾」意在強化縱深防禦,但在潛艦國造持續延宕、軍工產業未能整合、整體戰略方針不明,這面盾牌恐怕政治意象多於實戰防線。我們應優先聚焦可量產且效益高之「不對稱戰力」、強化C4ISR與電子戰韌性、推動分散化部署並穩固後勤鏈,才能轉化為具體防護,避免淪為紙上談兵的軍武幻覺。

(作者蔡炫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