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張明睿專欄

國戰會論壇/張明睿》印巴戰爭充滿解放軍作戰思維

中國殲-10CE戰機的資料照。

文/張明睿

「印度的辛杜爾行動與巴基斯坦的銅牆鐵壁行動」構成了印巴短暫的4天(0507~0510)交火,戰場行動節奏快,戰術樣式卻相當複雜,包括「空戰、飛彈戰、防空反飛彈、炮戰、無人機戰、網路戰、電磁戰」多域手段進行。

巴基斯坦的武器裝備85%是來自於中國大陸,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武器裝備具有「模仿、廉價、低效」刻板印象,戰前認為印巴軍力不在一個天平之上,但是交戰結果,這個觀點被顛覆了。從交戰現象分析,發現解放軍作戰思維影響著交戰結果,現僅選擇幾點簡單說明。

防禦性攻勢作戰

從巴國軍隊用兵的謹慎態度,可以用防禦性攻勢作戰來表述,防禦性攻勢與西方的預防性攻勢,思維上有很大差異。戰場上誰先放第一槍,誰就是戰爭的發動者,相對弱勢國家,採取防禦性攻勢,是能取得輿論場上的正義立場,這種觀念與解放軍的「積極防禦」觀點具同質性。

「積極防禦」強調後發制人,條件是必須具備攻防一體的先進軍事能力,或是武器裝備在代差劣勢之下,能採取誘敵深入,利用廣域迴旋空間,實施持久作戰。從印巴軍事能力與潛力對比,巴方無法實施持久戰、後發制人,所以速戰速決是較佳選擇。但從開戰後的印軍表現,發現其攻勢聯合作戰效能不足,巴方反而有表現較優的體系作戰行動。

其次,印度遭受恐攻之後,巴基斯坦提出國際機構調查處理,也就是透過政治處理,印度沒有接受巴基斯坦建議,認定巴國官方在袒護抵抗陣線組織。4月29日4架飆風戰機飛近實控線,遭受巴方兩架J10CE攔截,透過電磁干擾,阻絕印度機隊通訊線路,迫使戰機返航。巴方對印度自我克制,表現守勢態度。

再次,5月7日印度發起辛杜爾行動,作戰樣式表現在「空戰、飛彈攻擊、砲擊」,考驗巴方制空拒止、防空反飛彈系統、火力反擊的能力,也坐實了印度是戰爭發動的一方。5月8日印度發起無人機作戰模式,引起巴方5月10日銅牆鐵壁行動反擊,屬於防禦性攻勢的模式。

戰爭控制與自我克制

解放軍的「戰爭控制」思想,不同於「有限戰爭」的觀點。俄烏戰爭局限在烏克蘭國土進行,北約軍隊不介入戰場,俄軍有條件的核子武器使用,這些是有限戰爭的範疇,「戰爭控制」思維除了有這些內容之外,主要還是表現在作戰節奏與烈度的控制。

要達到作戰節奏的控制權,除了反擊摧毀能力外,還要能掌握作戰行動先機,這部分則有賴於戰場情報反饋。英國金融時報對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所稱「中國的支持是巴基斯坦應對挑戰的關鍵支柱」評論說:「北京…在衝突期間提供了關鍵情報支持與外交後盾」,能做到戰場透明的,只有美國與中國兩個國家。中國提供巴基斯坦戰場情報,沒有政治上的困擾。

戰爭控制,同時也是要求自我克制。5月8日印度發起無人機飽和攻擊,造成巴國多處炸損,包括LY-80(HQ-16)固定式方艙的損失,巴方則在0510進行反擊,針對機場、彈藥庫、哨所,26個軍事目標進行精準打擊。

巴基斯坦的報復,已經深入印度縱深處,此刻,印軍的防空反飛彈效能,已經由戰初的93%,下降至67%,形成無空優、無空防的危機狀態,印度退役將領評論,印度防空系統無法應付多域協同快速進步的巴基斯坦。首都新德里陷入脆弱情境,巴方自我克制,沒有進一步暴力打擊。

眼看戰火升級,川普突然放出雙邊都願意停火的訊息。巴基斯坦宣稱,停火協議是由印方主動提出,巴基斯坦同意。但在停火生效前刻,印軍突然發射布拉姆斯超音速飛彈,擊中3個空軍基地,其中在南部的柏拉利基地造成5人傷亡,巴方卻沒有作出報復行動,可以理解巴方為了停戰,保持自我克制的態度。

體系作戰的空戰

5月7日空戰共有114架戰機混戰(依據巴方最後公布巴42:印72),著實出乎意料,裝備俄、歐先進戰機的印度在空戰中慘遭失利。5月9日路透社以《全球軍隊研究印巴空戰》為題,採訪西方軍工與防務專家,如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表示:「正在開發的AIM-260聯合先進戰術飛彈,部分是為了應對PL-15」。PL-15在這場空戰上表現的數據,確實也是美國所需。

PL-15空對空飛彈具有主動相控陣雷達、雙向數據鏈、雙脈衝推進,意謂著可以射後不理,俗稱A射B導模式。J10C作為一個A機,B平台可以是ZDK-03預警機,也可以是HQ-9或是其它具有大功率的雷達構件平台。但這套空戰原理並非中國率先提出,而是美國空戰設想,卻由中國製造率先實現。

軍企關心「單一武器」的技術與性能,戰略者更關心空戰是如何進行的,為何印度配備「流星」超視距飛彈的先進戰機,面對J-10C會有如此空戰結果,如今發現的關鍵是體系作戰的優勢所致。

體系作戰絕非局限空戰

空戰中的體系作戰,僅是體系作戰的一環,體系作戰應是整體性的,可以透過不同的、多樣的子系統,結構成更大的作戰體系單元,其中關鍵處,便是裝備的兼融與通用性。印軍武器裝備來源複雜,彼此不相兼融,數據難以共享,這是體系作戰致命缺點。反觀巴基斯坦體系作戰得以發揮,武器裝備來源單一,訊息通路相連,數據得以共享,體系作戰效果不言而喻。

體系作戰的建設,受到技術更新疊代速度快,平台汰換高、投資預算大、後勤保障不易,中國最後還是走向軍民融合的道路發展。但體系裝備發展,也是從紛亂中逐漸形成。江澤民執政後期,要求總裝備部(當時仍是總部體制),統籌解放軍武器裝備的通用性,喊出「現有裝備成建制、成系統,形成作戰能力與保障能力」,此刻連機械化條件都談不上。

2010年也就是胡錦濤執政後期,「兩成兩力」建設仍在持續,但這時候技術門檻已經是「基於信息基礎的體系作戰能力」,作為裝備統合發展的焦點;2014年解放軍學術論文中,提到了體系作戰的再轉型,納入智能、無人技術,提升信息化體系作戰能力。從解放軍體系作戰裝備發展過程,技術已經成為解放軍戰力生成的驅動力。

不是什麼消息都是祕聞

有報導指出,這次巴方幕後戰場指揮為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其實這沒有什麼秘密,首先,中國要提供巴國戰場情報,正如同俄烏戰爭中,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的角色是一樣的;其次,張又俠出身裝備部,對解放軍體系作戰裝備熟悉,如今又身為軍委副主席,不想涉入都很困難;更重要的是巴方用兵思想與解放軍的思想內涵,如此高度相似,豈有巧合之說。觀察巴方用兵,同時,也提供觀察者一個理解解放軍作戰樣態機會,也算難得。

印巴戰爭雖然停火,巴國情報單位認為這僅是暫時,5月23日戰火或將再起,莫迪在電視講話,印巴戰爭中印度是勝利一方,並認為「辛杜爾行動仍在持續中」,是否真的如此呢?就讓大家猜吧!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共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