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炫》賴政府民調赤字下的三重困局

文/蔡炫
總統賴清德的執政滿意度首次呈現「死亡交叉」,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以47.3%不滿意領先47.1%滿意,其信任度也暴跌8.1%,不信任則攀升6%。此外,這是賴清德上任以來,滿意首次低於不滿意。然而,賴政府還未意識到信任危機已箭在弦上,陷入民調赤字下的三重困局。
賴清德將面臨雙少政府的民意基礎瓦解、民主法治雙重倒退、國際信任危機高升的三大衝擊,即便已是第三屆的連續執政,民進黨卻是沿著一條行政擴權的路線邁進,面對426戰獨裁遊行的龐大民怨,權貴司法持續大顯雙標戲碼,針對藍營立委的罷免行動凌駕選委會,尚未進入準第二階段連署審核,檢調司法就已超前部署。一場民主國家行使罷免的正常機制,卻在動用檢警體系強力介入,對於在野陣營與民間行動,祭出司法手段取代審核機制。反觀綠營自身過去罷免經驗,無一遭受如此對待,赤裸呈現「辦藍不辦綠」的雙重標準。當行政權傲慢擴張導致司法工具化,難怪賴清德的四成民意正在快速崩解。
賴清德在2024總統大選後以四成低迷的得票率「弱勢當選」,加上立法院的立委席次也未過半,如今上任至今未滿一年,雙少政府並未體認民意不足的跛腳警訊,當不滿意度超過滿意度,這不僅是民調數字的變動,更是國家治理失靈的前奏,由於整體趨勢持續惡化,才會迅速陷入民調死亡交叉。
民進黨施政未獲普遍民意認可,僅能死守四成鐵桿群眾,回顧2020年前總統蔡英文連任,全靠操作「抗中保台」亡國感所賜;隨著內部政局動盪不安,外部經濟關稅威脅、社會對立加劇,即便口號喊的震天價響,已經無法掩蓋執政無能。這波民意的集體焦躁,是對政見跳票的具體反噬,民主政治的根本在於民意授權,一旦失去民心,執政者的正當性便岌岌可危。
賴清德上任以行政擴權抵制多數民意,早在就職滿月之際,在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以及「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以總統之姿駐點行政院來破壞體制,已反映出對民主制衡的根本蔑視。而事實上,一旦行政權力不受控制,台灣恐步韓國後塵,陷入「民主空殼化」的惡性循環。賴清德以「強人之姿」,無視程序正義與社會共識的治理模式,表面上短期鞏固權力,實際卻已種下民主法治雙重退化的惡果。
回顧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在執政初期就因強硬施政,迅速與社會價值脫節,進而跌入民調死亡交叉。當時,尹政府高壓推動勞工政策改革,甚至促成意識形態對立惡化,結果抗爭四起而社會撕裂,最終導致民意基礎迅速崩盤。如今,賴政府當前同樣暴露出類似問題,罔顧程序強推政策並動輒祭出國安以及司法體系打壓異己,韓國尹錫悅最後宣布戒嚴的前車之鑑,便是行政擴權獨裁的最佳寫照。
台灣若因行政獨裁導致內部分裂,恐將無法避免引發國際信任危機,外資不僅考量經濟政策,也會重視政局穩定與法治保障。當民主制度遭到侵蝕,社會紛亂成為常態,台灣的「民主價值」光環必定逐漸褪去,對外資的吸引力將急遽下滑。國內政治的嚴重失序,也將帶動國際社會的信任危機。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為了鞏固權力,推動司法改革卻導致了國內分裂與社會動盪,最終引發國際社會批評與外資撤離。內塔尼亞胡政府的內政獨裁擴大了不信任感,迫使以色列面臨史無前例的外交孤立,外資信心大幅下滑,就連科技新創重鎮「矽谷以色列」也遭受重創。在中美對抗白熱化之際,台灣若讓自身政局不穩,恐將置身亞洲地緣政治的風口浪尖,淪為一顆風險極高的「定時炸彈」。
民進黨政府若仍以擴權內鬥作為治國之道,無異於將自毀長城,在民調赤字下面臨三重困局,卻用一個不斷膨脹的國家機器來做應對,在失去民意基礎、踐踏民主法治、引發國際不信任的惡性循環中加速運轉。民進黨政府若再不懸崖勒馬,繼續抱持「民意操控」的傲慢心態,那麼等待台灣的,將不是光明未來,而是絕望深淵。
(作者蔡炫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