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蕭衡鍾】氣候高峰會 見證美中競爭下政治角力與有限合作

氣候高峰會 見證美中競爭下政治角力與有限合作

文/蕭衡鍾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由美國主辦的氣候變遷領袖高峰會也於4月22日至23日召開,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全球40國領袖參與,希望號召全球展開行動緩和地球升溫造成的極端氣候災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北京以視訊出席高峰會並發表談話,重申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這是拜登上任之後,首度與習近平同場會談。

此次全球氣候高峰會,象徵的是在拜登上台後,美中競爭框架下有限合作的體現。除習近平外,受邀對象還包括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印度、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領袖。普丁雖已確認將參加高峰會,但強調不會與拜登一對一會談,只會陳述俄國對於氣候暖化議題的立場。

凱瑞訪問中國是本次全球氣候高峰會的前戲

上次美中元首面對面會談,是2019年6月29日在日本大阪,趁著G20大阪高峰會的空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舉行了元首會晤。當時川普與習近平兩人就事關美中關係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當前美中經貿摩擦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至於習近平與拜登的上一次接觸,則是在2月11日農曆除夕當天,兩人以熱線通了電話。

其實早在3月26日,白宮便發布聲明,表示已經邀請中國、俄羅斯等40國領導人出席4月22日至23日、由美國舉辦的首次全球氣候高峰會,會議將向全球公眾直播。

接著,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凱瑞於4月14日晚間抵達上海,開啟了3天的訪問行程。在這期間,凱瑞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上海舉行會談,就中美氣候變化合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等議題交換意見。

在中國生態環境部4月18日發布的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中,便間接證實習近平將出席氣候高峰會的安排,表示兩國均期待4月22至23日由美國所主辦的領導人氣候高峰會,雙方認同高峰會的目標,在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前提高包括減緩、適應和支持的全球氣候雄心。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4月21日正式宣布,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22日在北京以視訊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高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拜登上任以來,首次與中國領導人同場參加線上會談,兩大強國過招意味濃厚。

美中兩強在領導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角力

這顯示在美國與中、俄關係皆處於緊繃之際,拜登仍把因應氣候危機擺在優先,可見美國為了籌辦這場會議確實煞費苦心。拜登在高峰會上宣示「10年內溫室氣體減排至少一半」,除表達對抗氣候變遷決心,拜登還針對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列出了相關目標,希望在對抗氣候變遷行動方面重新領導全球的意圖明顯。

拜登在氣候高峰會上宣布將在10年內減排一半的目標,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內所承諾的兩倍,歐巴馬於2015年加入《巴黎氣候協定》時曾承諾,美國在2025年的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時減少百分之26到28。但美國在川普上任總統後便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直到今年一月拜登就職總統才又重新加入。

拜登的最新宣示意味著將推動美國脫碳,政策上逐步淘汰汽油車、推動大手筆投資潔淨能源等方式來達成減碳目標。美國官員表示,這不只是政策目標,還是對新世代就業機會的大規模投資,包括交通、發電及製造業將面臨大改革。

習近平在4月22日晚間以視訊方式出席了本次全球氣候高峰會,習近平提出了六點聲明,表示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挑戰,國際社會要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並在會上重申,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以及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承諾中國在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要遠遠短於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

此外,習近平還表明,中國將承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第15次大會」,推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來造福各國人民。而他也強調在全球環境治理上要堅持共同但帶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認為共同但帶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全球治理的基石,針對中美日前發布的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他期待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一起為推進全球環境治理而努力。

不過,此次高峰會儘管著眼於氣候危機,但終究還是拋不開政治議題,即便美國表態減碳,其他國家卻也不見得會在氣候高峰會上跟進,而除了所有與會國家元首一同視訊連線外,美中元首是否會有另外安排一對一的線上會談也備受各界關注。美中雙方是否會就美中關係等政治議題,舉行另類的閉門線上高高峰會,其可能性也無法排除。

可以預見的是,在美中兩大強國因台灣、新疆與香港等問題爭論不休之際,拜登邀請習近平參會、而習近平也允諾出席,意味著兩國或許將在某些領域中進行務實合作,但無法避免的是,雙方在某些領域的激烈競爭交往模式,仍將持續進行下去,象徵的是在美中競爭框架下的有限合作。

至少可以確定,在落實多邊主義,以國際法為基礎、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並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氣候協定》等方面,拜登與習近平兩人是有所共識的。但其他的國際政治議題,恐怕只有競爭,看不到合作的可能性。

(作者蕭衡鍾/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本文為國戰會專稿,授權優傳媒與洞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