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鎤銘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鎤銘》越戰50年後:從創傷到復興的華麗轉身

2025年4月30日,正值戰爭結束半世紀,越南從戰火蹂躪的廢墟蛻變成亞洲經濟成長的亮點,令人驚嘆。

文/蔡鎤銘

50年過去了,越南戰爭的餘波依然在全球留下深刻印記。這場衝突奪去了近6萬名美國軍人與超過300萬越南人的生命,重塑了冷戰格局與東南亞的面貌。2025年4月30日,正值戰爭結束半世紀,越南從戰火蹂躪的廢墟蛻變成亞洲經濟成長的亮點,令人驚嘆。透過普立茲獎得主吳越清(Viet Thanh Nguyen)與越南裔歷史學家邁•艾略特(Mai Elliott)的回憶,這場戰爭的個人創傷與國家轉型交織出動人故事。本文將探討越南戰爭的歷史遺緒、其對美國與越南的深遠影響,以及當前地緣政治下的新挑戰,揭示一個國家的韌性與未來之路。

越南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衝突,更是數百萬人生命與家庭的試煉。邁•艾略特回憶,她在西貢成長期間,雖未直接參與戰鬥,但通過為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研究項目記錄戰爭,目睹了戰爭對平民的摧殘。她描述道,城市裡充斥著戰爭傷殘的乞丐、孤兒,以及湧入西貢的難民,生活在極度惡劣的條件中。這種間接的經歷讓她深刻感受到戰爭的無情,她坦言:「到戰爭結束時,我不在乎誰勝誰負,只希望它停止。」

對吳越清而言,童年記憶始於1975年西貢淪陷後的難民營。他年僅四歲,隨家人與約130,000名南越難民逃至美國。作為商人家庭出身的他,父母雖非政治或軍事階層,卻因天主教信仰而堅決反共。吳說:「我們是一個失去太多的人群,充滿憂鬱、憤怒與悲傷。」這種集體創傷驅使難民社群努力重建生活,他的父母每天工作12至14小時經營雜貨店,同時設法寄錢回越南,試圖維繫與故鄉的聯繫。然而,通信中斷與親人離散(如母親因無法參加外婆喪禮而精神崩潰)加深了家庭的痛苦。

戰爭的影響亦波及美國。約60,000名美國軍人喪生,數十萬人帶著身心創傷返鄉,引發大規模反戰抗議,導致全國性信任危機與文化動盪。同時,美國民眾對越南的認知多來自戰爭影像,缺乏對其文化與人民的全面理解。吳指出,1975年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不願接受東南亞難民,這反映出種族偏見與誤解,成為難民融入美國社會的巨大障礙。

戰爭結束後,越南面臨嚴峻挑戰。1975年4月30日,北越以坦克衝入西貢總統府,統一國家,但隨之而來的蘇聯式中央計劃經濟導致經濟停滯、糧食短缺與國際孤立。1978年至1989年,對柬埔寨的軍事佔領進一步加劇其困境。然而,1991年柏林牆倒塌改變局勢,失去蘇聯支持的越南轉而尋求與美國改善關係。1997年,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推動貿易與旅遊開放,開啟越南經濟轉型之路。

此後,越南經濟實現驚人成長。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越南於2007年加入該組織,過去20年間成為亞洲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雙邊貿易協定於2001年與美國簽署,隨後「越南製造」標籤逐漸取代「中國大陸製造」,成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從服裝到電子產品,越南憑藉低成本勞動力和穩定政府,吸引大量外資,經濟年均成長率屢創新高。這種復興被比喻為戰後歐洲的成功故事,顯示越南從廢墟中崛起的韌性。

然而,經濟成長背後隱藏地緣政治平衡挑戰。越南深知過度依賴美國可能威脅其共產政權,而過於親近中國大陸則可能喪失國家主權。邁•艾略特分析:「如果越南與中國大陸靠得太近,可能失去國家;與美國太近,可能失去政權。」這種務實態度讓越南在中美之間尋找中立立場,成為區域穩定的關鍵。

近年來,越南成為中美博弈焦點。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佈對越南實施46%對等關稅,雖隨後暫緩90天,但此舉顯示美國對越南貿易順差的不滿。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迅速訪問越南,簽署45項合作協議,並呼籲抵抗「單邊霸凌」。川普對此以戲謔口吻回應,稱:「我不怪罪中國大陸,我不怪罪越南……他們今天見面,會議很美好,像是在試圖弄清楚如何『擺布』美國。」這暗指中越可能聯手,凸顯地緣政治的複雜性。

越南的歷史經驗讓其對中國大陸保持警惕。吳越清提到,越南與中國大陸對抗超過千年,1979年兩國甚至爆發短暫衝突。這種歷史恩怨促使越南採取務實外交,與美國修好以制衡北方強鄰,同時維持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中國大陸是越南最大貿易夥伴)。這種平衡策略讓越南在全球舞台扮演愈發重要角色,但也面臨內外部壓力。

對越裔 diaspora(海外華人社群)而言,局勢同樣敏感。約400萬越裔散居全球,特別在美國,許多人仍反共,期望越南政權改變。這種立場與越南政府立場相悖,導致家庭與社群內部緊張。邁•艾略特指出,政府避免提及「再教育營」或「船民」等敏感歷史,顯示內部和解之路仍漫長。

50年後,越南展現驚人包容態度。吳越清強調:「越南是一個國家,而非戰爭。」對年輕一代而言,戰爭已成歷史,他們積極回國經商或探親,強化與母國聯繫。美國遊客與退伍軍人也受到熱情歡迎,這種和解與美國參與越南的有限時長(約8年地面戰)有關,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千年殖民歷史讓越南人更警惕北方。

對美國政策制定者,越南戰爭留下重要教訓。邁•艾略特建議,在介入他國內政前應謹慎評估,尤其避免派兵介入內戰。她指出,越南戰爭本質上是共產與非共產派系的內戰,外來干預加劇傷害。博物館展覽雖記錄美國作為,但越南政府更關注經濟發展與夥伴關係,顯示前瞻視野。

總而言之,越南戰爭50年的歷史是一場從創傷到復興的旅程。越南不僅重建經濟,還在中美博弈中找到生存之道。對美國而言,這是反思干預政策的契機;對越南來說,則是繼續前進、化解歷史傷痕的挑戰。隨著年輕世代成長與國際合作深化,越南的未來或許能超越戰爭陰影,成為和平與繁榮象徵。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共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