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王崑義》「脫中入北」 脫不了後殖民意識

文/王崑義
1990年代蘇聯東歐解體以後,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情勢的巨變,台灣興起一股追求重新定位台灣地緣戰略的熱潮。最早是由主張「大膽西進」的許信良擔任民進黨主席時,提出「東西橋樑、海陸介面」的戰略構想,可惜遇上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使得「大膽西進」的主張破局。
雖然如此,但是李登輝在「戒急用忍」的政策之下,也依照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理論」基礎,主張台灣應該向南方擴展,尤其是東協地區。這一主張形成台灣「南北縱橫」的戰略思考。亦即台灣的地緣戰略發展應該以日本為雁首,台灣做雁身,帶動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這也是李登輝執政時期會提出「南向政策」的基礎。蔡英文執政8年,也在「南向政策」的思考下,再提出「新南向政策」的戰略發展。
至此,台灣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發展,便出現「東西橋樑」和「南北縱橫」兩條戰略思路。在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執政時期,基本上脫離不了「南北縱橫」的路線,唯有馬英九執政那8年間,才有一點「東西橋樑」的路線,或者更有許信良「大膽西進」的影子。
如今,賴清德在川普關稅之亂下,全球政經新的變局又出現時,他呼應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提出的「脫中入北」,以做為台灣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讓「脫中入北」一詞成為近日台灣輿論熱中討論的口號,說它是口號,主要是因為「脫中入北」既未成為理論,也還未成為政策,只能先以口號視之。
事實上,「脫中入北」打破「東西橋樑」和「南北縱橫」的發展方向,依照吳介民的說法,台灣應該利用每一次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動來推動適合自身產業發展的方向;而台灣科技製造實力可以在美國、日本、歐洲代表的核心國家構成的「全球北方」立足,「這是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加入當代全球化夢寐以求的成果。」
「全球北方」當然是相對於「全球南方」的概念,「全球北方」及「全球南方」(Global North and Global South),依照維基百科的解釋,是指已開發國家(北方世界/全球北方)與開發中國家(南方世界/全球南方)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分歧。
而「全球北方」及「全球南方」兩個概念對立使用,其實是因為「南北分歧」一詞而被廣泛使用,因為無論位於北半球或南半球,經濟發達的已開發國家或地區通常都屬於北方世界,而經濟稍弱的開發中國家通常屬於南方世界;但「南」、「北」的分類已經開始過時。
中國在毛澤東時期就已經出現「南方外交戰略」,即把全球劃分為「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是指美蘇兩強,「第二世界」是日本、西歐等「次等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則是指所有未發達的南方國家。中國大陸立足於「第三世界」,跟第一、第二世界進行鬥爭,這是中國會成為第三世界的老大哥之因。
毛澤東「三個世界觀」的主張,有他替中國找尋霸權定位的思考,但是台灣從李登輝到蔡英文走向全球南方的構想,其實並脫離不了後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既以雁行理論在後冷戰時期的概念轉換來說,東亞國家在雁行理論的經濟發展型態:是以日本為雁頭,其次為亞洲四小龍(包含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其後是中國與東南亞的亞洲四小虎(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
亦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技術成熟,生產要素也產生變化時,這些產品在日本的競爭力轉弱。接著亞洲四小龍自日本移轉技術或產業,就此開始發展此一產業;在此同時,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到另一個新的層次。
同樣地,當亞洲四小龍在該一產業發展成熟後,這些產品的生產又轉移到相對更落後的中國等地發展;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結構也相應升級,呈現出有先後秩序的發展。
從雁行理論來看,所有東亞國家大致都受到日本的殖民或侵略,所以雁行理論脫離不了日本二戰前希望建構大東亞共榮圈的思考,所以雁行理論也把中國板塊納入發展的範圍。
但是,不管是李登輝的南向政策,或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都屏除中國這個板塊,形成是以日本為首的後殖民意識,所不同的是在蔡英文時期,因為日本面臨30年的失落期,所以新南向就缺了日本這一塊,增加印度板塊。
現在賴清德接受「脫中入北」的戰略思考,重尋過時的理論基礎,希望把台灣的資金大舉投入全球北方,但其實是以投入美國為主要的構想。這符合賴清德親美、依美、入美的想法,雖然不至於把台灣變成美國的第51州,但是在大陸與美國兩大板塊激烈爭鋒之際,完全依美就像李登輝親日一樣,脫離不了後殖民意識,台灣仍無法做自己。
當然,或許台獨的戰略是希望把台灣完全投資美國,讓美台完全捆綁在一起,即使最後遭到中國攻擊時,也可能變成美國的託管地,還有機會爭取獨立的一天,但台灣版圖若納入中國板塊,台獨就沒有明天。只是這場台獨美夢,在中國寸土不讓之下,最終也只是南柯一夢。
(作者王崑義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媒體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