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民進黨應揚棄「中國威脅論」

賴清德上台掌權,要的究竟是「重啟戰端」,還是「兩岸對話」?(示意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上台掌權,要的究竟是「重啟戰端」,還是「兩岸對話」?

文/周忠菲

最近台灣蔡英文政府在兩岸關係上一些激烈的做法,反映出民進黨當局由於不能正確把握世界環境的變化與兩岸關係的互動,正陷於對中國大陸的戰略焦慮之中。

令人擔憂的是,這也許意味,即將上台執政的民進黨「新政府」,將以「戰略」焦慮為藉口,使其大陸政策,進一步朝對島內贊同發展兩岸關係的民眾,實行「安全歧視」政策的方向發展。如蔡英文政府已經將禁止台灣民眾擔任大陸黨政軍職務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新增的名單、被禁止的大陸單位,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雜誌、軍事科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黨群團體方面,包括大陸民主黨派中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國民黨左翼)、中國民主同盟、九三學社等。大陸在海外的孔子學院,也被納入此列。這等於發出了製造兩岸關係緊張的信號。

賴清德上台掌權,要的究竟是「重啟戰端」,還是「兩岸對話」?

台媒的一篇報導很有啟發。報導援引島內專家陳勁甫對形勢的分析,提醒賴清德,在民進黨的「雙獨」結構下,大陸對台政策的走勢,只會是「在強硬的態度上,更強硬」,在該「軟」的地方,會更「軟」。他建議賴清德看清形勢,「把握好這次機會」。

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也提出過類似建議。他希望賴清德藉520就職演說,能夠化解兩岸嚴峻對立的情勢,讓台灣轉危為安,讓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他還特別強調,「台灣不能把國安希望,完全寄託在美國身上」。

大陸對不與台灣人民為敵的大政方針,也有表述,這就是: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生,必將隨民族復興而終結,台灣問題不可能久拖不決(習近平2019年1月2號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的講話)。這與台灣上述人士表達的,「大陸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認知,是一致的,本質就是追求兩岸和睦相處。

而美國的印太戰略,就是通過挑起地緣政治衝突,甚至不惜破壞地區秩序,以實現維護美國利益這一最高戰略目標。從美國需要利用台灣,製造地區不穩定,拖垮中國大陸的戰略佈局看,要改變海峽現狀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這才是海峽局勢真正的危險所在。

兩岸不同歷史階段中,出現的戰與和的選擇,這是從內部可以解決的問題。兩岸最大公約數,是努力爭取實現和平統一。可見這是兩個完全不同戰略層次,性質也完全不同的問題。如果民進黨新政府將所謂「大陸武統台灣」,列為「戰略焦慮」,並藉此引發兩岸衝突,那就是將台灣人民的利益,作為美國戰略的犧牲品。

下面從美國對台政策,正不惜朝「飛蛾赴火」的方向發展,來說明為什麼民進黨當局,應該把握好世局變化與兩岸互動提供的機會,放棄「中國威脅」。

其一,中國多次警告美國拜登政府,「民意不可為,玩火必自焚」。但美國為了實現其戰略目的,不惜加強「飛蛾撲火」的態勢。策略上,美國在保持美中戰略溝通,避免完全脫鉤斷鏈的同時,在台灣問題上不斷進行戰略挑釁,試圖在中美關係中討價還價。美國還通過製造台海衝突,將台灣與「外部勢力」捆綁在一起,暗指中國才是台海和平穩定的威脅來源。如所謂台海議題多邊化、七國集團、四方安全對話,提升台灣為「準盟友」,加強對台軍售、軍援等。

其二,鼓勵民進黨長期扮演地區衝突「挑釁者」的角色。台灣扮演美國指定的「挑釁者」角色,形成台灣挑釁,大陸反制,美國介入,海峽周邊緊張,這一模式的最早端倪,見於蔡英文參加2016年台灣大選。當時民進黨提出的,擔任未來台灣領導人的第一條件,就是抵制「中國威脅」(蔡英文競選演說)。

這一模式的最後成型,是2022年8月,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硬闖台灣(民進黨曾經猶豫,撤回邀請)。大陸採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讓美國明白什麼叫做「對中美關係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大陸還「列出代價」,對堅持分裂立場的「台獨」分子,提出了制裁名單。今年「214」金門撞船事件至今未獲解決,後面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一模式「如何繼續發酵」。

不過,最近出現一個很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在舊金山會議上,中國明確提出,美國應該停止武裝台灣(新華社通稿)。從正面影響看,這是警告美國不要再「飛蛾撲火」,建議美國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這對美國是有影響的,從兩岸關係角度看,這是對民進黨當局扮演製造事端的「挑釁者」角色,進一步發出警告。

其三,兩岸關係平穩發展,不符合美國對「事實台獨」提供「保駕護航」,掌控地區形勢的戰略算計。但馬英九訪大陸後,兩岸關係的現狀顯示,美國並不能完全掌控兩岸局勢。

至於美國採取的,通過軍援台灣法案,在海峽周邊軍演,美國在台協會發出的「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信號等,說明美國對台政策,明為「疑賴」,「管控」,實為加強與民進黨的勾連。這與當年小布希政府,將陳水扁定位為「麻煩製造者」、主張中美共同管制「台獨」,讓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明顯不同。

其四,當前,世界動盪不安,「美國第一」受到挑戰。俄烏戰局、巴以衝突,美國戰略「首鼠兩端」的一面,逐漸顯露。這有可能導致美國在打台灣牌時,鋌而走險,非理性出牌。而國際輿論和美國國內民眾的反戰,對美國介入台海衝突,構成了更大的限制。美國對台政策,陷入「連續性有可能中斷」的危險。這會給兩岸帶來風險。

這種形勢下,民進黨放棄所謂「中國威脅論」,是理性的選擇,符合民眾需求。問題在於,民進黨對台灣安全的定義,真的做得了主嗎?對於台灣新政府而言,如何才能從引發「兩岸戰端」,轉變為「重啟兩岸對話」,一個最重要的邏輯前提,那就是民進黨應該放棄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因為中國大陸不是台灣的安全威脅。

兩岸互動,符合兩岸人民的利益。當政者迷,旁觀者清。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