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張明睿專欄

國戰會論壇/張明睿》戰爭一個令人「費解」政治問題–揭開對台新戰略─塑統

文/張明睿

美中競爭的戰爭問題

3月4日紐約時報記者提問,針對美國對中國商品再次加增10%關稅中將如何回應!林劍表示,「美方如果真想解決芬太尼問題,…(就)同中方磋商解決…如果別有所圖,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或者別的甚麼戰,中方將奉陪到底。」林劍所稱的「什麼戰」,應該是指金融戰、科技戰…等等。

林劍的回覆,在美國卻直接被媒體拿來追問國防部長,赫格塞斯( Hegseth)反應稱,「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開戰,但將重建軍隊,為戰爭做好準備。」3月6日塔斯社記者再度追問林劍,其補述稱「奉勸美方不要用自身霸權邏輯鏡像中國,…冷戰思維,…戰略競爭,…中方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無論是關稅戰還是貿易戰,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都打不得,也打不贏。」

霸權移轉是通過戰爭所決定;冷戰則指美蘇集團對立衝突下,核條件的總體戰爭;戰略競爭則是非軍事戰爭手段的運用,總括而言,便是「常規戰爭、核子戰爭,非軍事戰爭」,戰爭形式不同,卻皆是透過「攻與防」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美中藉由記者提問對答,透露一個弔詭問題,語言雖不示弱,但在戰爭工具使用上,態度則相當謹慎。

2025年川普回歸白宮,面對財政「債務與赤字」困局,「關稅手段與交易思維」成為外交特色,展現出來的是短期特徵的「彈性戰略」,彈性戰略是因應性的,這種戰略的特色,是「積小勝為大勝」的一種渠道,透過逐次強化操作以取得戰略績效,巴拉馬運河經營權,移轉美國貝爾格萊德資產管理公司,便是極佳的例子。

那美國對中的「長期戰略」在那裡呢?如「美國復興、霸權地位、權力平衡」,是定位在哪種利益與戰略行動的選擇?較為明確的部分,便是美國在尚未建立可靠的國家運營體系,中美之間的互動,仍是極激烈的競爭,戰爭手段的衝突,仍被有效的控制。

台海之間的戰爭問題

拜登時期將「關島至亞洲邊緣島鏈」,作為威懾計畫重點區域,為了激勵構建速度與力度,美方結合習近平任職時間節點,預設2017年台海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藉此調整西太美軍佈署,並敦促台灣加大軍事投資,要求軍隊向實戰場景轉向,塑造戰爭氛圍。

2月21日漢光兵推,軍聞社不慎秀出美國聯五次長巴杰隆少將(J5 MAJ General)照片,巴杰隆的存在有可能是美台軍事一體化的前兆,中國曾經提出武統紅線,包括了獨立、擁核、外軍介入等等,面對明確訊息,中國卻僅在東部外40海浬處,舉行軍演回應,中國的回應與政治主張並不相稱,中國為何如此低調?

台海之間戰爭的現象分析,可立基於「三方、三條件」。三方是指「中主動發起軍事行動;台步入法理台獨,不畏戰;美以台誘戰中國,耗其力。」若中國不主動尋求一戰,那後兩項也難激發戰爭。

何謂三條件,也就是要滿足戰爭本身的條件。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特性,明確譬喻「三位一體」的變色龍,「國民的情緒與仇恨、軍事指揮官戰場的指揮效能、以及政府的理智與激勵敵愾心。」

依據克氏觀點,省察台灣內部戰爭氛圍,政府與軍隊在大國牽引下,傳統安全與軍事建設已經被提到主要位置,媒體報導中體現明確。但在國民的情緒與仇恨方面,卻難到位。在此可先舉烏克蘭為例,盧卡申科(Lukashenko) (白俄總統)最近釋放出一個訊息,「他(澤倫斯基)並不想要戰爭,但在2021年他的部屬受到極端民族主義者恐襲之後,終向極端分子妥協了。」

台灣目前也有「一老一少」正在上演同樣劇本,然台灣的社會文化與極端行為格格不入,這也是台灣能不陷極端,避免戰爭重要的原因,這是台灣人民之福,或許也是中國冷靜以對的原因。

和、武統之外的第三條路─塑統

2024年賴政府掌政,兩岸政策更加閉鎖,安全操作向「傳統安全」政策升級,兩岸之間「競爭對手」轉向了「衝突敵人」身分,兩岸關係正式由競合關係轉向衝突關係。

川普執政之後,馬斯克暫時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暴露出部分資金流入台灣NGO與媒體,包括了前述所提,欲將台灣帶入極端社會氛圍的「一少」在內,足見中國對台融合政策,基本上是受到極大外力阻卻,中國處在外圍地帶,封閉與敵對的內部政治,讓和統陷入困難。

武統方面,可從大國介入台灣內部控制,導向戰爭方向操作進行分析。域外大國的軍援政策,區分三部分,戰略同步以售武;教育訓練以參與;維和部隊以介入,軍援政策的終極邏輯,導向軍事衝突,否則不會有第三階段維和部隊的準備。激化衝突,誘導他者陷入戰爭泥濘,利於本國利益,又可居於正義姿態(不一定是軍事)介入事端,何樂不為!

利益是相對的,戰爭對於中國而言,要先確立這是最後手段,在此觀念上,不論戰爭原因為何,對於中國而言,皆代表損失。烏克蘭被北約誘戰,俄烏雙方被戰爭帶來「消耗、破壞、傷亡、仇恨、流離」,戰後之「償債、重建、領土、資源讓渡」,讓國家發展陷入遲滯,戰爭確應處於最後手段位置。

面對戰爭毀傷的後遺症,中國必須選擇一條代價低廉的道路,王滬寧在2025年2月對台工作會議表示,「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堅決打擊台獨挑釁行徑,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

前面四條是舊有和統思路,面對台灣堅壁清野與敵意升級趨勢,和平道路或將成為抵銷極端社會,沉澱極端對沖情緒與仇恨的作用,卻難發揮積極功能。但在王滬寧的表述中的第五條,塑造必然,或是一條「塑統」的新思路。

塑造必然的可能性

「塑造」,不是中國傳統戰略用語,而是外來的一種戰略語言,其定義是在發展中創造一種超越性。「必然」乃是超越後的權力平衡,帶來不可撼動的控制。

「塑造必然」或稱之「塑統」,或許是一條「崛起不中斷、發展尋超越、必然達統一」新思考路線。如果王滬寧言說的前四條,是針對主權與台灣內部人民,那「塑造必然」則是兼籌前四條內容外,再增加外部介入壓力的破解之道,「塑造必然」走向整體主義道路。

塑造必然方式,是透過「治理發展與力量競爭」的兼籌思路,不必選擇某種單一類型作法─如和統或武統─,以完成政治目的,這雖是實力統一的類型,卻又不完全同於實力樣態,而是一種壓縮戰略。美國戰略學者葛雷(Colin.S.Gray)將大戰略視為「治國之道」,或許貼近「塑造必然」方式的意義。

目前能隱約觀察到的中國塑造方式,包括四種力量的構築,「在國際政治領域,以一個中國原則,強化兩岸的政治關係」;「透過海空權力優勢,強化主權存在,並掌握西太邊緣地帶(含南太平洋)的主動權,發揮拒止效能」;「佔領AI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領地,透過技術超越與經濟力量產生吸引與威望」;「以強大算力掌握虛擬空間,通過「精準」功能,產生穿透式威懾效果」。

四種力量在國家發展推進的同時,以「阻卻美國操作台灣地位未定論,確立台灣省級地位;拒止域外大國干預力量;並向內部目標壓縮發展空間,」以塑造必然實現的趨勢。「塑造必然」可避免主動戰爭的後遺症,也可彌補和平的消極性,通過「塑統」達到政治目的。

但這種方式,對於內生力量效能要求極高,手段也需更加多元與靈活。因此,全向政府的指導、協調、耐心與自適應能力,功能性要強外,同時還要能消除組織僵化、腐化的缺陷,這些條件或許正是習近平留任的另一種原因!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首發祖國雜誌2025.4月號,歡迎媒體共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