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也談大陸「武統」時機
文/譚傳毅
大陸「武統」台灣議題,春節期間不經意又被提起,過去也許是台灣過於安逸,不免輕忽「武統」這個沉重的名詞。武統本身是個非常主觀的命題,但是本人寧可信其有。既然解放軍會動手,為何尚未動手?原因很簡單,以前本人陸續提過:慎戰思想、戰略定力、爭取台灣民心、治理台灣、兵凶戰危。
這就是中國大陸至今尚未武統、以及台獨政府吃定大陸不會武統的原因?我們必須明確一點,以解放軍現在實力武統台灣毋庸置疑,問題在於時機。這個時機就是當中國大陸發布第6版《告台灣同胞書》之時!
戰爭的指標:檄文
根據《反分裂國家法》,2023年9月18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文「引爆台海戰爭的13種可能選項」,其中3條足以讓大陸發動武統:台灣立法拒絕與大陸進行和平統一談判、台灣以漸進獨立惡意持續挑釁大陸、其他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常委會界定的觸發條件。
前言5項制約性因素,使得大陸至今尚未發動武統,但可能無限期拖下去嗎?許多人感到憂慮。事實上,近幾年民進黨政府的作為,早就滿足解放軍武統的條件;而台灣許多勢力仍期待或吃定解放軍的「不作為」,真不知道他們的底氣來自於哪兒。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報刊登全國人大發表的第5版《告台灣同胞書》,肇始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一直到今天為止,大陸都沒有放棄和平統一。如果喪失和平統一的期望、改以武力統一,必然會有個說法,這個說法就是發表一篇檄文,這才合乎「義戰」原則。
大陸方面非常重視孟子的「義戰」概念,意思是發動戰爭必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為搶佔道德的制高點,就必須指摘對手的不正義。因此,發表一篇「檄文」是必須的過程。中國大陸在對越南與印度戰爭之前,都發表了類似檄文,對台動武也必須是如此。
檄文是古代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從夏朝開始就有《甘誓》,《甘誓》是夏啟(大禹的兒子)即位後,興兵討伐有扈氏所發布的檄文;之後歷朝歷代都有,比較出名的就是駱賓王的《討武曌檄》。
據說武則天看到此文之後,不僅沒生氣,還讚賞駱賓王的才華。她說:「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台灣各地仕紳聯合發表《台灣人民抗戰檄文》,表達「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絕不願拱手而讓台」的英勇氣概。曾幾何時,如今台灣人面對檄文卻無動於衷,只能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中共的檄文
中共建政之後,《人民日報》以社論至少兩度對印度以及越南發出檄文,兩次都是發布在戰爭前夕,兩次討伐檄文的標題都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文中出現「勿謂言之不預」、「是可忍孰不可忍」兩句話,表示中國人已經忍無可忍,必將奉陪到底。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是可忍,孰不可忍》,對印度發出警告。8天之後,中國發起對印度自衛反擊戰。
1978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社論《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對越南自衛反擊戰的信號。1979年2月17日,爆發中越戰爭。
如果哪天人民日報發表了針對台灣的檄文,也就是第6版《告台灣同胞書》,而且文中包含「勿謂言之不預」、「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兩句話,恐怕武統戰爭的時機就到了。
在此之前,也許各黨各派還能在台灣混日子,但是勒在台灣脖子上的繩子越來越緊、溫水煮青蛙的溫度越來越高,我們能不朝乾夕惕、夙夜匪懈?請看看2020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告台灣情治部門書》,距離《告台灣同胞書》的嚴重性「在俯卬(仰)之間耳」(兵凶戰危,晁錯《言兵事疏》)。
一旦發布《告台灣同胞書》,武統戰爭就在「俯仰」之間這麼的近,每想到此夜不能眠。我們不希望大陸方面再發布一個類似《告台軍官兵書》的文告,加大武統壓力。
我們相信,《告台灣情治部門書》是大陸對於台獨的嚴厲警告,其刊載在第7版可知其嚴重性還不到發動武統的地步,但絕對是個警鐘;若下次直接發布第6版《告台灣同胞書》,恐怕就無法善了了,台灣方面必須非常謹慎處理《告台灣同胞書》的意義。
聽不懂人話的藍綠陣營
對於民進黨和國民黨而言,《告台灣同胞書》是個政治八股,很少人會把《告台灣同胞書》和武統戰爭聯繫在一起,更不會有人認為《告台灣情治部門書》其實是《告台灣同胞書》的先聲。
近30年台灣去中國化情形嚴重,不只是基層去中國化,高等教育體系也是如此,不但對於古典「義戰」、「檄文」毫無概念,對於慎戰思想、戰略定力、兵凶戰危等傳統思想亦棄之如敝屣,看看台灣內部動輒豪豬、刺蝟言論即知;不思長治久安之策,卻把人民綁在台獨戰車上的短視行徑,怎麼會讀得懂《告台灣同胞書》呢?
思想的墮落始自於李登輝。先是黑金政治,讓國民黨滋生腐敗,後是借殼推動台獨,把台獨桂冠戴在民進黨的頭上。留給國民黨的,剩下貪腐以及親中,偏偏親中又被民進黨醜化為賣台,「腐敗與賣台」這兩個名詞是國民黨歷年敗選的魔咒。
國民黨走上「不統不獨、維持現狀」的偏安道路,認為死抱中華民國的招牌,就可以在台灣混一輩子;殊不知,這塊招牌早在2020年1月20日就被蔡英文摘下來了,「中華民國(台灣)」變成台獨的代名詞,誰還能區分國民黨和民進黨呢?
國民黨與民進黨跳同一支舞、共同斷了和平統一的路子,既然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那就只能誘之以利、繩之以法的武統了,沒有第二條道路。
結論
無論中國大陸的領導人是誰,都無法、也不敢卸責中國統一,換誰當領導人都一樣,否則他就是歷史罪人。
過去美國的確是統一的巨大障礙,特別是2016年7月菲律賓「南海仲裁」判决發布,導致中美兩軍對峙南海,解放軍除了陸軍不能過海,幾乎動員所有家底,不惜以「總體戰爭」、而不是一場「可控的」局部戰爭,壓迫美軍撤出南海。
之後此長彼消,解放軍站穩了南海,美軍卻逐漸撤出第一島鏈,整體戰略環境有利於中國大陸,終於可以騰出手解決問題台灣。面對如此嚴峻局面,我們怎可沉迷於2016年前歲月靜好的日子呢?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 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