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川普加薩夢:擴張房地產帝國,還是外交災難?
![](https://i0.wp.com/taiwandomnew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image-160.png?resize=800%2C534&ssl=1)
文/蔡裕明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2月4日在白宮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舉行聯合記者會時表示,他希望美國接管加薩走廊,並「長期擁有」該地區。同時,川普還提到,目前還居住在加薩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應該被遷往其他國家安置。此外,他不排除向加薩走廊地區部署美國軍隊的可能性。
這番言論隨即在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表示調「任何形式的種族清洗都是不可接受的」,並重申加薩仍屬於巴勒斯坦領土。國際社會紛紛反對美國對於加薩的接管計畫,並警告此舉將違反國際法,並加劇區域緊張局勢。
倘若川普的加薩計畫若成功,或即便未成功但引發討論,這將為全球提供一個「強權可以直接改變地區主權狀態」的先例。這對於台灣來說是一個警訊,因為中國可能會援引這種模式,在國際法語境下合理化其對台灣的行動,亦或者讓中國重新評估如何更為巧妙操作台灣問題,如何讓國際社會不得不接受「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和平統一」或「武統」選項。
川普房地產的外交思維
美國歷來的外交政策受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交織影響,重視國際制度、軍事聯盟與戰略利益。然而,川普曾為房地產大亨,他的致富經驗讓他習慣以「買賣」與「開發」來解決問題。他曾經多次強調加薩具有極高的海濱度假價值,希望將加薩打造成為「中東蔚藍海岸」。不僅如此,川普之前提議購買格陵蘭,施壓巴拿馬,也對烏克蘭表示要以軍援換取烏國礦產,2018年時曾對金正恩表示,「北韓有漂亮的海灘可以開發和興建高級飯店」,這些過往的作法都顯示以擴張美國領土來改變國際版圖。這種以房地產交易模式的外交戰略,正是美國擴張主義思維的延伸,企圖以「買下」他國土地的方式,進行地緣政治上佈局與掌控關鍵資源。
川普的外交戰略更是種「交易至上」的邏輯,將國際關係視為商業交易,國際衝突對他而言是談判籌碼,而非基於歷史或意識形態的戰略聯盟。他的「房地產視角」更是體現在對國際衝突地區的看法—將其視為「待開發土地」,透過「拆除與重建」來重新塑造政治秩序,類似於城市更新計畫。
這種「地產殖民主義」的川普國際戰略,不以傳統軍事佔領的方式實現控制,而是透過經濟影響力與基礎建設介入,逐步確立長期影響力。這種戰略思維與呼應美國歷史上的擴張主義,從19世紀的西進運動到21世紀的全球經濟擴張,川普的政策模式可視為「美國新邊疆論」的延伸,透過資本與發展計畫來將戰略要地納入美國的影響範圍,重塑地緣政治格局。
中東戰火與衝突的現實
而與川普夢想的房地產開發不同,加薩走廊正面臨嚴重的人道危機與基礎設施遭破壞的問題。聯合國數據顯示,約有200萬的民眾正遭遇飢荒、無家可歸的困境,使得美國難以直接以「資本挹助」的方式重建加薩。
而且,周邊國家像埃及、約旦等鄰國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人口遷移計畫,認為這將改變中東地區的民族與政治平衡,將進一步激化衝突。這使得阿拉伯國家到整個伊斯蘭世界不會接受美國接管加薩,美國可能忘了1983年10月貝魯特軍營炸彈襲擊事件,或者可能導致新的反美運動與恐怖攻擊的升級。
這種以商業化的模式解決國際糾紛,能否與加薩的政治、歷史和現實相符?在一個長期處於戰爭破壞、人道危機與政治爭議交錯的地區,僅以房地產開發模式來解決根本矛盾,是否能真正回應當地居民的生存權與主權問題?
更為深入的講說,美國是否準備承擔長期的佔領風險?如果美國真的「擁有」加薩,那麼幾乎無法避免一場長期的游擊戰爭或恐攻風險,類似於美軍曾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經歷。而且以色列是否願意真正支持?以色列的右翼確實歡迎川普的提議,但以色列軍方與部份高層卻憂慮,美國介入後可能導致加薩問題更為複雜。
臺灣應避免「被交易」的一方
川普的國際戰略已放棄從布希以來的「大中東計畫」,從民主擴展與軍事占領轉向「經濟戰略性控制」,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的簽訂讓美國在阿拉伯世界建立起新的地緣政治與經濟聯盟,降低傳統軍事干預的必要性。同時,川普第一任時期強調北約國家應當增加軍費分攤,同時施壓歐盟在經貿議題上讓步,這種戰略不僅是國際安全問題,更是將「軍事影響力」與「經濟利益」直接綁定在一起。
從川普競選美國總統期間,馬斯克(Elon Musk)曾經提出倚賴SpaceX研發的「星艦」(Starship)火箭的「阿提米斯」(Artemis)計劃登陸火星計畫,到日前所提出的打造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星際之門計劃,再到這種「地產殖民主義」的國際戰略,更是不再僅限於傳統領土的爭奪,而是將包括太空、數位領域以及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視為可供開發、掌控與影響的新「領土」,並以房地產與基礎建設來「重建」新的領土,體現一種以交易與技術利益為核心的新邊疆理念。對於台灣而言,這既是一個展現高科技實力與戰略價值的機會,也是一個潛在風險來源。
美國與台灣的合作正在從傳統的軍售模式,逐步向更深入的「安全協助」與「顧問團派遣」轉型,美軍顧問團從2023年起長駐金門與澎湖的陸軍兩棲營,提供戰術訓練與指導,並且華府近年來加強對台灣半導體、科技產業的投資,同時推動供應鏈重組,建構晶片四方聯盟(Chip 4),試圖將台灣納入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進一步降低其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這與美國在中東以「開發」之名重塑區域經濟的模式相當類似,直接在東亞地區建立新型的地緣政治聯盟。
然而,川普更為傾向於以利益交換、短期戰略效益為主導,這種交易式外交和「地產殖民主義」的思維模式,可能使台灣在美國戰略中的地位變得更加脆弱。2017年1月川普曾經說到包括「一中政策」在內的所有事項都在談判之列。因為在「地產殖民主義」視角下,美國對台灣的承諾是否可能像一筆房地產交易,一旦出現更有利可圖的選擇(如美中關係回暖),就可能重新評估?
這使得臺灣應持續發展「刺蝟戰略」,強化飛彈防禦、無人機、機動反艦武器等不對稱戰力,使敵方入侵成本極高。同時,賡續「全民防衛」體系,落實有效的民防訓練,提高社會韌性以及變時甚至戰時應變能力。
而當美國擬邀集中東國家參與加薩的重建時,或可以間接參與方式,透過與歐盟、日本或美國的合作,做為中東科技、綠能或半導體的技術提供方,既彰顯做為民主社會的一員,亦可打造多元經貿網絡。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 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