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蔡鎤銘》解密台海風暴:西方鏡像思維的誤區

「鏡像認知(mirror imaging)」這一隱形陷阱正悄然影響著各方決策,不僅可能導致政策偏差,更有可能加劇國際緊張。

文/蔡鎤銘

引言

在當今複雜的國際舞台上,「鏡像認知(mirror imaging)」這一隱形陷阱正悄然影響著各方決策。從立委沈伯洋在6月初稱台灣內部的防滲透爭議,到7月7日美媒對台海危機的臆測,再到7月8日美國國會議長的中國威脅論,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認知偏差的普遍存在。這種如同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projection)」用自身思維方式解讀他國行為的傾向,不僅可能導致政策偏差,更有可能加劇國際緊張。本文將以這些最新案例為切入點,深入探討鏡像認知如何影響國際關係,並提出突破這一思維限制的可能途徑,以期為理解和改善全球局勢提供新的視角。

鏡像認知的定義及陷阱

1. 定義

「鏡像認知」是指分析人員在解釋和預測他國或他文化行為時,傾向於用自己或自己所屬文化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來進行推測。具體而言,分析人員假設其他國家或文化的決策者會以與自己相似的方式進行思考和行動。這種假設通常是無意識的,因為分析人員天然地會用自己熟悉的架構來理解外部世界。

這種現象與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有相似之處。投射效應是指個體在理解他人行為時,會將自己的特點和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例如,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也是善良的,而敏感多疑的人則可能認為別人也不懷好意。這兩種現象都涉及到個體將自身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國身上,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判斷和決策。

這些認知偏差不僅存在於個人層面,也普遍存在於國際關係和外交分析中。了解並意識到這些偏差,有助於我們在解釋和預測他國行為時採取更加客觀和全面的視角。

第一、思維方式:分析人員可能會假設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會採用與自己相似的邏輯推理和決策流程。例如,如果自己的文化重視民主和人權,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其他文化的決策者也會優先考慮這些價值,反之亦然。

第二、價值觀:不同文化對善惡、正義、榮譽等價值觀有不同的理解。鏡像認知傾向於忽視這些差異,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到他國決策者身上。

第三、行為模式:由於每個國家的歷史、社會結構和政治體制不同,他們的行為模式也會不同。鏡像認知忽略了這些差異,假設他國會在類似情況下採取相同的行動。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常不自覺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別人身上。比如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說謊;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而敏感多疑的人,則往往會認為別人不懷好意。由於「投射效應」,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來推測這個人的內心。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發現,抱怨最多的人,往往也是為別人找最多麻煩的人。喜歡道人長短的人,他們自己的心態也都有問題;而當一個人心存邪惡時,就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錯誤。如同聖經上說的:「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言二十三章第7節),當你討厭某人,用一些不好的言辭盡情批評別人的時候,也要注意了,猶如現今國小低年級小朋友朗朗上口的:「說別人就是說自己」,你說的其實是自己─「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2. 鏡像認知的陷阱

鏡像認知忽視了不同國家、文化、歷史和背景所導致的差異,可能導致嚴重的誤判。以下是一些具體的陷阱:

第一、錯誤假設相似性:分析人員可能會錯誤地認為其他國家的決策者會像自己一樣思考和行事。例如,西方國家可能認為其他國家會優先考慮政治或軍事利益,而忽視了這些國家可能將經濟成長目標放在首位。

第二、忽視文化和歷史背景: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文化和歷史,這些因素深刻影響其決策和行為。鏡像認知容易忽視這些背景,導致誤解。例如,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可能受到該國歷史事件的深刻影響,導致其行為與西方分析人員預期的完全不同。

第三、誤判對方意圖:鏡像認知可能導致對他國意圖的誤判。例如,一國可能會將他國的防禦性措施誤解為攻擊性行為,從而做出過度反應。這種誤判可能導致國際關係緊張甚至衝突升級。

第四、政策失誤:基於鏡像認知的政策建議可能會失效,因為它們沒有考慮到對方國家的實際情況和反應方式。例如,一國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制訂對外政策,而這些政策在另一國文化背景下可能完全行不通。

案例分析

1. 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

在上世紀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經常基於自身的思維模式來解讀對方的行為。美國可能認為蘇聯的擴張是出於全球統治的野心,而蘇聯可能認為自己的行動是防禦性的。雙方的誤判加劇了緊張局勢。

2. 中東問題

在中東衝突中,西方國家往往用自己的民主和人權價值觀來評估中東國家的行為,忽視了當地的宗教、部落和歷史因素,導致政策失誤。例如,西方國家可能低估了宗教領袖在中東政治中的影響力。

3. 台海問題

台海問題是涉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利益的複雜國際爭端。西方國家常用自身視角看待此問題,忽略兩岸關係的歷史文化因素。例如,美國等國可能認為加強對台軍事支持能威懾中國大陸,但忽視了中國對台獨問題的敏感性。西方也可能低估中國對台灣問題的民族情感和統一決心,誤以為經濟制裁或外交孤立可改變中國政策。

此外,台灣社會的多元性和民主體制與中國大陸的集權體制形成對比,這種文化差異對兩岸關係影響深遠,但在鏡像認知下可能被誤解或低估。

透視國際關係:鏡像認知如何影響全球局勢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舞台上,決策者和分析家常常陷入一個看似難以避免的陷阱——鏡像認知。這種心理現象導致我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讀他國行為,忽視了文化差異和獨特的戰略考量。以下透過三個案例,深入剖析鏡像認知和投射效應如何影響美國、中國和台灣之間的互動。

1. 台灣內部的防滲透爭議:2024年6月初,台灣立委沈伯洋建議設立專門的作戰中心來應對大陸的政治和經濟滲透,並對「高風險群」進行識別和控管。這反映了他對大陸行為的鏡像認知和投射效應。他將自己對大陸的警惕和防範需求投射到大陸身上,認為大陸必然會進行滲透活動。

這一提議立即引來了質疑之聲。媒體人指出,如果對數十萬被認定為「高風險群」的人進行控管,將嚴重侵犯人權和隱私,黃暐瀚強調了民主價值觀的投射,即自己所重視的自由和人權應該也是他人所重視的。

2. 美媒「台海危機」的臆測:2024年7月7日,美國財經媒體巴隆周刊(Barron’s)發表了一篇評論,警告稱如果2024年美國大選後出現權力真空,中國可能會趁機入侵台灣,甚至詳細描繪了幾種可能的情景,包括中國奪取金門、馬祖等台灣附近島嶼,通過網路攻擊癱瘓台灣關鍵基礎設施,甚至可能無預警對台發動決定性攻擊,試圖暗殺台灣總統賴清德或轟炸台灣。

這種推測反映了美國媒體對權力真空的恐懼和對中國行為的鏡像認知和投射效應。他們將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對權力真空的擔憂投射到中國,假設中國會採取極端行動,忽視了中國對台政策的複雜性和歷史延續性。至於是否會發起突然的軍事行動更不可能讓外界輕易得知。

3. 美國國會議長的中國威脅論:2024年7月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邁克•詹森(Mike Johnson)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說,將中國定位為「全球和平的最大威脅」,並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立法措施,包括制裁協助俄羅斯和伊朗的中國軍工企業,限制對華投資,解決中國濫用美國貿易法規漏洞的問題。他的政策架構包括加強美國國內實力、威懾敵人、強化全球聯盟。他將美國的價值觀和戰略考量投射到中國、俄羅斯和伊朗,視這些國家為一個「以中國為首的軸心」,認為它們每天都在謀劃如何打倒美國。

這種觀點體現了典型的鏡像認知和投射效應,用美國自身歷史殖民主義的視角來推測他國行為,忽視了這些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戰略目標。

克服鏡像認知:構建全面的國際關係視角

1. 培養跨文化理解能力:

通過文化交流、語言學習等方式,深入理解他國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國際談判中,嘗試從對方的文化角度思考問題。

3. 重視歷史和文化背景:

研究他國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傳統,避免基於表面現象做出簡單化判斷。例如,分析中東問題時需考慮該地區的宗教和族群複雜性。

3. 建立多元化智囊團隊:

吸納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的專家意見。如處理中東事務時,除政經專家外,還應邀請伊斯蘭文化學者參與討論,以獲得全面視角。

4. 保持開放和謙遜態度:

願意接受新信息,適時調整觀點。如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意識到之前對蘇聯的某些判斷偏差,並相應調整了政策。

結語:超越鏡像認知與投射效應的侷限

鏡像認知和投射效應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對國際關係和外交政策產生深遠影響。這類似中國古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自己的思維揣測他人意圖。從冷戰時期到當今複雜的國際問題,我們都能看到這種認知偏差帶來的誤判和政策失誤。

克服這種思維定式,培養全面客觀的分析能力是關鍵。決策者和分析人員需要拓展視野,了解他國歷史文化和戰略考量,保持開放靈活的思維。

在變化迅速的國際環境中,準確理解他國意圖比以往更重要。跳出投射效應的思維陷阱,我們才能制訂更有效的外交政策,促進國際理解與合作。這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相互尊重,深入理解彼此文化背景,以構建更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