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李牧》為什麼需要《國土安全韌性條例》

文/李牧
近期,行政院提出《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以下簡稱《國土安全韌性條例》),編列規模約4100億預算用於產業支持、台電撥補等國土安全韌性項目。此特別條例淹沒於朝野的攻防喧囂中,究竟台灣是否需要《國土安全韌性條例》?
一、外部壓力驅動:催生《國土安全韌性條例》
當前我國面臨地緣政治與關稅風暴的雙重結構性壓力。地緣政治上,中共軍事壓力持續增強,印太地區戰略競爭加劇 ; 關稅方面,美國對台揚言實施32%關稅,使台灣內部經濟與安全二者間的張力愈加明顯。人們一方面擔憂關稅襲來導致的經濟受挫,另一方面也憂慮戰爭壓力下的安全風險,如何提高國家韌性(nationalresilience)以抵禦外部壓力衝擊成為問題核心,在此脈絡下,催生出《國土安全韌性條例》。
《國土安全韌性條例》主要分為三大支撐層面:「產業」、「國土安全」與「能源」。產業層面支持包含加強農業外銷與工業金融支持、擴大中小企業貸款與租稅優惠,以應對關稅所帶來的出口挑戰。
國土安全層面則聚焦於強化國土防衛能量,如新建無人機載具、巡防艦艇,加入人工智能系統,強化海域監測預警功能,並完善海巡的用水、用油、用電等後勤設施,以應對灰色地帶襲擾。
能源層面則撥補台電1000億,緩解俄烏戰爭所帶來的能源成本上漲,過渡國家能源轉型的推進。上述三大面向再加上健保、勞保、高等人才培育等民生補助,共約4100億財政撥補,如圖1所示國土安全預算占37%,為條例中最大宗,其次則是能源與產業預算。

二、短期刺激難解長期困局
從草案內容可以清晰看出《國土安全韌性條例》的輪廓,旨在變局中加強我國的國土安全與經濟體質。然而,四千億的財政撥補並非小數目,有立委質疑其必要性,亦有人提出將千億預算改為普發現金。普發現金雖能暫時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卻無法形成長期經濟動能,問題核心仍在於外部壓力驅動所造成的供應鏈風險與產業出口困難,而非單純消費需求疲弱。
且國土安全防護是典型的公共財,仰賴國家能力(Statecapacity)由上而下的戰略佈局,以應對未知的地緣政治風險,普發現金的做法無助於此公共財維護。
從我國海底電纜遭切斷到近日有大陸網紅自用橡皮艇偷渡桃園海岸,均反映海巡的監測系統需再加強,而這有賴中央穩定且充足的資源投入。是以,普發現金之短期操作不適用於應對長期困局,且將複雜的國土安全簡略化約為經濟消費問題。
三、提升國家韌性:回歸長遠的安全化建設
面對外部環境的動盪,鄰國日本增加對國內企業的融資支持,補貼關稅所傷的鋼鐵業、汽車業;南韓亦提供3兆韓元支援國內產業因應關稅壓力並追加對中小企業的補助預算。國土安全方面,處於強鄰旁的芬蘭和愛沙尼亞也加強對海底電纜的保護,嚴防「幽靈船隊」(ghostfleet)對周遭海域的威脅。這些國家面對動盪局勢均積極投注資源提振國家韌性,對我國具有借鑑意義。
整體而言,《國土安全韌性條例》體現哥本哈根學派的「安全化」(Securitization)進程——當傳統上被視為經濟或社會議題的領域,因外部威脅而轉變為安全議題。
條例中的產業、能源、國土安全三大層面已非單純的內政問題,而應被鑲嵌進國家的安全化議程中做全局考量。因此,若局勢持續動盪,上述外部結構性壓力持續擠壓台灣,三大層面的安全化也勢必深化才能支撐我國的國家韌性,而這有賴朝野凝聚共識,共同推進國家長遠的安全化建設,打造一個堅韌且永續的家園。
(作者李牧為國立政治大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