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中國需要航母嗎?從戰略全剖析

大陸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號1日赴相關海域首次航行試驗。(新華社)
大陸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號1日赴相關海域首次航行試驗。

文/譚傳毅

近期福建艦第一次出海測試,再度引起西方國家側目。從2012年9月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成軍以至今,短短的12年走完了美國海軍百年航母的發展歷程,實屬不易。

對於中國的雄心壯志,美西方國家心中充滿了焦慮和警惕,眼見東方大國崛起,即將打破由美國所主導的世界格局和秩序,全方位展開對於中國的打壓,從貿易制裁、科技制裁直到金融制裁,一波高過一波。

航母建設不只是簡單的造船,其所涉及的科技是全面而整體性的,從電子、輪機、供電、武器、光學、材料、航空等無一不包,如果沒有健全的科技實力,根本無法完成航母建造。中國花了大錢到底是為了什麼?中國將如何使用這些超級平台?

海軍戰略的屬性

海軍戰略有四種屬性:第一,海軍戰略從屬於地緣政治。第二,海軍戰略屬性是相對、而非絕對的。第三,海軍戰略需要漫長時間的孕育與養成。第四,海軍戰略無法單獨存在,而必須從屬於國家戰略。

由於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都不相同,因此,其對海軍的需求和使用也不相同。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絕對海權論(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是寫給美國的;柯白(Julian Corbett)的有限海權論(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道出英國稱霸海洋的秘訣;卡斯特(Raoul Castex)則認為海軍戰略必須從屬於國家戰略(Théories Stratégiques)。相對於馬漢、柯白、卡斯特,中國版的「海權論」又是什麼呢?

可以看出來,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海軍戰略。例如美國是個孤立於歐亞大陸的「大陸型海島國家」,其對主流世界(歐亞大陸)的聯繫只能依賴海洋,除非美國自甘僅僅作為美洲區域強權,否則就必須以艦隊強勢介入,這是馬漢所告訴美國應做的事情。

然而,這種「絕對」的戰略思維並無法適應每個時代,現在的美國就遭遇了這個問題:中國崛起。特別是今日中國並非區域小咖,而是個超級強權,中國海軍發展正不斷的壓縮美國海軍的絕對性;過去所謂的「絕對」,在中國實力的擠壓之下,不得不變成了「相對」。

這種相對性表現在許多方面,最出名的就是「航行自由」。就在20多年前,西太平洋可說是美國的內海,如今只能搞航行自由補破網;而解放軍艦隊也「來而不往非禮也」,跑去阿拉斯加甚或美國西岸巡視。

「有來有往」的航行自由恰好說明海洋的相對性,海洋就像公路一樣,任何船隻都可以無害通過,不是任誰可以佔領的,所謂的制海權屬於某國艦隊存在的一方。海洋的相對性,使得艦隊必須經常性出海,才能獲得並維持交通線的控制權,否則控制權就可能拱手讓人。

海軍戰略的相對性還表現在戰爭之上。歷史上,極少數國家因為輸掉一場海戰就亡國,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戰大概是個少數例子。相反的,絕大多數海戰都不具決定性,往往只是造成敵方艦隊與兵力耗損,最多改變國家的發展方向。法國艦隊輸掉了與英國競爭之後,並未因此亡國,只是把發展方向轉向歐陸。同理,二戰時期逼迫日本投降的是原子彈,而不是輸掉太平洋海戰。

這一切使我們相信,海軍文化的養成需要漫長的時間,使水手習於經常性出海、習於巨浪狂風、甚至習於戰敗。重要的是,艦隊要能隨時充滿鬥志、立即從戰敗中恢復過來。在與英國艦隊競爭中,法國艦隊受不了英國艦隊的長期封鎖,搞得每次出海都要打仗,氣餒、懦弱之餘,最終放棄海洋。

中國地理位置同時面對海洋與陸地,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中國不可能放棄海洋的,而且以中國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簡直太適應海洋的不確定性了。

航母任務之一:收回台灣

在古寧頭戰役中,解放軍不免輕視海洋,以為萬船齊發即可攻入金門;事實證明,跨越狹窄的金廈水域竟是如此艱難。戰略上與戰術上藐視國軍的結果,不但沒能收回金門,還導致9年後爆發不具決定性的「嘴炮型」金門炮戰。

11年後,大陸改弦易轍,不再以軍事武力作為統一手段,而從戰略上完成統一任務,這就是1979年1月1日葉劍英發布的第五次《告台灣同胞書》,自此展開和平統一的進程,乃至於今。

如前所述,經營海洋的過程是緩慢的,需要耐心和堅毅的精神。中國人符合適合發展海洋所需之精神,剩下來的,就看物質條件如何了。

以遼寧艦和山東艦為例,這兩艘常規動力航母完全就是為了未來的統一戰爭而建,一艘部署本島東北面,一艘部署東南面,其目的是為牽制美海軍雙航母。在許多狀況中,牽制戰往往比決戰更重要,因為牽制的目標是為遲滯與消耗美軍航母,使其無法投入到決戰戰場(兩棲登陸)。遼寧艦與山東艦能做到牽制,就已經達成任務了。

這兩艘航母看似嬴弱,遠不如美軍尼米茲航母;但在技術上有許多補救措施。例如部署大陸本土戰機、彈道飛彈、各種無人載台等火力支援、電戰船實施電磁干擾與制壓、航母編隊本身的火力等等,只要在家門口的戰鬥,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支援;而美軍客場作戰,兵力分散有餘、集中困難,極易被解放軍分割圍殲。只要在作戰體系之內,再落後的武器也能得到強而有力的支援。

遼寧艦剛剛服役的時候,美西方國家的訕笑與輕視,掩蓋了中國發展航母的計畫。儘管解放軍把遼寧艦當作訓練艦,但別忘了,她也可以是一艘作戰軍艦。更多專家比較遼寧艦和美海軍尼米茲級航母,各種數據證實遼寧艦遠遜於美國航母;言下之意,未來如果美中航母真的在戰場中對陣,遼寧艦將不是對手。真是如此嗎?

無論在平時或在戰時,有一個名詞必然會介入兩軍心理:戰鬥意志。戰鬥意志是軍人必備的美德,任何軍隊都需要這種特質。在海軍裡面,戰鬥意志能增高制勝的概率。

以山東艦為例,這艘和遼寧艦同級的航母曾於2023年3月在南海訓練,之後逕赴西太平洋巡邏,接著長途奔襲到關島外海400公里附近,然後再回到鵝鑾鼻東南約120海浬,連續40天左右沒有靠港。山東號僅僅是1艘常規動力航母,其戰力令人吃驚。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山東號起降艦載機的頻率,比起美軍最先進的福特艦不遑多讓。根據大陸媒體報導,在17天當中,山東艦共出動了610多架次,平均每天出動36架次。而2022年福特級航母的首次作戰部署中,52天內出動了1250架次,平均每天僅出動24架次,出動效率還不如山東艦。

如今面對山東號非凡的起降頻率,1艘7萬噸的航母不弱於超過10萬噸的福特號,更大因素可能是山東號的作戰意志卻很強烈,能把戰力發揮到極致。不止是硬體因素,更多的是山東號的戰鬥意志。

難道福特號不能以現有的艦載機演練在單位時間內最大的起降次數?我們相信,福特艦的數字絕對優於山東艦。為何不如此做?最大因素可能是福特號戰鬥意志不夠強烈,以至於無法在競爭環境中發揮最大戰力,如果在真實戰場,戰鬥意志可能就是勝敗的主宰因素了。

航母任務之二:海洋絲路戰略

中國經營海洋是以海洋絲路戰略(Strategy on Belt)為基本思想,艦隊主要任務則是保障海上絲路利益。

從這個觀點來看,2008年底開始的亞丁灣護航任務的本質就很清楚了。除了執行聯合國決議打擊海盜、保護船隻安全之外,更深層的意義是探索並經營從大陸到歐洲的海上絲路,這是一條超過1400年的古老航線。

在亞歐絲路(南海航線)的基礎之上,沿著中國對外貿易路線展開東海航線規劃,至今已開通116條航線,達43個國家、131個港口。「一帶一路」戰略既已開展,就更殷切得到海軍所提供的航行安全支援,航母當然是首選。

以目前解放軍所擁有的3艘航母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來看,前兩艘明顯針對台灣、且其載油量大概就是1個月左右,無法像核動力航母一樣全世界跑,自然不能指望這兩艦跑到更遠的地方。

但是,這兩艦卻可能嘗試走幾遍南海與東海航線,以增加航行經驗、熟悉航路,為日後的核動力航母提供經驗。

至於福建艦,到現在為止官方尚未公布滿載噸位、動力和電力系統。從外觀來看,福建艦空載時艦艏吃水為11公尺,而美軍福特艦吃水12公尺;如果福建艦滿載,排水量豈不可能超過福特艦?

還有,福建艦一共裝置了32個相位陣列雷達陣面,再加上電磁彈射攔阻系統,全都是用電大戶,對於電力消耗肯定巨大;如果福建艦和英國航母一樣採用綜合全電推動系統,所需電力更多,電從哪裡來?

在動力方面,如果福建艦和山東艦一樣採用燃燒重油常規蒸汽輪機,許多功能都將會受到限制,包括航程。從艦橋結構來看,沒有巨大煙囪,看起來實在不像燃油蒸汽輪機,反而像是燃氣輪機。

在沒搞清楚之前,我們只能說,福建艦功能遠優於前兩艦,而且能執行更多的任務。近的可以協同前兩艘航母作戰,遠的可以保障絲路航線安全,並提前組建藍水海軍。

結論

中國絕對需要航母,主要目的就是為收回台灣、以及保障海上絲路安全,這是中國版的「海權論」。

當然,中國擴張海權必然會和美國甚或歐洲「中等強國」海軍產生競合,基於海洋的「相對性」,將逐漸改變現行國際規則與秩序,美西方國家若不即時改變舊有的冷戰思維,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見中國崛起!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