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蔡鎤銘》科學共識的武器化:認知戰時代的交鋒

文/蔡鎤銘

引言:科學共識與資訊戰的對決

科學共識通常被認為是「眾多科學家對某議題的共識意見」,但這種觀點的簡化往往掩蓋了科學討論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本質上,科學共識是一個基於證據的觀點分布體系,透過辯論與持續修正形成。然而,在資訊戰與認知戰的背景下,科學共識的多樣性特徵被扭曲甚至武器化,成為各種政治與商業勢力操弄的工具。

認知戰的核心在於利用假資訊及情緒化手段操控公眾對事實的理解,從而影響輿論與決策。本文將探討科學共識的本質與多樣性,以及在資訊戰時代如何面臨挑戰,並分析包括事實查核中心在內的應對措施,為保護真理與科學精神提供啟示。

科學共識的本質:分布而非單一結論

1. 共識是一個動態過程

科學共識並非靜態的終極結論,而是一個基於證據的多樣化過程。正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環境科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小羅傑•皮爾克(Roger Pielke Jr.)所言,科學共識是一種「觀點的分布」,其形成需要大量證據的支持與不斷修正。例如,在氣候變遷領域,儘管超過 97% 的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是導致全球暖化的主因,但仍存在不同研究探討自然因素或地區性變化的影響。這些異議並非削弱共識,而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必要部分。

2. 科學共識的多樣性與挑戰

然而,科學共識的多樣性往往被外界簡化甚至曲解,尤其在科學議題涉及政治或經濟利益時。例如,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科學界達成高度共識,但部分團體利用局部副作用的數據進行誇大報導,使公眾誤以為疫苗危害普遍,最終影響接種率並對公共健康構成威脅。

這些挑戰顯示,科學共識的多樣性與其面對的不確定性,需要透過更有效的公眾溝通和事實教育加以化解。

虛假資訊與科學共識的武器化

1. 資訊戰中的虛假資訊策略

在資訊戰中,虛假資訊通常被用來分化公眾意見並削弱對科學事實的信任。例如,透過深偽技術(Deepfake)和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操控者可以製造真假難辨的內容。這些資訊通過社交媒體的演算法迅速傳播,形成強化偏見的「同溫層效應」(Filter Bubble)。最終,科學共識的多樣性被誤解為「科學的不確定性」或「專家不可信」。

以氣候變遷為例,某些利益集團利用極端天氣事件的不確定性,聲稱氣候變遷屬於自然現象,否定人為干預的必要性。這種策略不僅削弱了政策的公信力,還延緩了應對措施的推行。

2. 虛假資訊對社會的影響

在台灣,虛假資訊同樣影響重大議題。例如,針對疫苗的錯誤訊息如「疫苗中含有微型晶片」或「可能致癌」,曾在特定社群中廣泛流傳,對公眾的風險認知造成嚴重偏差。這類假訊息不僅削弱政府科學政策的信任,也為認知戰提供了有力工具。

事實查核中心的關鍵作用

1. 事實查核機構如何應對資訊戰

為應對虛假資訊對科學共識的侵蝕,全球多地成立了事實查核中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aiwan FactCheck Center)便是典型例子。該中心專注於快速查核媒體和社交平台上的虛假資訊,並定期發布澄清報告。例如,疫情期間,事實查核中心針對疫苗安全性的謠言進行了數百次查證,澄清了「疫苗基因改造」等不實說法,恢復部分公眾的信任。

事實查核的價值在於其高透明度與快速響應能力。通過與社交平台和傳統媒體合作,這些機構得以加速糾正虛假內容,並減少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2. 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策略

然而,事實查核中心的工作也面臨挑戰。例如,虛假資訊的製造速度遠快於查核過程,導致查核結果的影響有限。此外,部分操控者試圖將事實查核機構標籤化,聲稱其立場偏頗以削弱其公信力。

為克服這些挑戰,事實查核中心正探索新策略,包括引入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查核效率,以及加強與學校和社區的合作,推廣媒體識讀教育。這些措施將成為對抗虛假資訊的重要支柱。

認知戰的深層次效應:從輿論到人心

1. 認知操控如何影響社會

認知戰的核心在於通過資訊操控影響人心,削弱對科學事實的認同,而非僅僅是輿論表面。在台灣,認知戰的表現形式包括利用網路風向和情緒化敘事製造社會對立。例如,「愛台灣」的標籤被簡化為對抗外部勢力的單一象徵,而科學問題如疫苗接種則被框定為「服從政府」或「反抗壓迫」的二元對立。這種操作不僅導致輿論分裂,還使部分群體選擇拒絕疫苗接種,對公共健康構成威脅。

2. 沉默螺旋與共識假象

操控者還通過「沉默螺旋效應」(Spiral of Silence)壓制異議聲音,營造單一的輿論聲音。例如,通過大量重複虛假訊息,形成「共識假象」,讓公眾誤以為某些觀點已被廣泛接受。這種現象進一步侵蝕科學事實的可信度,削弱民主社會中理性討論的空間。

科學共識與資訊戰的對抗策略

要有效應對認知戰對科學共識的威脅,需要多層次的應對策略:

1. 強化科學透明性

科學家需更積極參與公眾討論,透過詳盡解釋共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大眾理解科學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2. 推動媒體識讀教育

提高媒體識讀能力是對抗資訊戰的關鍵。例如,台灣已將媒體識讀教育納入學校課程,並在社區內推廣,目的是減少公眾對虛假資訊的易感性。

3. 支持事實查核工作

透過資源投入與技術創新,提升事實查核中心的效率,例如引入自動化查核工具和人工智慧系統,並促進跨國合作,建立全球虛假資訊檢測網路。

4. 強化公私協作機制

社會各界需共同合作,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科技公司和媒體機構,共同抵禦資訊戰對科學事實的侵蝕。

結語:科學共識與真理的守護

科學共識作為社會理解真理的重要橋樑,其多樣性與基於證據的特性賦予其獨特的價值。然而,在認知戰和資訊戰愈加白熱化的當下,科學共識正面臨虛假資訊和情緒操控的挑戰。這不僅削弱了社會對科學的信任,還進一步放大了公眾對複雜問題的錯誤認知。對此,我們需要採取多重策略,從加強事實查核機構的作用到推廣媒體識讀教育,全面提升社會對科學事實的辨識力。

認識到科學共識的本質並非單一的真理,而是不同觀點基於證據的分布,有助於我們在混亂的資訊環境中做出理性判斷。同時,科學界、媒體、政府與公眾的合作,將成為確保科學共識在資訊時代持續發揮正面影響的關鍵。唯有在此基礎上,真理才能不被迷霧掩蓋,而民主社會才能在謹慎求證與包容多樣聲音中,實現穩步進步。(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作者蔡鎤銘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