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裕明》解放軍高層大換血 聯合作戰能否回復?

《解放軍報》18日發表社論,嚴厲指責日前遭開除軍籍、中共黨籍的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等9名上將,指他們「信仰坍塌、忠誠失節」。圖為2022年1月,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警)銜儀式。

文/蔡裕明

一支現代化軍隊的戰力,不僅仰賴足夠且充裕的軍費以及先進的裝備,更取決於指揮鏈與協同架構。就在中共四中全會召開前,許多國際媒體相繼報導,多位解放軍高階將領遭免職。這些將領恰好覆蓋解放軍現代聯合作戰的全部要害,包括聯指、戰區、火箭軍、海陸政工與武警。

這使得解放軍原本歷經十年改革所打造的聯合作戰體系,被質疑是否仍有穩定指揮鏈與跨軍種協調能力。並且事件本身不僅牽動中國軍方的信任危機,也讓技術型將領是否有機會被拔擢,以及連帶影響中央軍委是否進行組織縮編的可能性。

將領更換衝擊聯合作戰中樞

與其將這次事件僅視為單純的人事清理,不如說是一次針對解放軍「聯合作戰架構核心職能」的大規模更動高階將領。被撤職的9名將領,並非分布於邊緣單位,而是集中在牽動整體作戰能力的要害位置,包括軍隊指揮中樞、戰略打擊體系、主戰戰區運作、陸海政工系統以及武警維穩力量等領域,對解放軍的體系化運作產生直接衝擊。

首先,軍委副主席何衛東身兼政治局委員,職責涵蓋跨軍種的作戰指揮協調與戰略決策,是聯合作戰指揮鏈條的關鍵樞紐,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前常務副主任王秀斌則負責跨軍種整合與戰略調度,應是確保聯戰架構得以順暢運作的中段節點。

戰區層級方面,前東部戰區司令員林向陽掌管對台主戰區的作戰與兵力部署,直接影響對台海軍事動態。戰略打擊層面則由火箭軍前司令王厚斌負責,他掌管核、常兼備的遠程火力體系,是火箭軍轉型與升級的重要人物。

在政治與人事控制方面,陸軍政委秦樹桐與海軍政委袁華智負責軍種內的政治工作與人員管理,關係到軍心、紀律與軍官體系穩定。武警前司令王春寧則主掌全國武裝警力體系與重要設施的安全維穩,涉及敏感地區之安保與應對突發事件。至於軍委政治工作部系統,苗華與何宏軍長期負責跨軍種的政治管理與黨權維繫,是中共在軍內貫徹組織控制與思想的核心環節。

若將上述人事位置視為聯合作戰體系中的功能節點,可以看出這次調整同時牽動多個層面。也就是說,原本依賴跨軍種協調與集中化指揮的體系,在短期內勢必要面臨內部重整與磨合。

衝擊習近平的強軍戰略

這樣的結構性衝擊,與習近平提出的強軍戰略要點形成明顯對照。

首先,中共迄今仍強調「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但此次中央軍委副主席、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與戰區司令部等核心崗位皆更替,黨指揮鏈條必須迅速重建銜接,新任者需在最短時間內熟悉決策流程,否則指令下達與執行易生延誤或偏誤。

其次,習近平提出要將「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作為戰鬥力建設的總綱,並強調實戰化訓練的重要性。然而,原本依託聯合作戰中心與戰區司令部推動的「以戰領訓、體系練兵、對抗檢驗、打牢基礎」機制,恐因高層人事斷點面臨中斷,實兵推演與聯合軍演需重新排程或磨合,恐短期內難以維持原有節奏。

習近平倡導推進「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改革,構建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架構。此次火箭軍與裝備發展部核心職位亦發生輪替,跨軍種協同與體制落地速度將放緩,既有的改革推動和創新需要時間重啟,軍事改革步伐恐受影響。

第四,強調「科技強軍、軍民融合」戰略的習近平,已將資訊化與智慧化建設視為未來制勝關鍵。但現有技術領域領導人選更迭,使得裝備研發與軍工民用協同項目在領導層面出現真空,技術創新與作戰能力提升的接續性短期內面臨挑戰。最後,「依法從嚴治軍、反腐倡廉」是習近平眼中強軍的根基。政治工作部與武警系統同步整頓,雖進一步加強黨紀監督與後勤維穩,但相關部門需重新梳理紀律與支援流程,維穩保障與後勤體系在過渡期內將經調整與適應。

技術將領崛起與軍委精簡?

隨著現代化軍事需求不斷提升,像火箭軍、信息化局部戰爭、太空作戰和裝備發展等領域,都急需擁有專業技術背景的指揮將領。理論上,只要一位解放軍的將領在重大實訓或聯合演習中展現出色的指揮能力,又同時擁有對黨的忠誠和政治敏感度,就有機會獲得提拔。問題是,在現行晉升機制裡,「政治可靠」依然是最關鍵的門檻。未來,能夠兼具專業技能和政治素質的新生代將領,才最可能在高層佔有一席之地。

過去幾年,中央軍委成員數量從11人減到現在的7到9人,媒體或智庫評估認為未來還可能縮編到5至7人。這樣做的優點是決策更集中、推動反腐建設,但缺點卻是,決策圈裡的專業聲音減少,更難納入跨領域的多元建議。若縮編過頭,領導層的工作量會大增,技術型將領想進入決策圈的難度也會提高。換句話來說,縮編帶來效率,但也考驗平衡,既要確保決策精簡有力,又要保留足夠的專業智慧和建言空間。

解放軍是否進入「調整期而非衰退期」?

在觀察這波解放軍高層換血時,台灣與美國更應保持高度關注,短期內雖有動盪跡象,但並不等同為長期弱勢,解放軍可能在完成內部磨合後,迅速調整戰略節奏與部署。

在人事交接期間,解放軍的確可能出現協調空檔與運作遲滯,看似削弱指揮效能。但若新任高層在短時間內完成磨合,聯合作戰體系有機會快速修整,甚至藉著整頓契機加強集中化運作。若外界僅根據當前的跡象推估其長期戰力,反而可能錯估其在重整後調整節奏與部署的能力。

此次人事更動影響的重點集中在東部戰區、火箭軍與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這些單位未來也將是最優先補位與修復的區域。因此,之後的觀察重點在於新任職人選的履歷與派系背景、演訓模式與頻率是否出現調整、以及戰力部署是否出現重新配置。特別在於火箭軍司令員的人選,是否具有專業或二炮背景,這些變化將反映解放軍後續在對台作戰、遠程打擊等聯合作戰運用之順位。

倘若短期內演訓次數減少或外部動作放緩,不必然代表戰略轉向或對台壓力下降,也可能是內部重整所需的「節奏性調降」。與其觀察單一軍事行動,不如從整體節奏、演訓模式與行動密度來判斷其是否在調整部署。

未來如果由技術背景、裝備後勤或基層單位出身的人接手,解放軍在AI決策、無人作戰、電子戰和網攻上的整合速度可能反而加快。中央軍委可能功能重整,將讓決策更集權並更容易「垂直指揮」,亦或者任務整合,或對於戰區下放部分權限。台灣應從戰略與意圖進行分析才能避免誤判,亦能在對手重新盤整前調整自身的應對布局。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國戰會專稿,本文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