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無聲的挑釁 台海「不宣演習」是新常態?
文/蔡裕明
從2024年11月開始,中國解放軍在台海周邊展開一系列具有規模龐大、具有挑釁性且沒有正式宣告的軍事活動,逐漸呈現出「常態化」趨勢。
除此次軍事活動外,11月29日至30日,解放軍與俄羅斯在日本海、東海及西太平洋上空進行第九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也是中俄兩國規模最大的聯合轟炸機演習,透過封鎖與模擬攻擊,表彰中俄關係穩固的證明。而在此之前,11月12日至17日,中國於珠海舉行第十五屆航展,同時公開展示其最新軍事技術與武器裝備,傳遞強化軍事準備訊息。
隨著解放軍進一步在東部、北部、南部戰區協調部署艦艇與海警船,以及在12月初劃設七處「空域保留區」,中國這種未宣告軍事行動之模式已對台灣周邊安全構成全方位性挑戰。這些行動不僅針對台灣,也意圖向區域內其他國家施壓,擴大對第一島鏈之控制力。同時,多艘海警船也在台灣東部與南部水域出現,形成跨海域的「灰色地帶」行動。
相較於過去如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的高調軍事演習,以及自2024年5月以來,解放軍在台灣周邊海域和空域展開「聯合利劍」系列演習,其中包括5月23日至24日的「聯合利劍-2024A」和10月14日的「聯合利劍-2024B」演習。
解放軍此次採取「不宣演習」模式,既避免激化國際反應,又持續對台灣及周邊國家施壓。這些行動不僅對台灣防衛能力構成挑戰,更向區域內的國際秩序發出威脅信號。在此情勢下,中國的「不宣演習」是否成為一種新常態?
解放軍「不宣演習」的特徵與戰略
根據漢德爾(Michael I. Handel)有關戰略欺騙的觀點,「最有效的欺騙是強化敵方對現有情勢的既有認知,而不是試圖改變他們的想法」。正可用來解釋解放軍「不宣演習」的策略與特徵。
解放軍透過未事先宣布的空域保留區劃設和大規模的海空軍事部署,迎合國際社會對其例行性軍事活動的既定印象,減輕外界對其行為的警覺性。同時,這種模糊演習與實戰界限的方式,促使對手根據既有認知自行解讀,進一步實現漢德爾所述之「讓對手自欺」的戰略效果。
特徵一:模糊化行動。解放軍未事先宣布演習,藉此模糊軍事行動性質,同時結合「灰色地帶戰術」運用,包括大規模艦艇調動、空域劃設及海警船巡航等,此舉降低國際反應敏感度,使相關國家無法迅速做出正式回應,從而延遲或削弱對手的即時反應能力。
特徵二:多層次協同操作。解放軍利用多軍種(如海軍、空軍、火箭軍)協同作戰,創造出複雜的軍事情境,例如艦艇與飛機的聯合作戰的演練,而且還加入9月29日,解放軍火箭軍與陸軍在中國內陸多地進行多波次飛彈實彈射擊。這些內陸到第一島鏈的軍事演練,將軍事行動分散在多地進行,擾亂對手的情報判斷,誘使其錯誤配置情蒐資源,同時讓相關國家難以預判解放軍的行動意圖。
特徵三:施加心理壓力。解放軍利用頻繁「不宣演習」對台灣及鄰近國家進行心理施壓,以測試其情報與防禦應變能力。而且,中國巧妙地將軍事行動與台灣的國際外交活動掛鉤,製造更多威脅感,試圖將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夏威夷及關島與北京的不滿聯繫起來,同時意圖對外傳遞「台海內水化」訊號,強調台灣海峽議題應由中國主導。
特徵四:混合戰爭行動。觀之中國的軍艦與海警船隻的互動與演練,進行巡邏及封鎖模擬,已展現其區域控制能力。而且中國海警船活動範圍在台灣劃定水域之外,試圖符合「法律模糊性」的策略,避免激起國際的直接譴責。
於是說,中國不僅在軍事上直接對台灣施加壓力,也在外交層面試圖孤立台北,進一步削弱其國際支持和內部信心,形成多層次的威懾效果。
「不宣演習」是否成為常態?
近來,解放軍有些時候採取「不宣演習」策略的頻率越來越高。這些未公告的行動雖未正式標明為軍事演習,但實際上已具備針對性戰略威脅,逐漸顯現其常態化特徵。更重要的是,這些行動不僅包括解放軍的海軍與海警,也涉及航母演習、中俄海上聯合行動與海警船的協同部署,對印太國家已形成全方位壓力。
2024年10月下旬,解放軍的遼寧號與山東號航空母艦首次在南海進行雙航母聯合演習,標誌著中國海軍在戰略上重要進展。同時,雙航母編隊展示殲-15B與殲-15D戰機的起降能力,強化解放軍在空中與海上的兵力投射能力,凸顯解放軍在航母作戰的進步。
此外,隨著北極冰層融化,航道的重要性提升。2024年9月,中國海警(梅山艦、秀山艦)與俄羅斯海警(彼得羅巴夫洛夫斯克號、堪察加號)首次在北太平洋和北極地區進行聯合巡邏,檢驗雙方在陌生海域之執法與協同作戰能力。這些行動雖以「執法」為名,但實際上強化解放軍海軍與海警的聯動能力,進一步模糊執法與軍事之界限。
這類行動符合漢德爾對戰略欺騙的描述:「戰略欺騙操作可跨越戰略、作戰和戰術層級,從而達成不同層面的軍事目標」。解放軍的「不宣演習」對美日等國在第一島鏈的軍事部署產生影響,增加區域內不確定性,並對國際之反應形成壓力。然而,這種戰略也伴隨風險,包括提升誤判的可能性,導致局勢升級為軍事衝突。
「由演轉攻」的無聲升級
漢德爾進一步說明,模糊性行動會增加戰爭的不確定性,使對手難以準確評估意圖,從而降低其反應能力。解放軍未經宣佈的軍事演習增加解放軍船艦在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頻率,提升潛在衝突風險,對台灣的國防安全構成直接挑戰。而且,持續的軍事演習對台灣民眾造成心理壓力,可能導致社會不安,影響日常生活的穩定性。亦或者,麻痺台灣民眾對於真實威脅的認知,讓民眾對於解放軍之威脅越來越無感,形成真正的「新常態」。
在台灣對外國際貿易方面,頻繁的軍事活動可能干擾台灣周邊航運和空運路線,對進出口貿易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影響經濟發展。而且,台灣軍方需提高戒備,增加巡邏和監控頻率,耗盡人力與有限資源,長期下去可能影響軍事資源的有效配置。
「不宣演習」可能成為地區安全的新常態,其多元手段對台灣乃至於國際社會構成複雜挑戰,迫使第一島鏈國家重新評估應對策略,避免戰略誤判帶來被動局面。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二中心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