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川普關稅戰遭反制 中歐合作有契機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發表強硬言論,稱如果美歐談判失敗,準備加大報復威脅。包括可能對美國科技巨頭徵稅。

文/周忠菲

川普發起的關稅戰,現在進入第二階段,即90天緩衝期。今天美國糾結的現狀,世界有目共睹。如何化解這一危機,一種說法是「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也開始釋放將緩解信號。但也有更尖銳的看法。如英國前外交官沙米爾.普利認為:「世界正在進入一個西方勢力減弱的時期」。

本文認為,應將美國發起的關稅戰,視為川普擴張戰略的一部分(如川普威脅丹麥,如果不同意出售格陵蘭島,美國就加徵關稅)。現在,全球聯合抵制關稅戰中,出現一個重要現象,即川普對歐洲的「收割」,撕裂了美歐關係。曾經忠實地親美西方國家,

開始疏遠美國。這種趨勢將重塑歐洲地緣政治與經濟版圖,也將為中歐關係的發展,提供契機,注入動能。

一、 關稅戰激化世界矛盾

4月8日,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發表德國前副總理兼外長約斯卡•菲舍爾題為《美國的自我毀滅》的文章。文章指出:「幾十年來,西方——一個由軍事聯盟和貿易關係構成的,無與倫比的地緣政治框架——,這一直是美國權力和影響力的有力助推器,是美國能夠輕鬆贏得冷戰並發展為比歷史上任何大國都更強大的國家的原因。」 菲舍爾指出,川普至少摧毀了一代人對美國的信任。美國的承諾,不再可信。他進而認為,以往的國際秩序將一去不復返。認為西方的消失,以及美國領導地位的崩潰,將極大地改變21世紀的世界政治格局。

其實也可從另一角度,即美中俄歐四邊關係的角度,看待上述問題。川普發動關稅大戰,不僅未能挽救美國經濟,反而導致世界矛盾激化,導致主要大國之間,不僅抵制美國的全球「收割」,而且尋找除美國之外的合作機會。這意味著,某種意義上,世界格局的重組將在美中俄歐之間展開。既不是美中俄大三角,也不是中美主導未來世界(曾記否,川普就職前夕,曾「口若懸河」,宣稱:「中美聯手,能夠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

二、 關稅戰加劇美歐裂痕

關稅戰產生的重大影響之一,是美歐裂痕的擴大。

美歐經貿關係對美歐雙邊以及全世界的經貿發展,都有重大影響。長期以來,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55%分佈在歐洲,歐洲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65%集中在美國。據歐盟委員會2023年資料,美國與歐盟年貿易額1.5兆美元。其中,歐盟對美國貨物貿易順差1686億美元,歐盟對美國服務貿易逆差1126億美元。川普入主白宮後,多次提及「歐盟占了美國的便宜」。4月2日,關稅戰打響,美國決定對歐盟徵收25%關稅。

4月7日,歐盟貿易和經濟安全事務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在盧森堡出席歐盟外交事務會議時表示:歐盟準備動用「一切貿易防禦手段」,應對美國關稅衝擊。將於4月15日起實施第一輪對美關稅反制。4月1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發表強硬言論,稱如果美歐談判失敗,準備加大報復威脅。包括可能對美國科技巨頭徵稅。

近日,川普宣稱,美國有可能與歐盟達成貿易談判協定。但這種應急行為,掩蓋不了美歐貿易衝突嚴峻,跨大西洋聯盟在經濟、安全與技術的多重擠壓下,裂痕日深的事實。現實顯示,關稅戰不僅點燃了跨大西洋的經濟戰火,還刺破了美歐經政關係的經緯。美歐裂痕的深層原因,短期內難以消弭。

三、 影響美歐裂痕的深層原因

歐洲面臨的局勢十分嚴峻,各國不僅需要應對各自國內經濟衰退,更需要應對俄烏衝突及其戰爭結果所構成的,對歐洲傳統安全體系的進一步威脅。

其一,俄烏衝突的影響。目前,川普政府對俄烏談判的要價,遠超預期。與此同時,戰爭結束,美俄關係緩和後,川普政府將減少對歐盟的安全保障承諾(大幅削減對北約的資金與軍事支持)。

歐盟認為,這將動搖歐洲的安全根基。這也促使以德法為代表,歐盟加快了自身安全保障體系的建立,拉開與美國的距離。如法國總統馬克宏高舉「歐洲戰略自主」大旗,呼籲組建歐盟聯合防務部隊。如德國宣布國防預算增加20%。既應對俄羅斯的威脅,也防備美國退出北約。新任總理舒默表示,德國將繼續推動「歐盟戰略自主」議程。

其二,美國關稅「大絞殺」。川普對全球進口商品徵收10%基準關稅,對中國加徵至145%(現已加徵為245%),對歐盟汽車等商品加徵25%關稅。受此影響,歐盟對美出口驟降10%,其中又以德國汽車工業首當其衝,預計損失超過200億歐元,導致德國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其它如法國葡萄酒與義大利奢侈品也「雨露均沾」,未能倖免,法國失業率攀升至8.5%。川普還直言:「歐洲應自己埋單」,聲稱對等關稅的目的是保護美國的製造業、消弭美歐貿易逆差。

其三,需要重新審視對美國的依賴。面對美國擴張性的對外戰略,歐盟「清醒」過來。採取的措施之一,是歐盟在技術領域將斥資百億歐元,啟動晶片研發計畫,打破對美國半導體的依賴。措施之二,是繞開美國。川普威脅對歐洲汽車加徵更高關稅後,時任德國總理蕭茲就曾暗示並警告美國:「此舉將摧毀歐洲工業」。2025年3月,歐盟與日本簽署6G技術合作協定,明確表達歐洲將繞開美國主導的供應鏈,走技術自主開發的道路。

四、中歐合作有契機

美國推行以激化世界矛盾為目標的對外政策,促使歐洲重新思考,在美中俄歐全球博弈中,戰略向東,市場向東,以取得新的立足點。其選擇之一,就是更加注重發展與中國的關係。

對中國而言,2025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應該說,雙方在半個世紀的往來中,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美國的「全球收割」,促使中歐在經貿關係與地緣戰略上,攜手合作,反對美國的霸權。

中歐經貿關係不僅是應對美國關稅戰,還包括維護WTO多邊框架以及在地區一體化進程方面。如重啟2021年,因美歐壓力而遭擱置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如果CAI能夠落實,這將為中歐企業提供公平的市場准入。不僅中歐雙邊的經濟韌性可增強,而且雙方重塑國際貿易環境的能力,在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大國擔當,都將得到更多的展示。其它如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領域,中歐合作都有巨大的潛力(2025年4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與中國簽署20項經貿協議,涵蓋風能、光纖和數位經濟,總額達50億歐元)。

五、結語

當前,美國發起的關稅戰不僅遭到反制,還造成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格局的劇變。「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當反思。歐洲已經覺醒。這將對中歐關係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中歐合作,不僅指經濟層面的互利共贏,也是指中歐在應對全球挑戰以及地區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方面,進行戰略協調。

中歐合作,有利於世界穩定。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共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