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鎤銘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鎤銘》中國大陸能否成為全球新霸主?

台灣與南韓在世俗化程度上與中國大陸接近,美國的價值觀更強調自我表達,與英國、德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高度一致。圖為2017年習近平在北京與川普合影。

文/蔡鎤銘

在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快速變化的當下,美國作為世界經濟與文化的領導者地位正面臨挑戰。特別是2025年4月美國對全球盟友實施最低10%相互關稅的政策,引發國際社會對其信任度的質疑。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積極透過高層外交與經濟合作,試圖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諸如與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Pedro Sánchez)和越南總理范明正(Phạm Minh Chính)的會晤,顯示中國大陸正加速擴展其全球影響力。然而,中國大陸是否能取代美國,成為各國在文化、社會及經濟領域的替代合作夥伴?本文將從多維度進行分析,探討這一問題的複雜性與可能性。

文化上的相似性往往是國際合作的重要基礎。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繪製的「英格爾哈特-韋爾策爾圖」(Inglehart-Welzel Cultural Map),中國大陸的價值觀呈現世俗化特徵,且在「生存」(sustainability)與「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之間保持平衡。這種特徵與東亞地區的台灣、南韓、香港,以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等國有一定相似性。例如,台灣與南韓在世俗化程度上與中國大陸接近,而馬來西亞等國則在價值觀上稍偏傳統但仍具親和性。相比之下,美國的價值觀更強調自我表達,與英國、德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高度一致,但在中東、非洲及南美等地區則顯得疏遠。

這種文化上的親近感為中國大陸與亞洲國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提供了基礎。然而,文化相似性並不必然轉化為政治或經濟上的聯盟。例如,日本雖然在自我表達程度上與美國相近,但其高度世俗化的特徵使其與中國大陸和美國均存在一定文化差異。因此,文化上的共鳴雖為中國大陸擴展影響力提供了優勢,但其效果因國家而異,且難以完全取代美國在西方國家中的文化吸引力。

社會層面的民意傾向對國際合作同樣至關重要。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年1至5月的「全球態度調查」(Global Attitudes Survey),在35個受訪國家中,27國對美國的正面觀感高於中國大陸。特別是在與中國大陸存在領土爭端的國家,如日本、南韓及菲律賓,親美情緒尤為顯著。例如,日本對美國的好感度遠超中國大陸,這與其歷史及地緣政治因素密切相關。西歐國家如德國、英國等亦普遍對美國持正面態度,顯示美國在西方世界的社會影響力根深柢固。

然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對中國大陸的態度較為正面。例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因華人人口比例較高,對中國大陸的好感度相對較高。此外,在墨西哥、南非等新興國家,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好感度差距較小,顯示這些國家的民意較為平衡。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進一步削弱其在這些國家的支持率,進而提升中國大陸的相對吸引力。然而,即便如此,日本、南韓及西歐國家因長期以來對美國的信任,短期內難以轉向親中立場。中國大陸要在社會層面取代美國,仍需克服巨大的民意障礙。

經濟合作是國際關係的核心,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最終消費市場,其地位難以動搖。根據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數據,2023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為中國大陸的1.6倍,個人消費市場規模更是中國大陸的2.3倍,占全球個人消費的29.1%,遠超中國大陸的12.8%。這使得美國成為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例如,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的貿易多為順差,而對中國大陸則多為逆差,顯示美國是其最終需求市場,而中國大陸更多扮演供應鏈角色。

儘管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逐漸逼近美國,但其內需市場的吸引力仍不足以取代美國。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低迷及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中國大陸難以吸收其他國家因美國關稅政策而損失的出口份額。相比之下,沙烏地阿拉伯、巴西等資源出口國因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可能更傾向於深化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合作。然而,對於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而言,美國市場的規模與穩定性仍是其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柱,中國大陸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這一角色。

此外,美國關稅政策可能迫使部分國家重新評估其對美經濟依賴,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會立即轉向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與政策不確定性,例如對外投資的限制及國內市場的波動,可能限制其作為可靠經濟夥伴的吸引力。因此,經濟層面的現實制約了中國大陸成為美國替代者的可能性。

綜合文化、社會與經濟層面的分析,中國大陸在取代美國作為全球合作夥伴的道路上既有機遇亦面臨挑戰。文化上,中國大陸與亞洲國家的價值觀共鳴為其擴展影響力提供了基礎;社會層面,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親中情緒可能因美國關稅政策而增強;但經濟層面,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中國大陸雖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出越來越強的領導力,但要完全取代美國,需克服文化認同、社會信任及經濟結構上的多重障礙。

未來,隨著美國內外政策的變化及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進展,兩國在全球影響力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對於日本、南韓及東南亞等國家而言,如何在美中之間尋找平衡,將是其外交與經濟策略的核心挑戰。中國大陸能否成為美國的替代合作夥伴,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努力,更取決於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的演變。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媒體共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