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蕭衡鍾》Quad自由航行將升高南海衝突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日本首相菅義偉、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透過視訊出席四方安全對話(Quad)

文/蕭衡鍾

美國、日本、印度、澳洲四國於日前舉行「四方對話機制」(Quad)的首次領導人峰會,是美國重新參與國際多邊組織的開始。作為四國對該地區思考的核心,代表這將成為印太交往的一個特點,四個國家為印太地區的和平、繁榮和穩定進行建設性的合作,同時也通過東協夥伴對印太地區的願景來看待印太地區。四國領導人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提出了「四方對話精神」。

此次峰會中,雖然軍事合作並未成為關鍵話題,並未形成以軍事同盟來圍堵中國大陸的共識,但美國與印太盟國加強軍事安保合作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在「四方對話精神」中還強調了「航行和飛越自由」、「東海和南海」等話語,因此儘管並未明確直指中國,但仍被廣泛認為是華盛頓及印太盟友為探討如何應對中國強勢挑戰而謀劃未來戰略的重要舉措,

一、「四方對話精神」對於區域海洋安全的表述

首先,「四方對話機制」不會是一個大的官僚機構,也不會有一個大的秘書處和諸如此類的東西,它將是四位領導人、四個國家為印度洋太平洋的和平、繁榮和穩定進行建設性的合作聯盟與平台,四國認為這對印度洋太平洋的每個人都有好處,也對四國的東協夥伴和整個西南太平洋地區的盟友特別好,確保他們能夠繼續擁有自己的主權和對自己未來的確定性,堅決支持東協的統一和中心地位與東協的《印度洋-太平洋展望》。

其次,「四方對話精神」強調了「四方對話機制」支持法治、航行和飛越自由、和平解決爭端與民主價值,將尋求維護和平與繁榮,並在普遍價值的基礎上加強民主復原力,共同致力於促進以國際法為基礎的自由、開放、有章可循的秩序以促進安全與繁榮,並應對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及其他地區的威脅。

再者,特別在應對區域海洋安全的共同挑戰上,「四方對話機制」表示將繼續優先考慮國際法在海洋領域的作用,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法公約》)所體現的作用,並促進合作,包括在海上安全方面的合作,以應對東海和南海基於規則的海洋秩序所面臨的挑戰。

由此可見,雖然此次的四國峰會並未著重討論應對中國威脅的軍事合作,但在「四方對話機制」中,對於中國大陸在區域海事爭議與戰略部署立場等層面確實提出了隱晦的批評,顯示出「四方對話機制」堅決反對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單方面強行改變現狀的態度,將之視為共同挑戰,四國將合作致力於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其基礎是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法治、透明、國際海域航行自由以及和平解決爭端,以維護四國的共同利益。

二、以「自由航行」對抗中國的地緣政治

習近平在2012年上任後, 宣示「中國夢」是「強國夢」、「強軍夢」,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大陸必須堅持富國和強軍兩大目標,努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海洋也逐漸變成一個新領域的「資源市場」,成為各國競相追逐的新疆域。故南海爭端的核心,是能源與亞太霸權位置的爭奪,因此南海爭端將會持續,並改變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

中美在南海問題上若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雙方都將主導海洋的能力看成有關自己的國家利益。2010年中國大陸便兩度指出南海是其國家核心利益,強烈反對南海問題國際化、更反對區域外國家介入,南海問題一旦國際化,中國將處於不利的局面,相關問題將面臨更大的國際壓力,加上在「中國威脅論」引發的效應下,很難獲得周邊國家與國際輿論的聲援。

以美國立場來看,中國大陸在南海填海造陸,試圖增加在南海的影響力與主控權。美國開始對中國大陸在南海擴張主權的行動給予嚴厲譴責,並採取巡航行動,派軍艦進入中國大陸人造島礁的12浬水域,試探中國大陸反應。美國解讀中國大陸在南海積極建造人工島礁,會把南海變成中國大陸的「內海」,甚至侵害其在此區域的核心利益。

中國大陸深知在這些南海島礁上所建幾條軍用跑道或是軍事建設佈防,其實島礁本身的軍事價值有限,而這些島礁的軍事重要性,可以說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影響。南海島礁擴島作為只能呈現出中國大陸軍事力量延伸到南沙群島的象徵意義,用來抗衡或是突破美國向來主導亞太秩序的霸權象徵。因此,這些島象徵中國大陸意圖掙脫美國在此區域對中國圍堵戰略所建構的第一島鏈防禦線。

同時,南海也是中國大陸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十字路口,若無法掌握南海控制權,海上絲綢之路經濟發展規劃必將受到限制。就能源安全而言,中國大陸自1993年起已是能源進口國,所需原油多半自中東地區進口,行經馬六甲海峽及南海地區,如不能確保此一航線的安全,將危及其能源需求及經濟發展。故海上交通線的順暢安全,將直接影響中國大陸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

南沙群島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學者認為南海油氣存量約400億噸以上,其中天然氣約占70%,石油至少有268億噸,特別是在南海九段線內的天然氣,馬來西亞年產量約為4,200萬噸。此外尚有大量的可燃冰(或稱天然氣水合物),南海北部陸坡的可燃冰已經探明資源量達185億噸油當量,可燃冰被視為石油、天然氣之後的最佳替代能源,開發潛力巨大。如能取得其主權,將可開發利用,降低海外進口石油的依賴,進一步確保中國大陸能源獲取的安全。

在軍事安全層面,中國大陸雖然國力崛起,但是南沙群島的地理位置距離本土仍很遙遠,離海南島的軍事基地有1,000公里以上,其海空軍尚無法發揮震懾的作用。一旦發生緊急事故,從海南島至南沙群島海域仍有相當航程時間,而且因無適當的停駐點,在油料及彈藥補給上也成問題,無法持久作戰。因此,中國大陸必須設法將打擊力延伸至南沙群島海域,一方面增加海空軍的戰力,建造大型的水面戰艦以便巡弋南沙群島水域,並擴大空軍的作戰半徑及空中加油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在南沙群島海域建立海、空軍基地。

因此,南海是極重要的戰略通道,中國大陸在南沙群島諸島礁進行擴建,就是為了在該地區發展海、空軍及海警船可以停泊補給的據點,以提升掌握制海權的實力,為中國船艦穿越馬六甲海峽提供一個平台。但近年來美國實施印太戰略,加強對此一地區的關注及經營,各聲索國也看重此一地區的經濟及軍事價值,紛紛展開維護主權的作為。

在面對激烈的主權競爭下,擴增所占有的島礁面積,將有助於中國大陸在南海的競逐及維護領土主權,最重要的是要有實力捍衛主權、壓制他國的作為。故此一日益增強的競爭態勢,應是中國大陸擴建所占島礁的最主要原因。

隨著國力快速增長,中國大陸對於自身的信心也提升,在處理有關國家核心利益問題時,不再只是韜光養晦,而是開始有所作為。中國大陸在南海大規模填海造陸,建設新機場提供軍機起降,而這些島嶼成犄角態勢互相支援。南海填海造陸規模龐大,這些島嶼將成為不沉的航空母艦,與中國大陸海軍航母戰鬥群可相互配合,在南海海空域作戰時,除戰力相得益彰,亦可實現其向外走出島鏈的束縛。

故中國大陸近年對於南海的經營不遺餘力,尤以南沙島礁建設為最,意圖在於把島嶼轉換成海權的前哨,藉以提升反潛作戰能力,延伸反艦巡航導彈的作戰區域,鞏固岸基火力部署。其戰略意涵就是要強化其控制南海海域的力度與增加戰略縱深,除確保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反對南海問題東協化、地區化或國際化,以提升在南海的實質影響力,支撐其「一帶一路」倡議在戰略安全層面之所需。然而,在「四方對話精神」鞏固的「四方對話機制」下,南海無疑將成為美國與中國軍事對抗的前沿。

(作者為國立台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