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廖雨詩》國民黨翻修工程在制度,不在口號

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主席改選,主軸圍繞兩岸路線、選務與組織翻新;這場投票不只是換人,更是路線、機制與世代的總體檢。
最大在野黨國民黨黨主席改選將於本周六(18日)投票,6位參選人已在政見會上多次交鋒,主軸圍繞兩岸路線、選務與組織翻新;外部並出現境外訊息干擾的爭議,黨中央呼籲在黨內民主程序下維持團結。這場投票不只是換人,更是路線、機制與世代的總體檢。
國民黨這次主席改選的選戰中,有兩位以媒體聲量與社群動員見長、出身民代體系的參選者羅智強與鄭麗文,兩人自我定位為「改革派」。然而,若檢視其參選時機與過往脈絡,較像是在順勢登場的「情勢套利」:二人先前長期按兵不動,直到黨內呼聲甚高的台中市長盧秀燕明確不投入後,才旋即宣布參選。倘若改革真有堅實理念與行動藍圖,理應不因他人是否出馬而改變;否則便難免讓人質疑——如果盧秀燕登場,他們是否就改以擁護既有權勢為要務,而把「改革」置於次位?
羅智強與鄭麗文兩人的歷史軌跡亦顯示,與其說是體制挑戰者,不如說是體制受益者:其一在上一屆黨魁之戰時曾公開力挺當時的主流參選者朱立倫,過去亦受惠於不分區安排,並在國家認同敘事上多次搖擺——臨近選舉才重新強調傳統立場;其二早年在中央層級擔任高階幕僚、屬於既有菁英體系的一環,同樣在上一輪黨內競逐中選擇靠攏主流。
甚且,二人常以「自稱擁有民意基礎」作為訴求,但實際政治履歷多半停留在安全名單的不分區內,或是首都深藍核心選區等「低風險地帶」,難以證明其改革主張已經歷嚴苛的選舉市場檢驗。
更關鍵的是論述厚度與民主素養:在政見交流與公開辯論場合,羅智強與鄭麗文兩人面對制度性提問(如提名規則編碼、黨務透明化、世代接班機制)時,經常以情緒動員與對手批判代替政策設計,對程序正當性與事實基礎的把握亦屢見疏漏。這種「聲量先行、機制從缺」的參政風格,也許能在短期放大注意力,卻難以帶動政黨的體質升級與組織翻修。
相較之下,長期被視為兩岸光譜中相對傾中的「學者型」參選者張亞中,雖在路線上引發爭議,卻具備兩項罕見資產:其一是論述與學養的可驗證性——能在公開場合持續提出可質疑、可修正的成套主張;其二是組織位置的「半邊緣性」——既非核心菁英體系的利益代理人,也非單靠流量的快閃政治。
換言之,若改革真要碰觸制度樞紐(提名規則、財務透明、黨務開放、世代接班),張亞中反而有較大的縫隙去推動「從規則到行為」的改變。對一個百年政黨而言,這類能把理念轉譯成機制的人,比單純擅長動員的人更稀缺。
另外,路線標誌著傳統技術官僚與外省菁英風格,被視為「穩健牌」的前台北市長郝龍斌。他的路線優點在於橫向協調與資源調度,但也最容易被既有權力網絡「包覆」。面對政黨年輕化、都會化、議題化的結構挑戰,僅靠綿密的人脈治理與地方派系協商,不足以帶出質變。組織既得利益與路線調整的張力,在此路線下容易被「穩定」稀釋,最後只是一場菁英輪替,而非制度翻修。
真正的黨務改革,應從制度設計起步。首先,黨的提名與初選機制必須制度化與可預測,讓資格、民調與協調程序公開透明,避免臨時徵召與密室協議。唯有透過明確規則,才能讓黨員相信公平競爭、重建內部信任。
其次,黨員結構與參與制度應全面翻新。國民黨長期依賴派系與地方組織,卻難以觸及年輕與都會世代。降低入黨門檻、賦予基層更多決策權,才能使黨員不再只是被動動員的票源,而是能主動監督黨中央的公民群體。
最後,政黨的論述必須與時俱進。若仍陷於「反綠」或「統獨」二元框架,將難以在主體性強化的台灣社會重新獲得信任。新的論述必須結合主權與安全議題,並延伸至社會公平、環境永續與科技轉型,讓改革真正反映時代課題,而非重述舊時口號。三者缺一不可,否則改革仍將停留在表層。
選前連續傳出境外勢力企圖介入選舉與網路訊息操弄的爭議,不僅數位足跡與異常帳號活動被點名,黨中央也被迫回應、呼籲團結。這不是哪個陣營的陰謀論,而是台灣政黨在「高干擾環境」中的壓力測試:若在野黨無法建立清晰的風險辨識與自保機制,終將被外界敘事牽引,削弱政黨正當性。
身為長期研究選舉的台派學者,我更在意制度的健全:任何執政都需要一個有水準、有論述、能有效監督的在野黨。這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真正的分水嶺不在誰最會出圈,而在誰能把改革從選戰語彙變成組織工程。那位「學者型」參選者張亞中若能把學理轉為提名規則、財務與黨務透明、青年參與與世代治理等可檢核的條款,才有機會完成政黨的底層翻修。
相形之下,靠時機與聲量堆疊的「偽改革者」,終究只是一次選舉包裝;而以穩健為名的路線,若不願觸動既得利益,也難以把政黨帶回公共論述的主舞台。
民主需要競爭,更需要品質。考驗的不只是誰當主席,而是台灣政黨政治能否在外部干擾與內部惰性之間,找回制度的尊嚴與更新的勇氣。
(作者廖雨詩為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