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南海有事?電子戰的先鋒:AI雷達
文/譚傳毅
你在驅逐艦駕駛台值更,發現雷達銀幕上全是雪花,任憑你想破了小腦袋,也想不透到底是裝備故障或遭到電子攻擊。
若遭到電子攻擊,來襲電磁波的頻率為何?距離、方位與高度若干?來襲目標為何?該目標方位、距離與高度多少?本艦能否持續追蹤該目標?本艦能否展開反制逆襲?如何反制?以何種武器反制?
此時,如果你有1個外掛工具,能夠迅速而準確的協助你解決上述問題、隨時維持本艦雷達持續運作、並迅速找到反制工具與方法、對敵展開反擊,這該有多美好!這個外掛工具就是「AI雷達」,它的存在,有一點點兒類似GPU之於CPU。
GPU之於CPU
在一個完整的C4ISR(聯合作戰體系)裡面,“C4”中之一的“C”(Computing)可說是體系中的大腦,而且還是個具備人工智慧的超級電腦。但若戰場上每個訊息都傳輸到這個超級電腦裡面,即使是個超級電腦能夠非常快速運算,解決方案在經過層級結構傳輸回戰場,總會有幾秒鐘的延遲,不免貽誤戰機。
這個時候,如果戰鬥單元本身就具備AI雷達,就能夠在現場解決問題,就像電腦GPU之於CPU一樣。
C4ISR的Computing類似電腦的CPU,作為體系作戰(電腦系統)的運算和控制核心,是處理所有資訊、程式運作、所有硬體的控制調配的最終執行單元。大概的意思就是,CPU比較適合高層次的深度運算,例如執行戰略與戰役級別的運算。
而在戰術與戰鬥層級裡面,需要的是快速而正確的反應。AI雷達有一點點類似做圖像和圖形相關運算的GPU,只不過AI雷達處理的是敵軍電磁信號、目標性質、戰場自我深度學習能力、立即採取反制策略,之後再將訊息(經由雙向數據鏈)傳輸給作戰體系的大腦、甚或友艦和友機。
咆哮者槓上了055?
2023年12月,解放軍海軍055級驅逐艦南昌號單艦航行,在南海遭遇美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兩軍發生了什麼事,真實情況我們並不清楚。
卡爾文森號派出EA-18G電子戰鬥機以及F-18戰機,槓上了單艦航行的南昌號。據聞卡爾文森號打算對南昌艦進行電子干擾,也許見其孤單可欺想下個馬威吧!?想定應該是這樣的:首先是通過EA-18G電子干擾南昌艦,其次模擬發射反艦導彈,進而取得這次模擬攻擊演練的成功。
此時南昌艦已經安裝了最新的AI雷達,它能快速識別EA-18G及其干擾信號源,然後迅速進行變頻反擊。當然,EA-18G的電子訊息全都回傳給C4ISR系統以及友艦和友機。一擊不成情況之下,EA-18G必然展開第二波、第三波電子攻勢。
南昌號必然也展開一連串反擊,包括使用艦載大功率相位陣列雷達;當把所有T/R元件集中射向EA-18G,可當作燒毀電子元器件的微波武器使用。不過這種手段過於殘忍,可能涉及美軍官兵生命安全,但最起碼的電子干擾/反干擾、欺騙/反欺騙、切斷/反切斷過程是絕對跑不掉的。
軍艦上的電力供應與電子戰手段,無疑遠超過戰鬥機,再加上055的全頻段綜合射頻技術系統(整合了雷達、電子戰、通信、導航、識別等多種射頻功能,當然也包括AI雷達),其與咆哮者EA-18G之鬥,誰輸誰贏再清楚不過。
某些手段例如把大型相位陣列雷達當作微波武器使用,由於其傷害過於巨大,不是燒毀敵軍電子元器件、不然就是燒乾敵人體內液體(微波爐就是這個原理)造成機毀人亡,需要人類介入;某些電子戰緊急應對過程則完全自動化,無需人類介入,這就是AI雷達的貢獻。
首建奇功的南昌艦AI雷達之所以厲害,因為它能夠立即解決所有的電子問題,並迅速找到解決方案。作為電子戰的先鋒,值得我們花一些時間瞭解AI雷達。
什麼是AI雷達?
AI雷達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敵軍雷達信號進行處理和分析,以提升雷達系統探測、識別和跟蹤能力的一種先進雷達系統。
所謂信號處理,是指AI雷達利用自我深度學習演算法,對敵雷達信號進行高效處理,能夠在複雜環境中快速提取有效訊息。
所謂目標識別,是指AI雷達通過訓練大量的目標數據,精準識別不同類型的目標、並在複雜環境中有效區分目標。
自我深度學習功能:AI雷達具備自我學習能力,能夠根據即時戰場環境,動態調整探測以及識別參數。
具體而言,在防空作戰中,AI雷達可快速探測和識別來襲導彈和敵機,提高防空系統的反應速度和攔截效率。在電子戰中,可有效應對敵方電子干擾、並通過智慧信號處理技術,提升雷達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在海上作戰中,它可精準識別和跟蹤海面和空中目標,提供可靠的情報支援。
裝備了AI雷達的055型大驅,確實可以對抗EA-18G。目前尚未有公開的實戰案例,2023年12月的案例只能當作參考,究竟中美雙方都沒有公布細節。但是光看到AI雷達的存在,就已經夠我們反思的了。
結論
在AI世界裡面,任何一種武器系統都可以透過AI的加持,大幅增加其作戰效能,這就是AI軍事化的功能。如果我們所認知的AI只是ChatGTP或是Sora,而不把AI放到指揮、管制、通信、計算、情報、監視、偵察系統裡面,那就枉費每年大筆的國防預算了。
在一個聰明(AI)的作戰體系裡面,追求高精尖武器當然很好,但要知道,尖端的武器需要體系的支援。沒有體系的支援,再尖端的武器也不會贏得戰爭,戰史已經一再證明。
如果無法建構一個聰明的作戰體系,那還是回歸古老的遊擊戰吧,就像車臣戰場與迦薩戰場的游擊戰一樣,他們三五成群,彼此互不聯繫(被切斷),個人打個人的長期作戰。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