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羅慶生》中國AI高科技井噴?剖析中國大戰略
文/羅慶生
繼AI新創公司DeepSeek發布AI大模型造成美國華爾街股市暴跌,中國大陸的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雲也發布「通義千問」旗艦版模型Qwen2.5-Max,並稱在測試中的表現超越DeepSeek-V3及OpenAI的AI技術模式GPT-4o。是否如此還需要第三方專業機構認證,但中國AI研發突破美國晶片算力限制緊追其後,已是不爭事實。
不僅如此,從去年遊戲科學的「黑神話悟空」電腦遊戲爆紅、兩款六代戰機試飛,到今年初DeepSeek的AI大地震、央視春晚宇樹科技機器人跳秧歌的演出,都是以「橫空出世」的姿態出現引起震撼。正如著名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曼(Thomas Friedman)去年底訪問北京、上海一周後發文所指出:「當我們沉睡時,中國在高科技製造領域實現了大躍進」。
中國是怎麼做到的?這絕不會是憑空而來。中國大陸一定有獨特的政策或大戰略,才能創造先進的高科技製造成果。雖然仍有聲音質疑中國「抄襲」或「作弊」,但同樣引用弗利曼的諍言:「如果我們認為中國在先進製造業方面的日益強大只是因為不公平的貿易行為,那就是在自欺欺人」。川普總統的態度最健康;他肯定DeepSeek的成就,指出美國AI產業應該視為警鐘,並迅速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會面,討論美國的AI政策。顯示他優秀領導力的一面。
中國有國家發展的大戰略,但可能部署在最底層,才會被論者疏忽。我們注意到包括遊戲科學的馮驥、DeepSeek的梁文鋒,宇樹科技的王興興,這些企業創辦人都是80後的年輕人,而且不像前一代高科技創業家有美國學術背景,他們都是中國大學自己培養出的人才。「人才是立國之基,教育為立國之本」,這些了無新意的傳統論述,今天卻顯示出獨特意義。傳統的「立國」概念就是「大戰略」,中國的大戰略就是重視教育。而在這大戰略下,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今非昔比。
中國大學科研能力整體已優於美國
一般比較世界大學,喜歡引用《QS世界大學排名》。這個由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主持的評比,去年10月公布了2025年的世界大學排名。美國麻省理工第一、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第二、牛津第三、哈佛第四、劍橋第五,中國大學排名最高的是北京大學第14名、清華大學第20名。從這份榜單來看,中國大學距離西方著名大學還有段遙遠距離。
但QS的計分方式是綜合評估。包括學術聲譽、雇主評分、師生比、國際學生人數…等等都列入計分項。研究實力,也就是教職員論文平均被引用數,只占比20%,還不如學術聲譽的30%。這其實是個印象分數,反映的是之前大學的學術成就,而不是現在或未來。如果只比較各大學當前的研究實力,那麼「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的排名將更客觀些。因為它只針對研究實力,不滲其他水分。
「自然指數」是總部位於倫敦的自然科研(Nature Portfolio)科學期刊出版集團,統計各研究機構或國家,在82種世界頂尖科學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篇數後進行排名,因此可以客觀比較出各大學當前的研究實力。
也是去年10月,「自然指數」公佈了世界各大學從2023年8月到2024年7月的科學論文統計數據。排名第一的是美國哈佛大學,但之後的第2到第9名,全部是中國大學。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只排到第10位。而排名前50的大學中,中國大學占了21個。
學界都知道論文的重要性。教師升等要發表論文,而且最好能登上SCI、SSCI或至少TSCI、TSSCI等級的期刊上。論文能被世界頂尖科學期刊收錄要有非常高的水準。作為對比,台灣最好的台大,「自然指數」僅排名第172,清大343、陽明交大344、成大446,其他都在500強排名之外。這份客觀的排序顯示中國大學的科研實力,不僅已遠遠超過台灣,整體也已超過美國。
浙江大學尤其令人驚豔,排名還超過夙負盛名的清華大學。DeepSeek的梁文鋒、宇樹科技的王興興,都是浙大畢業。他們的崛起並不是無中生有或天分特別高,而是得到良好的學習與研究環境培養。他們的研發團隊,也都是同樣受到良好培養的年輕人。
中國大學已培養出一個非常龐大且實力堅強的工程師團體,每年畢業的理工科大學生超過500萬人。他們有些會到美國留學,學成後留在美國就業。美國矽谷搞AI研發的亞洲面孔超過一半,開發AI晶片的輝達CEO黃仁勳、AMD的蘇姿丰也都是華裔。因而有人戲稱,美、中的AI競賽,其實是在中國的中國人,與在美國的中國人之間的競爭。當然這裡的「中國人」指得是華裔的血統概念。
然而這說法只觸及表面。美、中AI競爭更深層的意義,是中國大學培養的AI人才,與美國大學培養的AI人才之間的競爭。這才顯得DeepSeek的成功多麼具有深意,他們研發團隊沒有一個海歸,全部中國自己培養。中國大學的科研能力已經起飛。
因此美國的AI競爭雖有資金與高算力晶片的優勢,人才不足卻將成為弱點。預計今年中國理工科畢業的博士將有7萬7千名,超過美國的4萬名。而排除各國留學生後的美國本土博士畢業生,則只約2萬3千人。雖然科學研究的質量意義超過數量,但更多的博士生通常意味著更多的天才。研發人才數量的懸殊,可能改變原本美國領先的科技優勢。
更嚴重的是,基礎的中、小學教育,美國也呈現每下愈況的趨勢。不久前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發表了2024年國家教育數學進步評估報告(NAEP),這是對全國26 個地區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代表性樣本進行數學能力評估。結果顯示大多數地區與2019年相比都下降。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數學不好將影響科研能力。白宮發言人1月3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川普總統已經注意到這現象。希望如此。美國需要一個底層的改革,否則無法阻止美、中競爭天平逐漸向中國傾斜。
中國經濟政策「挺製造、壓金融」
但美國要改革的或許不只教育本身,還要調整經濟制度,以提供誘因,鼓勵學生研讀科學。美國華爾街金童待遇優渥,薪水不高但紅利驚人,因而吸引大量優秀人才研讀金融,相對科研人才就少。
而中國的經濟政策卻是:挺製造、壓金融。這也是中國大戰略的一部分。中國希望最優秀的學生去讀理工、搞科研,而不是讀金融,賺大錢。
原本中國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較先進製造業強勢,金融從業人員待遇高於製造業,也吸引相當多的高科技人才。直到2020年11月,中國「螞蟻金服」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前夕,被中國政府硬生生喊卡。
「螞蟻金服」是非常創新的線上金融服務企業。左手從網路籌資,右手從網路放貸。而核貸的依據,是多年來在「掏寶網」交易累積的信用評分。只要評分夠,線上申請只要十幾分鐘就可放貸。非常受歡迎。雖然都是小額貸款,但只要人多,螞蟻可以搬象,而且無須建設實體銀行、也不需個別調查信用,成本極低。因而全球資本都對「螞蟻金服」的股票上市虎視眈眈,當時號稱全球最大的IPO。
螞蟻金服IPO不只被臨時被喊卡,之後還被要求整改。當時美國華爾街都認為中國犯下嚴重錯誤,不理解中國為何要「宰了這隻會下金蛋的母雞」。而現在可以看出這政策帶來的影響:中國金融不行,股市不振,但高科技製造業崛起。
中國政府相信製造業就是國力,不希望金融業的高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因而進一步壓制金融。今年2月起,對27家中央金融機構實施全面減薪和限薪,員工年薪上限為100萬元人民幣,中高階主管的年薪最多被削減一半。
部分媒體認為這印證中國經濟低迷、資金短缺。但這是誤解。因為中國從元旦起,公務員與教師調薪約10%,具體加薪幅度取決於各省的經濟和財政狀況。中國經濟沒有問題,只是中共政府不喜歡金融遊戲,不願看到房市、股市扭曲資源分配,包括人才。
中國的大戰略當然不只這部分,其他如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擴大全球貿易市場,這有助於中國製造業的出口。但正如弗里曼指出:「世界不會允許中國生產一切產品,而只進口大豆和馬鈴薯」。中國政策仍有調整空間。過於壓制金融也將造成企業融資不易,並不利製造業成長。不過整體來說,「重視教育」以提升國力的思維,卻非常值得參考。中國共識是「再窮不能窮教育」,長期耕耘的結果,現在已經收割。從這觀點來看,中國大陸先進高科技的井噴,或許只是開始。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