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大陸軍警圍台軍演 準戰爭態勢啟動

文/蔡裕明
這次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所推動的「海峽雷霆-2025A」軍演,標誌著解放軍已從傳統的「演訓展示」進一步轉型為「準封鎖式常態化威懾」。這樣的戰略結合軍警聯合的戰術模擬與不設結束日期的持續部署,不僅針對台灣的內政與台美關係,更在逐步改變台灣周邊的戰略現狀,並向國際社會傳達「台海內海化」的既成事實。
不同於過往具有明確的時程與演習代號,這次選擇模糊結束時間、第二日才公布演習的代號,更為強調「模糊威懾」,讓台灣與國際社會處於不確定狀態。而在軍事行動方面,2024年9月中國與俄羅斯曾在彼得大帝灣進行聯合演練,模擬應對非法船隻的登檢與攔截、落水與失火救援以及應對非法船隻的登檢與攔截,而這正是這次「海峽雷霆-2025A」中海警參與查證識別、警告驅離、攔截扣押等操作的雛型。
更在軍事行動方面,解放軍同時出動海空戰備巡邏、火箭軍精打擊模擬、海警臨檢查扣等「軍事+準執法」聯合操作,形塑出類戰時「封鎖態勢部署」,但又刻意未跨越戰爭門檻,展現對區域情勢高度控制力。
這種手法可被視為一種「灰區衝突操作的升級版」:它不僅是武力恫嚇,更是一種系統化、心理性、階段性建立「封鎖新常態」的長期工程。其最終目的,不在於即刻開戰,而是透過日復一日的圍繞與擠壓,削弱台灣戰略空間與國際信任度,甚至不排除預演下一場衝突。
整體來看,這是一場延續但升級的戰術性軍演。為何這麼說?相較去年的聯合利劍演習或12月的「不宣演習」,這次演訓不僅在第二日才公布演訓代號,並透過官媒(如央視與新華社)釋出即時畫面與直播連線,也製作圖卡,藉此傳遞對內動員與對外恫嚇的雙重訊號。
而且在作戰樣態也出現三種轉變與升級。第一,多軍種編組更緊密:此次結合陸軍、海軍、空軍與火箭軍,並強調兵力「多向抵近」與海空「聯合戰備警巡」,顯示解放軍對跨域整合的作戰協調更加熟練。第二,實兵實裝實域演練。解放軍進行「查證識別」、「警告驅離」、「攔截扣押」等科目,演練模擬真實封控行動,更像3月初中俄伊「安全紐帶-2025」聯合軍演的科目,只是搬到台海周邊,這不僅是戰力展示,更兼具演訓轉作戰的可行性。
第三,同步實施信息與輿論戰,這可說是最大的亮點。與以往軍演不同的是,在軍演過程中,中國媒體《環球時報》與各類軍事自媒體密集發布「降妖除魔」、「封懾圍島」等宣傳材料,利用短影音與動漫創作深化對賴清德政府之政治打擊。例如影片《降妖除魔》以孫悟空形象搭配「筋斗雲」、「分身術」、「隱身術」、「定身術」等術法特效,結合解放軍軍機艦畫面,背景音樂採用國樂風格,明顯呼應當前《哪吒2》與《黑神話:悟空》等神話題材熱潮,藉由文化符碼擴大對台政治與心理戰的滲透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即在於解放軍警「封控模擬」的深度與廣度。海軍艦艇與海警艦隊同步在台灣海峽中部與南部推進,模擬多重封鎖態勢,並實施疑似「臨檢扣押」演練。軍事封鎖一般被視為戰爭行為,但中國在此次演訓中刻意避免公開聲明封鎖,轉而以「查證與識別」、「警告與驅離」等表述包裝軍事行動,透過海警配合軍方兵力執行近海臨檢與執法模擬,建構一種「非戰爭軍事行動」與「準封鎖戰術」的混合威脅態勢。
這樣的操作方式,顯然汲取了2024年中俄於北極與北太平洋地區的海警聯合巡邏經驗─當時中俄海警不對外宣稱封鎖,但實際上對船隻實施模擬登檢與水域管控。而此次在台海模擬相同模式,顯示中國正將這類「法律模糊區」的海警策略,內化為封控戰備常規化的一部分。
此次「海峽雷霆-2025A」軍演選擇在賴政府提出「國安17項對策」與遣返「亞亞」後即刻啟動,並由國台辦與環球時報配合輿論攻勢,明確標示此舉為「懲戒性」軍事行動。這與2024年「不宣演習」不同之處在於,中國此次不再隱藏對賴政府的針對性。
此外,美國華盛頓郵報日前披露五角大廈內部戰略備忘錄指出,美國將「嚇阻中國奪取台灣」與「保衛美國本土」,美軍推動對台「拒止防禦」。此一戰略調整可能被北京解讀為美軍對於突發軍演的即時反應意志正在鈍化,進而增強中國在台海周邊進行「臨戰部署」的心理基礎與行動信心。
也就是說,此次演習亦可能是對西方盟邦(特別是美日)釋放「我能進,我可控」以及「可長可短、可演可戰」的模糊態勢,透過結合文化話語與軍事行動,模糊戰爭邊界、削弱干預意志,試圖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心理優勢。
值得台灣重視的是,此次「海峽雷霆-2025A」圍台軍演所釋放的訊號,遠超出傳統「演訓恫嚇」的操作範疇。當解放軍強調「查證識別」、「攔截扣押」等接近封鎖的演訓科目,並將「臨戰式軍警聯合戰備」推向常態化,中國似已進入一種無需宣戰、也無需明確結束的以演代戰的「戰略封控部署期」。
這個階段的關鍵不是「是否開戰」,而是如何用軍事態勢重塑區域規則,使模糊化戰爭邊界與和平的界線,據此形成「三步走」的對台戰略。
第一步,建構低強度、模糊邊界的對台戰場,可以由演轉戰,也可長期維持壓力。解放軍本次未進入台灣24海里領海範圍,刻意保持「非接觸威懾」模式,實施表面克制但實質進逼。這種邊緣操作手法,一方面避免引爆衝突,另一方面卻不斷壓縮台灣的預警與戰略反應空間。若此種態勢成為常態,則未來台海局勢將進入「無明確起點」的持續壓力狀態。
第二步,深化戰略封鎖演練與法律操作的模糊性。北京實際上在「測試性逼近」某些敏感區域,這可能觸發意外衝突。這與知乎與海外華語論壇上的討論不謀而合:「封鎖比入侵更具實效」的觀點正在獲得驗證,可能進一步實踐對台「準實體封控」的戰略控制。
第三步,此次軍演時間刻意選在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r Brian Hegseth)訪問亞洲行程剛結束之際,這應該是「測試川普政府對台底線」。演習中明確凸顯的聯合「要域要道封控」與「多向抵近」戰術,也反映出北京可能已將封鎖視為未來衝突首選的戰略選項。由於台灣仍是全球半導體重鎮,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場「以最小代價,創造最大戰略不確定性」的行動。
儘管目前尚未有實戰升級的明確跡象,但這種灰色狀態下的軍事演訓,已大幅增加意外衝突風險,也考驗著美日韓乃至於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區域安全機制的有效性。未來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的回應,將深刻影響此類「封控常態化」是否成為北京對台政策的既定進程。台灣此時應評估建立「封控戰術識別的準則」,明確解放軍演訓轉戰的紅線,並透過資訊揭露與媒體策略,降低內部恐慌並強化國際理解。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媒體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